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漢巴《善見律毘婆沙》的比較

開寶藏
  《善見律毘婆沙》卷1〈序品 1〉:「《梵網經》為初,[1]四十四修多羅,悉入《長阿鋡》;初[2]根《牟羅波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羅,悉入《中阿鋡》;《[3]烏伽多羅阿婆陀那》為初,七千七百六十二修多羅,悉入《僧述多》;《[4]折多波利耶陀那修多羅》為初,九千五百五十七脩多羅,悉入《[5]鴦掘多羅》,」(CBETA, T24, no. 1462, p. 676, a1-7)
[1]四=三【宮】,Samp. Catuttiṃsa-sutta(三十四經).。[2]Mūlapayyāa-sutta.。[3]Oghatara-apadāna. Samp. Oghaturaṇa-sutta.。[4]Cittapa-riyādāna-sutta.。[5]鴦掘=鴦堀【宋】【元】【宮】,=鴦崛【明】,=英掘【聖】。

==============
  在比對過漢譯《善見律毘婆沙》與巴利《善見律註序》關於《小部》的敘述之後,發現《大正藏》頁底註的拼字錯誤,CBETA 的標點有誤,而且兩者與 CSCD 版的《小部》所收錄的文獻有一些耐人尋味的差異。

  我們依此理脈去看三者之間的《長部》,CSCD 版的《長部》收錄了34經,巴利《善見律註序》也是如此陳述,但是漢譯《善見律毘婆沙》卻說《長部》有44經,只有《宮內本》提到《長部》收錄了34經。以漢譯各版本來說,應該是一致抄作44經,很有可能《宮內本》是抄錯了。但是,現存巴利本卻食只有34經,現存漢譯《長阿含》收錄了30經(很可能是「法藏部」的《長阿含》),而梵文本《長阿含》(很可能是「說一切有部」的《長阿含》)則是44經。
==============
  其次檢閱《中部》,CSCD 版的《中部》收錄了152經,巴利《善見律註序》也是如此陳述,但是漢譯《善見律毘婆沙》卻說《中部》有252經,這次所有漢譯版本都一致作252經,這應該是漢譯在翻譯過程的某一個環節出了錯。
  《中部》第一經為《根本法門經》,《大正藏》作Mūlapayyaā-sutta., CBETA 作 Mūlapayyāa-sutta,應該作「Mūlapariyāya-sutta」才對。CBETA 此處的標點作:「初根《牟羅波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羅,悉入《中阿鋡》」。
  應改作:「初《根牟羅波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羅,悉入《中阿鋡》」。漢譯將「Mūla」翻譯作「根牟羅」,既意譯出「根」,同時也音譯出「牟羅」,雖然特殊而少見,但是,漢譯確實有這種「複譯」的現象(漢譯佛典有所謂「疊譯」和「複譯」的現象。「疊譯」是指將一個字的兩個不同字義同時譯出;「複譯」是指將一個字同時「音譯」及「意譯」。《中阿含180經》:「施緣一覺」(CBETA, T01, no. 26, p. 722, b16),「觀世音」,兩者為「疊譯」。檀施為「複譯」。《賢愚經》:「設大檀施」(CBETA, T04, no. 202, p. 388, c6)http://yifertw.blogspot.tw/2017/04/double-translationoverlapping.html)。
  漢譯《中阿含》有222經,第一部經為《善法經》,與《中部》不同,如果不考慮印順導師《會編》的編號,《中阿含》是「四部、四阿含」中,漢譯經數比巴利經數多的經典
=============
  其次檢閱《相應部》,CSCD 版的《相應部》收錄了2898經,巴利《善見律註序》與漢譯《善見律毘婆沙》都說有7762經,由於兩者數目完全相同,不太可能是翻譯出錯。
  後代學者必需在此一問題傷大腦筋:「在《善見律毘婆沙》年代還有7762經,後代為何只剩下2898經?」(2898經出自菩提比丘的編號。)
  相應部》第一經為《渡越瀑流經》Oghataraa
《大正藏》與 CBETA 均作 Oghatara-apadāna,為「烏伽多羅阿婆陀那」的擬音。以〈有偈品〉的體例來說,不會在第一首偈頌出現「apadāna 譬喻」,仍然以註解作Oghataraa為宜
  漢譯《中阿含》有222經,第一部經為《善法經》,與《中部》不同,如果不考慮印順導師《會編》的編號,《中阿含》是「四部、四阿含」中,漢譯經數比巴利經數多的經典
=============
  又其次檢閱《增支部》,CSCD 版的《增支部》收錄了2344經,巴利《善見律註序》與漢譯《善見律毘婆沙》都說有9557經,由於兩者數目完全相同,不太可能是翻譯出錯。
  後代學者必需在此為同一問題傷大腦筋:「在《善見律毘婆沙》年代還有9557經,後代為何只剩下2344經?」(2344經出自菩提比丘的編號。)
  CSCD 版增支部》第一品為〈色等〉rūpādi ,第一部經雖然未標經名,但是內容談的是「心持續執取 cittaṃ pariyādāya tiṭṭhati 盤據不去、住立於遍取」。巴利《善見律註序》第一部經作「cittapariyādāna」,此處應該作cittapariyādāya」才合理。漢譯《善見律毘婆沙》第一經作「折多波利耶陀那修多羅」,註為「Cittapa-riyādāna-sutta」,。其實應作「Cittapariyādāna-sutta」或「cittapariyādāya」。
========
  元亨寺版《一切善見律註序》卷1:「最初為梵綱經,結集三十四經為長部,開始以根本法門經而結集百五十二經為中部,於由漏度經結集七千七百六十二經為相應部,初由心碎經結集九千五百五十七經為增支部,」(CBETA, N70, no. 36, p. 19, a4-6 // PTS. Sp. 18)
  總結此段經文,元亨寺版《一切善見律註序》此處譯文應作:
  「最初為《梵經》,結集三十四經為《長部》。開始以《根本法門經》而結集百五十二經為《中部》,以《越渡瀑流經》為始而結集七千七百六十二經為《相應部》。初由《心遍執取經》而結集九千五百五十七經為《增支部》。」(CBETA, N70, no. 36, p. 19, a4-6 // PTS. Sp. 18)
=========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8/01/blog-post_29.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