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阿含、尼柯耶」比較研究論文選集》

在大千出版社鼎力協助之下,這本自費出版的《「阿含、尼柯耶」比較研究論文選集》即將有新的紙本問世。
這與舊版(原先 Nanda Lau 法友及幾位台中朋友的協助下出版)的差異不大,只是增加 ISBN 書號,以及為了方便學者引述及評論而略改數字而已。

3 則留言:

aacdsee 提到...

老師您好
在老師的論文集中提到:不過,
本文將不處理所謂「偈頌、長行孰先孰後」的議題;本書也不會探討「部派歸
屬的議題」。

想請教,導師寫說:「但《相應部》 是赤銅鍱部本,與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等,同屬於上座分別說系的流派; 同屬於一系而經典結構(先有偈頌)相同,是不能證明為『雜阿含』之原形」

但導師在之前的著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二項 長行與偈頌 寫到:「巴利聖典中的某些偈頌,比長行為古。我覺得,文學史上的一項共同現象,似乎還沒有為研究者所顧及。印度的語文,是一致的。儘管一致,而平日的語言,與表現為文學作品的散文或詩歌,無論是口口相傳的,記錄於紙墨的,都並不一致。以散文來說,至少比語言更整潔,更有條理;對於內容,要明確些。語言與文字(這裏,文字指定形的文句,可以傳誦結集的),不能完全一致。而「長行」的敘述,較少韻律等約束,所以在聖典的「長行」形成時,與當時的實際語言,比較接近。而偈頌的表現,對舊有的句法、文法、韻律,不能不更多的顧慮到。「偈頌」比「長行」古一些,只表示了「偈」頌的更多承襲古法,而「長行」與當前的語言相近而已。在「長行」中夾入「偈頌」,一般都是偈頌要古一些。這在梵文的大乘經,也有類似的情形。如中國文學名著『水滸傳』與『紅樓夢』,儘管敘說的語體文,與當時的語言一致。而引用古人成語,或吟詩,還是從前的體裁。詩韻,也還是從前的定例,與當前的音韻,並不完全相合。偈頌(創立新體裁,不在此例)每比長行古些,是文學史上常見的,決不能據此,作出「偈頌早於散文」的推論。至於引用民間舊有格言,更不能作為原始佛教聖典,先有偈頌的證據了!」


相應部先有偈頌不知是導師的結論嗎?
但雜阿含經與相應部重複性比較高,或許兩者有共同的來源?
如果有共同的來源,一邊是先出現偈頌,一邊是先出現長行,不就變得難以理解的情況了?

aacdsee 提到...

請教老師:
【而「51〈相應〉」的結構,一則並未出現與巴利〈2 天子相應〉對
應的「相應 saṃyutta」,二則《會編》有 13 個〈相應〉為巴利文獻所無,等
等;從「傳統文獻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議題都值得進一步探討。】

此處的議題是不是,相應的數目與名目改成與巴利文獻相同就可以了呢?
謝謝您。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在臉書已先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