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不信」與「不知恩」 2/6


今日我們有較好的基礎來理解此一偈頌,回顧古人苦心經營的翻譯,理解佛教傳播之珍貴,與品味初期翻譯之艱難。首先是支謙於西元224年的翻譯。西元224年,關羽和曹操已經死了四年,張飛去世了三年,劉備一年前剛去世,支謙所在的吳國建業,五年後(西元229年)孫權稱帝,他直到西元252年才駕崩。
支謙的翻譯是:
「棄欲無著,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是謂上人。」
1. 「Assaddho 不倚賴信的」,棄欲
2. 「akataññū 知無為的」,無著
3. 「sandhicchedo 切斷(與輪迴的)連結的」,缺三界障
4. 「Hatāvakāso 斷除對善與惡的期望」,望意已絕
5. 「vantāso 以捨棄物、布施物維生」,「***」未譯出

--------
我們發現,諾曼博士 KR Noman 在他的論文提議:saddha 應該有兩個字義,一是「信」,另一是「欲望」;所以此處應該翻譯為「無欲 without desire」。諾曼博士舉出一個理由:巴利《經集》853頌 'na saddho na virajjati'。這樣的解說被支謙的譯詞所證實。
我的感想是:
1. 如果有人在諾曼博士生前告訴他,這個見解可以被西元224年的漢譯證實,他應該會非常高興。
2. 支謙應該會對後代那些評定「支謙不懂外國語言」的人說:「支謙不才,沒什麼學問;但是,也有一點喔!」
--------
其次,我們思考支謙為何要將「akataññū 知無為的、知無為的」翻譯作「無著」。
假設我們正在翻譯此首偈頌,第一句要用兩個字表達此層意思,比較方便的方式是翻譯作「阿羅漢、羅漢」,因為「akataññū 知無為的、知無為的」這個字等同於「阿羅漢」。但是此品為〈羅漢品〉(Arahat Vagga),翻譯作「羅漢」會讓讀者誤以為這裡出現的字是 Arahat ,因此將舊翻譯詞「無所著、無著」代入,是一個細膩縝密的選擇。
--------
將「sandhicchedo 切斷(與輪迴的)連結的」、「切斷生死輪迴」翻譯作「缺三界障」,是需要一點想像力,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關聯。
--------
將「Hatāvakāso 斷除對善與惡的期望」翻譯作「望意已絕」,相當貼切。由此可見《嘉興藏》此句作「婬意已絕」是抄寫訛誤。
--------
第五句不知為何未翻譯出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