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修百丈清規》卷3:
體格先宗,峻機不容於佛祖;
用開後學。悲心仍攝於人天。
收幻化之百骸,入火光之三昧。
茶傾三奠,香爇一爐;
頂戴奉行,和南聖眾。(CBETA, T48, no. 2025, p. 1129, a2-4)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6:爾時常住比丘不禮來去比丘,來去比丘亦不禮常住比丘,常住比丘亦不相禮。...
復有諸比丘(致禮長老比丘時),或隔壁障禮、或遙禮,或臥(而)口言:「和南!」或直舉手、或小低頭。
諸長老比丘種種訶責,以是白佛。
佛言:「不應作如是禮!應一心恭敬,脫革屣,偏袒右肩,兩膝著地,接足而禮。」(CBETA, T22, no. 1421, p. 114, a1-10)。
------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五《明威儀法》有如下一句話:
《摩訶僧祇律》卷35〈明威儀法〉講解眾中打噴嚏時:
若有啑者,不得言語。
若上座啑者,應言:「和南!」
(如果是)下坐者(打噴嚏),(大眾)默然(即可)。
啑法應如是。若不如是,(則是)越威儀法。(CBETA, T22, no. 1425, p. 513, c8-10)
-----------
此段講解眾中打噴嚏的〈明威儀法〉,有梵文的對應字句,內容與漢譯稍有差異。
對應的梵文本 Abhisamācārikā-Dharma (威儀法)作:
yadi tāva koci kṣīvati, na dāni vaktavyaṃ 「jīva」 ti. atha khalu yadi vṛddhatarako bhavati, vaktavyaṃ 「vandāmi」 tti. atha dāni navako kṣīvati, 「ārogê」ti (← āroceti) vaktavyaṃ
譯文:
有人打噴嚏時,不應該(對他)說「長壽!」。但如果他是比自己法臘高的(比丘)的話,應該說「vaṇḍāmi 我敬禮」;(比自己)法臘低的(比丘)打噴嚏時,應該說「健康!」
可知「和南」與梵語 「vaṇḍāmi 我敬禮」相同,巴利則應是「vaṇḍati 敬禮(動詞)」。因為犍陀羅語「ṇḍ」會成為「ṇṇ」,「va」古譯為「和、婆」,「vaṇḍati 敬禮(動詞)」的複數動詞為「vaṇḍanti 」--->「vaṇṇan 和南」。
「和南聖眾」即是「敬禮聖眾」。
----------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4o9bk93.html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1:(結撮迴向完,)「和南聖眾」(CBETA, T46, no. 1937, p. 862, a25)
《法華三昧懺儀》卷1:「自歸依佛...
自歸依法...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閡。和南聖眾」(CBETA, T46, no. 1941, p. 953, c10-15)
《律苑事規》卷3:「
自歸依佛... 自歸依法...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
上來布薩,無限勝因,散沾法界,和南聖眾。」(CBETA, X60, no. 1113, p. 105, b4-9 // Z 2:11, p. 14, b12-17 // R106, p. 27, b12-17)
《一切經音義》卷73:「婆南(或言『和南』,皆訛也。正言『槃淡』,此譯云『我禮』也)。」(CBETA, T54, no. 2128, p. 783, c21)。
《佛光辭典》:「和南梵語 vandana,係對長上問訊之語,屬禮法之一。意譯我禮、歸禮、敬禮、恭敬、度我、稽首。」
----------
在誦唸三皈依之後,時常跟著「和南聖眾」四字,然後結束儀式。
「和南」相當於巴利 vandati (動詞),如說「我禮敬」則為 vandami (動詞,-mi 為第一人稱單數動詞的字尾),如說「我今禮敬、我正禮敬」(現在動詞分詞,類似 worshiping) 則為 vandanta, vandamāna.
-------
剩下的問題是「vandanta, vandamāna」為何翻譯作「和南」,va 翻譯作「和」是常態(有時寫作「惒」),那麼「南」字怎麼來的?(《一切經音義》稱「正言『槃淡』」)。
可知「和南」與梵語 「vaṇḍāmi 我敬禮」相同,巴利則應是「vaṇḍati 敬禮(動詞)」。因為犍陀羅語「ṇḍ」會成為「ṇṇ」,「va」古譯為「和、婆」,「vaṇḍati 敬禮(動詞)」的複數動詞為「vaṇḍanti 」--->「vaṇṇan 和南」。
----------
「聖眾」,他處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為「聖眾」;此處倒也沒這個意思。經文中或稱「僧眾」為「聖眾」(可參考《增一阿含經》),此處只是儀式圓滿,大家一起敬禮後解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