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評《維基百科》的《增一阿含經》詞條


從結構與篇幅來看,《增一阿含經》詞條編寫得比《雜阿含經》詞條簡單得多。
1. 原詞條第一段「《增一阿含經》(Ekottara Āgama-sūtra),又稱《增壹阿含經》,北傳部派佛教四部《阿含經》之一,現代學者認為在四阿含中成書最晚,附在其前的《序品》中有明顯的大乘佛教思想。」
應改寫作:
《增一阿含經》亦寫作《增壹阿含經》,舊稱 "Ekottarāgama",西元 2000年後,歐美學者的擬音已經改作:"Ekottarikāgama"。為北傳四阿含之一,相當於巴利五尼柯耶之「增支部 Aṅguttara-Nikāya」。
「增一」或「增支」是指編集時,依照經文內容提到的法數,將與「一」、「二」等相關的經文各自編於一「集」,再依數目次序排列各「集」。印度耆那教也有同樣編輯方法所結集的古代耆那教經典。
現存《增一阿含經》的翻譯出自曇摩難提的默誦,而不是依照文本翻譯。僧傳當中雖然稱曇摩難提博聞強記,記憶完整,一字不差,但是,西元 2000年後的佛學論文顯示,《增一阿含經》在經文與攝頌兩方面都有忘失的現象。
與巴利「增支部 Aṅguttara-Nikāya」不同,漢譯《增一阿含經》有相當份量的經文使用大乘詞彙或顯露大乘傾向。此一現象究竟出自默誦者還是翻譯者,甚至是翻譯完成初期的編輯者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漢譯《增一阿含經》(T125)翻譯於西元 384 年,是四阿含(T1, T26, T99)當中年代最早的翻譯。

漢譯名稱
雜阿含
中阿含
長阿含
增一阿含
翻譯年代 (西元)
435
397
413
384
巴利文(B.C. 89)
相應部
中部
長部
增支部
覺音註疏
顯揚真義
破斥猶豫
吉祥悅意
滿足希求
大智度論
第一義悉曇
對治悉曇
世界悉曇
各各為人悉曇
摩訶止觀
()
()
()
()
有部毗尼毗婆沙
坐禪人
學問者
破諸外道
勸化人
印順導師p.488
禪師
阿毗達摩者
破諸外道
持經譬喻師
部派
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
法藏部
大眾部()
譯經師
求那跋陀羅
曇摩難提、 僧伽提婆
佛陀耶舍
曇摩難提
譯經師祖國
中天竺
罽賓(Kasmir)
罽賓(Kasmir)
兜趣勒(吐火羅)Tukhaara

2. 原詞條「傳譯」一節寫作:「《增一阿含經》分四分四誦,共五十一卷。最早由苻秦曇摩難提(Dharmanandi)於建元二十年(384年)口誦梵本,竺佛念據此翻譯成漢文,曇嵩筆錄,因是口誦,經文難免有遺忘或次序倒亂。所說「五百五十五聞如是一時」,就是五百五十五經。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瞿曇僧伽提婆重譯」。
應改寫作:
僧肇法師〈《長阿含經》序〉稱「《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今本已經無法判別此一結構,所謂「四分八誦」或許與現存漢譯《增一阿含經》(T125)無關。
古代經錄或稱「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瞿曇僧伽提婆重譯」,印順法師以下不少學者都不贊成此說。現存《增一阿含經》(T125)為51卷、52品,從歷代經錄所見,卷數差異多達11種,品數可能僅有51品。
【宋】【元】【明】藏經《增壹阿含經》卷51〈大愛道般涅槃品 52〉在最後「歡喜奉行」四字之後,有「增壹阿含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盧其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聞如是一時也」等 31 字,目前尚待其他文獻驗證此段文字的意涵。(CBETA, T02, no. 125, p. 830, b25-26)。

《增一阿含經》的相關研究請參考:

蘇錦坤,(2010),〈《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福嚴佛學研究》5期,59-114頁,新竹市,台灣。 (https://www.academia.edu/7207918/Rendering_Chinese_Uddānas_of_Ekottarika_Āgama_T125_2010_漢譯_增一阿含經_T125_攝頌初探)。

3. 內容與評價兩段應重新改寫。
====
以下為《維基百科》的《增一阿含經》詞條內容(2018.4.22),讀者請參考原文(https://zh.wikipedia.org/wiki/增一阿含經)
=====
《增一阿含經》(Ekottara Āgama-sūtra),又稱《增壹阿含經》,北傳部派佛教四部《阿含經》之一,現代學者認為在四阿含中成書最晚,附在其前的《序品》中有明顯的大乘佛教思想[1]。

目錄
1 傳譯
2 內容
3 評價
4 注釋
5 外部連結
傳譯
《增一阿含經》分四分四誦,共五十一卷。最早由苻秦曇摩難提(Dharmanandi)於建元二十年(384年)口誦梵本,竺佛念據此翻譯成漢文,曇嵩筆錄,因是口誦,經文難免有遺忘或次序倒亂。所說「五百五十五聞如是一時」,就是五百五十五經。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瞿曇僧伽提婆重譯[2]。

內容
《增壹阿含經》的主要特點是法數。「增壹」是「增上一個(數目)」之意,將佛陀的聖教以「法數」,逐次增一,一直到第十一法。四阿含中,以《增壹阿含》為最上,經中編入了眾多的譬喻,例如成佛,度五比丘,化三迦葉。《序品》中列出的四阿含順序為增一、中、長、雜。[3]

有人根據《增一阿含經》提到過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與四分律相符,和主張「阿羅漢果不退轉」,而認為應歸屬於法藏部。印順導師認為《增一阿含經》應屬於大眾部所傳,他更進一步認為:「在說一切有部中,《增一阿含》是譬喻師,《中阿含》是阿毗達磨者,《雜阿含》是禪師所特重」[4]。平川彰比對《增一阿含經》與《摩訶僧祗律》,因為其中有許多不合之處,認為並不是大眾部所傳[5]。

評價
星雲大師在《佛教·經典》歸納此經的特色有六[6]:

依增一法數持誦佛法,方便憶念,亦便於教化;
有大乘菩薩道的思想;
人間佛陀的闡揚;
空義的發揮;
有他方恆河沙佛土的思想;
書寫、供養經典的提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