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參加福嚴佛學推廣班的結業郊遊,從苗栗61號縣道,往雪見休憩區的路上,過了橋,右轉上馬拉邦山的登山口,車沒上多久,就看見照片中顯示的壯觀的大石壁。登山前的解說,一再交待,馬拉邦山是一個圓形道路,一定要從原路下山,不然繞一圈要花很多時間,當時腳程最快,心想繞一圈何妨,就從台三線旁的登山口(天然湖登山口)下來,最後只能請求山友幫忙,幫我載回雪見這邊的登山口,山友按下里程表,總共有20公里路程,花了一個小時才載到,可見我犯了多大的過錯。
當時又未請這位善心的山友留下名字,事後也無法道謝。
登過新竹縣標高 1579 公尺的鵝公髻山,馬拉邦山標高為 1406公尺,卻覺得登山小徑比鵝公髻山陡得多,也許登高算的是登山口離三角點有多少高度,而不是單純的三角點高度而已。照片中紅色屋頂是馬拉邦山的民宿,屋旁小徑,有一個禁止進入的標誌,這就是登山入口,蠻諷刺的。從過了橋,往雪見與馬拉邦登山口的分剎點,一路上看到山路崩蹋的怵目驚心的景象,路基之下的斜坡一棵樹也沒有,令人憂心悰悰,這樣的水泥路,沒有足夠的樹林鞏固,再來幾次颱風沖刷,還是會把路基掏空的,同伴說這是「作繭自縛」,為了增加「作山」的經濟產值,砍伐森林來擴大種植面積,結果反而把自己困在山中,同伴問:「誰來告訴農民正確的方法呢?」走過小屋,農民正準備要噴灑農藥,還叮嚀著要我們在天黑前下山來。
走過緊鄰山壁的小路,兩旁是會開滿白花的梅樹。
馬拉邦登山口的竹林清新動人。
走在亂竹林中
離古戰場還二百五十公尺。
下雨天時,這裡禁不起滑一跤。
清朝雍正二年(西元 1724年)台灣府知府藍鼎元的奏章談到:『臺地(指台灣全島)彰化縣多荒蕪(舊制濁水溪以北皆歸彰化縣),宜令民開墾為田,勿致間曠,前此皆以番地,禁民侵耕,今已設縣治,無仍棄拋荒之理,若云番地,則全臺皆取之番,欲還不勝還也。宜先出示,令各土番自行墾闢,限一年之內,盡成田園,不肯者聽民墾耕,照依部例,即為業主,或令民貼番納餉(也就是「番大租」的制度),易地開墾,亦兩便之道也。』
以清朝官府定例,若為番地(原住民,文獻稱為生番,依古例稱之,版主沒有歧視之意),則禁止土(或稱熟番,即指平埔族,平埔族是個方便的稱法,嚴格來說,應確切地稱噶馬蘭族,凱達格蘭族,鄒族四社熟番,巴則海族,巴布薩族,洪雅族,西拉雅族,新港族等等)民(閩南或客家)耕作,文獻上可以看見清朝治臺官吏,前後有數次丈量,將應為番地而為熟番或漢民所騙搶租占之地,一律逐出,無償歸還番社,即使無法確實歸還,也為之設立「番大租」,確定產權在番,不得買賣讓渡,土民只能租賃佃耕,無法據為己有。甚至設立土牆(也就是台語所稱的土牛,苗栗縣「頭份」古地名為「土牛口」,規定漢番界線,凡是漢人在番界所購買、繼承的土地一律不予承認,也就是確認「番界土地為原住民所擁有」的政策),雖說清廷粗疏、執法不嚴,但是清朝之法令以保護原民之意,是清楚而不妥協的。
1895年,清朝認為台灣「男無情、女無義、鳥不語、花不香」(李鴻章語),在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雖然台灣人成立「台灣民主國」,並且將「國旗」定為「地虎旗」,表示永遠為清朝之臣(龍為君,虎為臣),可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台灣就當一件禮物送給日本了。
在日本治理期間,早期以整理與了解「平地與高山原住民的種族語言、生活傳統」為主,以「知番」為主,在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1906~1915)以後改為以討伐為主,用武力強制原住民搬離原居住地,造成原為友善的人類學博物館,變成處處險境的殺戮戰場,如此也造成關心原住民命運的「森丑之助」自殺,伊能嘉矩傷心回日本原故鄉,抑鬱以終。
我們可以說,如果不強制推展理番政策,馬拉邦山的石門之役可以避免,日軍也不用在此死傷慘重。
2008.1.8 晚上十點觀看「原視」李宗瑞老師的「台灣古道誌」,提到原住民合歡山古道沿路各社,都斬釘截鐵,認為當時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 sakuma (也就是日本總督的名字,原名是希拉歐卡,意思是「斷崖」,位於「卡拉寶(club)」的下方),被原住民用從前方裝子彈的獵槍射殺,後來移到「大北投」地方,建立佐久間神社,並且逼迫原住民每年要來祭拜(日本),台灣光復後,國民黨政府將佐久間神社拆毀,蓋了文天祥雕像,此地從此改稱「天祥」,可是,如果當時保存此座神社,一則紀念太魯閣族人射殺左馬太(日本官方紀錄左馬太墜崖,隔年在日本去世,如今已不知誰是誰非了),二則保留日治時代,總督府用強勢軍力理番的歷史,也是刺激日本遊客來台觀光得緬懷要點,如今,不要說日本人不要來看文天祥雕像,平地人也不來看!
