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星期五

關於花生與「土豆」、「塗豆」


趙學敏於西元 1765年著作的《本草綱目拾遺》記載:
「落花生,一名長生果。《福清縣志》:出外國,昔年無之,蔓生園中,花謝時,其中心有絲垂入地結實,故名。一房可二、三粒,炒食味甚香美。康熙初年,僧應元往扶桑覓種寄回,亦可壓油。今閩省產者,出興化為第一,名黄土,味甜而粒滿;出台灣,名白土,味澀而粒細,其油煎之不熟,食之令人瀉,一名土豆。」
--------
黃叔璥於西元 1722年著作的《台海使槎錄》記載:
落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實,充衢陳列。居人非口嚼㯽榔,即啖落花生;童稚將炒熟者,用紙包裹鬻於街頭,名落花生包。
《維基百科》:
「一般認為,花生原產秘魯和巴西,在秘魯沿海地帶史前廢墟中發現大量古代花生,可追溯到至少7600年前。
在哥倫布遠航時期,航海家將花生莢果帶至西班牙,在1535年出版的《西印度通史》中記載花生的西班牙文為「瑪尼 mani」,之後逐漸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因花生為熱帶及亞熱帶作物,1530年代,葡萄牙人把花生帶到了印度和澳門,西班牙人帶到了菲律賓,再經由中國擴散出去。」
--------
馬鈴薯:
「學者認為早在16世紀的明朝萬曆年間,學者認為早在16世紀的明朝萬曆年間,馬鈴薯就傳入中國。馬鈴薯在17世紀由荷蘭人傳入臺灣,馬鈴薯在臺灣的專業栽培約於1914年開始。」
馬鈴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發起的研究,通過在350種不同的馬鈴薯上使用遺傳標記,最終確定全世界的馬鈴薯都起源於今天的秘魯南部所在區域種植的馬鈴薯,從那裡逐漸向南美的北部和南部傳播出來。隨著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馬鈴薯在16世紀下半葉被西班牙人帶回到歐洲傳播開來。
日本最早的馬鈴薯紀錄可以追溯到1658年,當時荷蘭人在長崎的一份報告中提到了“土豆”這種植物,並描述了它的外觀和口感。此後,馬鈴薯逐漸在日本引起了關注,並成為了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
帖主綜述:
--------
「土豆」兩字,可以用來指稱「馬鈴薯」或「花生」。
早在「馬鈴薯」傳入漢地之前,即有文獻稱一種土芋為「土豆」。所以後來將「馬鈴薯」稱為「土豆」,可以算是合理。
說「花生」應寫作「塗豆」而不是「土豆」,應該找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與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閱讀一下;如果不服,可以和此兩位古人論戰一下。
----------
論台語的讀音和對應的漢字,應先了解「白讀」與「文讀」。
例如:(以下為"台羅標音")
雨,「白讀」為 hoo7 ,「文讀」為 u2
叔,「白讀」為 tsik ,「文讀」為 siook
流,「白讀」為 lau5 ,「文讀」為 liu5
--------
土,「白讀」為 thoo5 ,「文讀」為 thoo2,「thoo5-tau7」寫作「土豆」並無不妥。如果有人硬是主張要寫作「塗豆」,他當然有自由這樣寫。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