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書房夜話 81:《維基百科》詞條「原始佛教」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詞條「原始佛教」:(此處未引用全文,僅提及相關敘述)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8E%9F%E5%A7%8B%E4%BD%9B%E6%95%99%E7%A0%94%E7%A9%B6
原始佛教(英語:original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佛教研究術語,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這段歷史,這個術語最早為日本佛教學界使用。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觀點來對佛教進行研究,但因為學者間採用了不同的定義與名稱,造成原始佛教這個術語有很大爭議,也經常與初期佛教、根本佛教混用。一般來說,這幾個術語,都是指向佛教部派開始分化以前的時期,也有學者將此時期泛稱為前部派佛教(英語:Pre-sectarian Buddhism)。
此一時期分為前後兩期,一是佛陀住世到入滅當年的第一次結集,二是佛滅後到阿育王時部派分裂以前。廣義上,這兩階段都被稱為原始佛教,有學者主張細分,將第一時期稱為根本佛教,又稱最初期佛教(英語:the earliest Buddhism)、佛陀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第二時期為狹義的原始佛教。有學者認為在文獻上難以區分這兩時期,主張無需細分。
佛教研究者主要透過比較文獻學、語言學與考古學資料,比對源自不同部派的文獻,探覓這些部派文獻當中,擁有的共同說法。他們希望能夠透過這種研究,還原出佛教最早階段的樣貌,了解部派間爭論與分立的由來,以了解佛教在歷史中的發展。

文獻研究

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主要是透過經典間對照的方法,企圖還原出原始佛教的樣貌。主要使用的經典為來自分別說部傳承的巴利藏,對照漢傳佛教保存的各部派經典,主要是來自說一切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與大眾部等。藏傳佛教保存的藏傳大藏經,在尼泊爾發現的梵文佛經,敦煌文獻中保存的吐火羅文佛經,考古發現的阿育王詔令以及在阿富汗發現的犍陀羅佛教原稿,也是研究的重點。
佛教研究者,發現不同部派傳承的佛經中,某些片斷與偈語是共通的,顯示這些段落是由更古老的佛教文獻中摘錄出來。這些文獻的核心部份,經過比對,都是相同的,但是在敍述中,則根據不同部派,加入自己的解釋。這顯示,這些佛經都有共同的來源。經過文獻比較,學者發現,所有佛教經典,中心教義也都是類似,這些共通教義,在部派未分化前就已經出現。但是也有部份共通原始教義,在部派佛教出現之後,因為被忽略而消失了[10]。

語言學取向

多數佛教研究者,採用傳統方法,以文獻研究為主。另一派學者,不以文獻下手,改以歷史語言學的方式來研究,企圖先重建出佛陀時代使用的語言,再用此語言來還原佛經。漢傳佛教傳統認為佛陀使用梵文;而上座部佛教認為,佛陀所說的語言,即是巴利文。宇井伯壽的考證認為,佛陀可能是用著種種語言來說法的,即:對待摩竭國人,乃用摩竭陀語,對於婆羅門,則用梵語(古梵語),在故鄉乃用故鄉語,多人集會時,則用多數人所用之語,而此多數人所用之語,可能是集成種種方言的「混成語」。對阿育王詔令的研究中,語言學家認為這種混成語有可能是一種俗化的古摩揭陀語,它不是純粹摩揭陀古語,混合了許多方言與古梵文的特徵,因此又稱半摩揭陀語、摩揭陀俗語,這個語言與現存的語言都不同,與現存佛教典藉也不同。現存的摩揭陀語是古摩揭陀語的後繼者,但已出現許多變化;巴利文與古摩揭陀語間有許多相同部份,但其來源可能不同。據季羨林考證,根據語言學的特徵,巴利語應是屬於古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流行於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11],但是巴利文的文法中,保存許多古摩揭陀語的特徵。季羨林的說法尚未成為學界共同意見,重建半摩揭陀語的努力目前已有初步成果,但距離完全重建仍有距離。
---------
評論:
  1. 1. 原始佛教(英語:original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我的師友大都使用 "Early Buddhism" 而較少在他們的著作中出現 "Primitive Buddhism" 或 "Original Buddhism"。我請教過幾位以英文發表佛教著作的老師,他們的看法是:「 'primitive' 雖有『原始』的字義,但是,這個字也有『粗糙的、缺乏文明的、類似石器時代這種社會方式的』,與我們想表達的『最初的起源』,在英文用字來說,會引起誤解。」至於「original 最初的、原本的、根本的」,則是一個會引起爭論的字,因為佛教各大小分支都會認為自己是來自釋迦牟尼最根本的教導。因此使用「初期佛教 Early Buddhism」是一個避免爭議而不帶來歧義的用法。「初期佛教 Early Buddhism」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的佛教史、佛教僧團與佛教教義。
  2. 2. 所謂「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主要是透過經典間對照的方法,企圖還原出原始佛教的樣貌」,當代學者對佛教文獻逐漸有「多文本」的思維,雖然佛法均源自釋迦牟尼及同一世代親自承受其教導的弟子,但是,「ur-text 原始文本」是否存在,已是另一種思維。有些學者認為,也許藉由目前的研究方法,我們只能定位「初期的文獻」而無法還原「原始文獻」,而缺乏文獻及考古材料,所謂「原始佛教的樣貌」只是空談。
  3. 3. 所謂「主要使用的經典為來自分別說部傳承的巴利藏」,我們在稱呼某一文獻歸屬某一部派時,應該採取更謹慎的態度,而不是輕易接受 1950-1990 的著作。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對佛教部派所知甚少,我們不知各個部派的地理範圍、起訖歷史、根據的經律論三藏、形成部派的主因以及「是否同住、一起誦戒、交相學習」等細節,以一兩句經論去判定部派歸屬,而不是整部律、整部經(如《中部》與《中阿含》的比較結果,或《相應部》與《雜阿含》的比較結果)。對於稱「巴利文獻」為「古代上座部中之『分別說部』」,我採取較保守的態度。詞條中所稱的「漢傳佛教保存的各部派經典,主要是來自說一切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與大眾部等」的說法,也是應採取更保守的態度。
  4. 4. 「但是也有部份共通原始教義,在部派佛教出現之後,因為被忽略而消失了」,這是翻譯自Richard F. Gombrich 貢布里奇的書「How Buddhism Began 佛教的起源」(1997, p. 12):"This proves that 'the earliest Buddhism' has interesting features which we can uncover but which the later Buddhist tradition had forgotten about",我們在群組裡曾約略提過這樣的例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