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5日 星期三

佛教科普文 11:發願與深信 2/2

異信、異聞
-------
上一帖,我提到「阿含、尼柯耶文獻並未強調初學應先發願」,也未主張「願力」不可思議;甚至經文透露出「發願」不是「決定性」的條件,這和漢傳佛教耳濡目染的說法不同。
有法友頗感迷惑,要我進一步解說。其實,我的意思是「不強調『初發心即成佛果』(《華嚴經探玄記》,CBETA, T35, no. 1733, p. 207, c7-8),也不主張『願力不可思議』」,並不是反對「發願」,只是「不強調發願」而已。
這一帖,我要提到「阿含、尼柯耶文獻並未強調於佛法僧處發深信」,至少是較少用這樣的詞句。「阿含、尼柯耶文獻」所用的詞句是「於『佛、法、僧、戒』生『四不壞信』」,而指的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是心念,而不是口唸,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ccgoDCfR2cHtQcNE8ViHEdfdV9bkGPuUaSzupesSUjT9FX7LVUYqDPrgfZwBdz6Dl&id=100016840620268)
-------
「阿含、尼柯耶文獻」提及「無信」,《相應部》41.8, 48.44 都提到 "Na khvāhaṃ ettha, .... , bhagavato saddhāya gacchāmi 我不因於世尊有信而到此(我不因深信世尊而持此見)"。
漢譯《雜阿含574經》翻譯作:「不以信故來也」(CBETA, T02, no. 99, p. 152, c7)。
這是未見、未證才依賴信,已見、已證則不需信。
如未到埃及帝王谷,才需相信該地有如此如此的金字塔,親自到過帝王谷,踏查過金字塔,則不是出自信。
《相應部48.44經》也作同樣的敘述,世尊問舍利弗是否相信此一敘述:「修習『信、進、念、定、慧』等五根,可以立足於甘露(不死)、到達於甘露的彼岸、而究竟於甘露(不死)」。
舍利弗回答,自己是親身體證,而不是「未證」而倚賴「信」。
-------
類似的問答還有,
《雜阿含351經》卷14:爾時,尊者那羅語尊者茂師羅言:「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CBETA, T02, no. 99, p. 98, c3-6)

《雜阿含313經》卷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CBETA, T02, no. 99, p. 90, b28-c2)
依據菩提比丘此文,經文「異信、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應解釋作「不依信仰,不依個人喜好,不依口耳傳授的傳統(經文),不依內省的推理,不依深思熟慮而接受的見解」。
-------
這不是說,不需信仰佛法,而是說信仰佛法之後,應培養真知、正見,進而實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