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阿含字典 (58):「正精進」有時翻譯作「正方便」


八正道有「正精進」,有時翻譯作「正方便」;三十七道品有「四正勤」,有時翻譯作「四正斷」。這是指同一件事?還是指不同的四件事?
----------
《雜阿含42經》:「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CBETA, T02, no. 99, p. 10, a16-18)
《雜阿含785經》:「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CBETA, T02, no. 99, p. 203, c15-24)。
sammāvāyāma 正精進、正方便
《大智度論》卷48〈四念處品 19〉:「所謂八聖道分。何等八?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CBETA, T25, no. 1509, p. 406, b16-17)
莊春江老師解釋為:
「方便具足(SA.91);精勤(GA)」,南傳作「奮起具足」(Uṭṭhānasampadā,另譯為「奮起成就」),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進取成就(完成/達成)」(accomplishment in initiative)。
所以,在四阿含中「方便」對應了幾個不同的巴利詞彙,有時是指「適當的方法」有時是指「各種方法」,有時是指「努力」,有時是指「精進」。
----------
《雜阿含876經》:「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2]斷斷,二者[3]律儀斷,三者[4]隨護斷,四者[5]修斷。」」(CBETA, T02, no. 99, p. 221, a15-17)
[2]Pahānappadhāna.。[3]Saṃvarappadhāna.。[4]Anurakkhaṇappadhāna.。[5]Bhavanap.。
《雜阿含876經》的對應經典是《增支部4.69經》,巴利經文中相當的四項是:
Saṃvarappadhānaṃ, pahānappadhānaṃ, bhāvanāppadhānaṃ, anurakkhaṇāppadhānaṃ.
元亨寺版《增支部4.69經》翻譯作:「防護勤、斷勤、修勤、隨護勤。」(CBETA, N20, no. 7, p. 125, a8 // PTS. A. 2. 74)
莊春江翻譯作:
「自制的勤奮、捨斷的勤奮、修習的勤奮、隨護的勤奮。」
第二項「pahāna 斷-(p)padhānaṃ 勤」,漢譯《雜阿含經》 有多處都翻譯作「斷斷」,代表此一翻譯的源頭文本不是巴利文本(因為巴利文本此字,前段是 pahāna 斷,後段是 padhāna 勤)。
此一翻譯的源頭文本也不會是梵文本(因為梵文本此字,前半段是 prahāna 斷,後半段是 pradhāna 勤)。
譯成「斷斷」的原因代表源頭文本的語言是將此字「前半段」和「後半段」都寫成 pahana,而成為類似「pahanapahana」的拼寫方式。這種語言很有可能是「犍陀羅語」,不會紀錄重複子音,不標示長母音。
如諾曼《佛教文獻學十講》102頁的分析所顯示的狀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