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5日 星期三

百讚頌 1/8


《詩經》有所謂的「三家註」。漢景帝立官學。有所謂毛詩、齊詩與韓詩三種註釋,毛詩以訓詁為主,《齊詩》與陰陽五行之說、以讖緯之學來解《詩》。韓詩則編纂先秦文獻,揉雜軼事、說教及近似現代「座右銘」的精簡名言。
《韓詩外傳》中所敘故事,既非該詩的真實起源,也非實有其事,但是能烘托《詩經》文句的「實用」案例或價值。
例如:《韓詩外傳》卷一,第12則。
-------
荊伐陳,陳西門壞,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過而不軾。
子貢執轡而問曰:「禮,過三人則下,二人則式。今陳之修門者眾矣,夫子不為軾,何也?」
孔子曰:「國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爭,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修門者雖眾,不能行一於此,吾故弗式也。」
《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禮哉?
-------
《韓詩外傳》藉楚國侵入陳國,陳國人民無亡國之痛,反為楚軍所役使,這是「憂心悄悄,慍於群小」所抨擊譏斥的對象。
歷史學家並不認為此段敘述可以據以為史事。
載人的馬車的車廂為「輿」(車斗),經過「轅」與拉車牛馬的「軛」連結,(瑜伽 Yoga 的字義是「軛」,這個字與英文 yoke 同一來源,台語稱「軛」為「牛擔 gu5-tann1」)。
「軾」是「輿」(車斗)前面的橫桿,用以協助上車、下車或站立眺望。所以,蘇軾,字「子瞻」(軾是用來協助在車上瞻望時,維持身體穩定而不至於摔下車的器具)。
作為禮節的「軾禮」,是「坐在車上時,扶著『軾』起立來注目致意」的禮節。
------
在佛教經典當中,對於眾多經典中的某些偈頌,
1. 有些是「敘事之餘,以詩總結」,稱為「結頌」。
2. 有些是「總結前事,以詩扼要地重述要點」,稱為「重頌」。
3. 有更多文獻,以詩偈為主,其他文字只是年代較詩偈晚的「框架 template」,而且其他文字只是「參考」用途,不能「執以為實」。

例如,《雜阿含576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白佛:
「不處難陀林,終不得快樂,
 忉利天宮中,得天帝名稱。」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童蒙汝何知阿羅漢所說:
 『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
 生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CBETA, T02, no. 99, p. 153, c5-19)。
---------
除了以下兩首偈頌,其他僅是「框架」,帖主的建議是不要「認真」第認為確實有一位天子來祇樹林跟世尊說了這麼一首偈頌。
「不處難陀林,終不得快樂,
 忉利天宮中,得天帝名稱。」
「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
 生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