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書房夜話 21:僧肇對《阿含經》的了解



  鳩摩羅什門下,有「四聖」、「十哲」的稱號。《釋氏稽古略》卷2:「師(鳩摩羅什)之弟子曰:生、肇、融、叡,謂之什門四聖。加曇影、慧嚴、慧觀、僧䂮、道常、道標,謂之什門十哲。」(CBETA, T49, no. 2037, p. 785, c15-17)。
  《肇論新疏游刃》卷3:「《北山錄》〈宗師議篇〉云:『或說什門四聖』,即生也、肇也、融也、叡也。」(CBETA, X54, no. 872, p. 329, a6-7 // Z 2:1, p. 288, b2-3 // R96, p. 575, b2-3)
  如果不談對古譯經典的註疏,漢地的佛教哲理著述當首列僧肇法師的《肇論》。
  西元413年竺佛念襄助佛陀耶舍翻譯《長阿含經》,僧肇於同一年(似於鳩摩羅什去世之後)受邀,撰寫〈《長阿含經》序〉,其中對四部《阿含經》的描述如下: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雜阿含》四分十誦,此《長阿含》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CBETA, T01, no. 1, p. 1, a10-13)

這樣的遣詞用字顯示幾個問題:
1. 文中稱:「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四阿含藏也。」那麼他的老師所翻譯的《法華經》、《金剛經》、《維摩結經》等等,要算什麼呢?
2. 文中稱「《中阿含》四分五誦」,確實在漢譯《中阿含經》(T26),可以看到「四分」和「五日誦」的結構,但是,他作序的《長阿含經》雖是30經,卻辨別不出「四分四誦」的結構,更不用談所謂的「《增一阿含》四分八誦」與「《雜阿含》四分十誦」了。
3. 如果僧肇的描述「《雜阿含》四分十誦」為正確無誤,那麼今日如呂澂、印順導師、佛光山版《長阿含經》及日本《國譯一切經、雜阿含經》等等的六誦、七誦、八誦就有問題。
4. 西元413年譯出《長阿含經》時,漢地佛教有兩本《增一阿含經》譯本,也有兩本《中阿含經》譯本,但是,當年見到的為僅含27經的單卷本《雜阿含經》。從僧叡的理解來看,已譯出的《增一阿含經》(T125)不全(僅有364經),譯出《雜阿含經》與再譯《增一阿含經》為當務之急。西元435年,求那跋陀羅終於譯出50卷本《雜阿含經》。可是,《增一阿含經》的殘缺未能再譯,恐怕是一大憾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