所以缺乏歷史眼光,對古蹟的認識不深,粗魯、粗暴地以「大漢民族」的意識「改造」教育,破壞珍貴而且稀少的歷史地標,到處把昭和、明治的字眼毀損或拋棄,只是帶來台灣文物的另一場浩劫。
據說,泰雅族勇士守在此石門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日軍在此付出慘痛的死傷代價。
過了石門天險,是樹木盤根錯節的小徑。
下午兩點以後,山上就開始起霧。
最後的登山台階,每一步都要感謝前人辛苦的付出。
颱風過後,山上殘破的模樣其實並不令人心疼。
2008年1月4日,不僅馬拉邦山杜鵑花開,新竹縣飛鳳山也開了一整片油桐花,看來全球暖化把植物的生物時鐘打亂了,問題是如果傳播花粉的昆蟲還在冬眠,這個春天的花就平白浪費了。
山上有早期登山客徐慶榮的紀念碑,這位愛山的人在準備攀登聖母峰之前,在登山訓練中失蹤了。身為愛山的人對豎立這樣的紀念碑,當然肯定其意義。
但是,在對泰雅族原住民抗日戰役具有極大意義的馬拉邦山峰頂,未將兩次戰役的時間與雙方死傷人數加以描述。反而在三角點附近有此紀念碑,以尊重原住民歷史的立場來看,不免有些遺憾:似乎是苗栗縣對一位罹難山友的懷念重於對抗日歷史的憑弔了,而且徐慶榮紀念碑也沒有非擺在此古戰場不可的理由。
令人心疼的是古戰場紀念碑已經斷成數節,字跡聽任其湮滅,似乎無人憐惜,山上的遠眺諸峰的指示牌,也讓人惡意地亂畫,向來愛山珍惜資源的登山客,怎會有人無知地破壞公物?
晴天時,可以遠眺大安溪出海口。
遠眺聖稜線。
與素昧平生的山友一起指點群峰
還有豔麗的向日葵。
憩息在三角點上的蝴蝶
不要再砍伐森林蓋山上咖啡屋及遊樂設施了,好嗎?
4 則留言:
真是好生神奇的一篇馬拉邦山介紹啊...
上山的時候我還是平頭,上到山頂突然變西裝頭了 :P
我們也太常爬馬拉邦山了吧..
馬拉邦山我也有去爬山~~
算是很有趣味性的小百岳.
嘿,你也找到這裡來了。
請坐,奉茶。
我們是從雪見森林遊樂區上去的,一般人習慣走台三線旁進去的登山口。
您好,在您的部落格看到您所拍攝「大安溪出海口」的照片,在此欲詢問您,是否能夠同意授權老師使用這一張照片於課程教材投影片?由於該教材未來會放置於教育部一個開放性平台,供大眾學習、下載或製成各種類型的教材,例如:powercam。如您同意,煩請您留言回覆或回覆我e-mail,照片出處也會按您的意見標示,謝謝!
E-mail: yschien@ntu.edu.tw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