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書房夜話 77:佛法與科技


  2002年左右,與新竹科學園區一家公司的負責人籌畫在園區推展學佛風氣。他是一位年輕、事業有成而且於佛學略有根基的成功企業家,在籌備規劃的討論當中,他突然對我陳述他的想法:「以後這些紙本藏經都沒需求了,我們可以將藏經上傳到網路上去,可以說,只要還有人類存在,這些電子藏經可以永垂不朽,不會再有任何『法滅』的憂慮!」我無法贊同這樣樂觀的看法,我還是認為如果不珍惜,還是會快速面臨到「法滅」的窘境。後來,我們商量的事也未付諸實行而胎死腹中了。
  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是相當倚賴紙本藏經,而且,偶爾還會看到萬金川教授的呼籲:「不要將網路搜尋到的資料直接擺進論文,檢閱紙本大藏經,這是最不能跳過的基本功!」
  2014年左右,在一個相對地較有學術意味的公開平台,讀到一位中國學者稱揚「Google Translate」這一軟體。他說:「今後不懂英文的人也可以翻譯了,只要進行剪貼即可。」
  據說,今日中國不少論文必須翻譯時(英翻中、中翻英都一樣),都先餵入「翻譯軟體」,然後就吐出來的成果略為修飾即告禮成,甚至連一本書的翻譯也這樣搞!真是「無所不能」呢!
  我對這樣的說辭相當懷疑,這跟想翻譯的「文案或書籍」有關吧?不能一概而論(不能舉偏概全)。
  我認為「翻譯」不是機械操作的結果,不能由一支軟體達成多種文體的功能。我向來相信檢驗,我就試用我一篇英文期刊通過的論文,因為作者是我自己,期刊審稿與編輯各是略負盛名的外國學者,這樣子,中英文我都有十足把握通曉文意。
  學術期刊外國編審所寫的英文:
In the main part of this article, covering sections I to IV, Ken Su reviews two textu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o-called ‘other’ or ‘shorter’ Saṃyukta-āgama (T 100). The first concerns the stemma of the received Saṃyukta-āgama collections: the underlying Indic text of T 100 would not have evolved from that of the Saṃyukta-āgama (T 99) and, most likely, the Indic sources of the two Saṃyukta-āgamas are parallel, be they represented by oral or else written originals employed at the time of translation. The second issue pertains to indications that T 100 was most likely based on an orally performed translation of the Indic original, rather than on the basis of a written manuscript.
-----------
「Google translate」軟體跑出來的結果是(英翻中):
在本文的主要部分,涵蓋第一至第四部分,Ken Su回顧了關於所謂的“其他”或“較短”Saṃyukta-āgama(T 100)的中文翻譯的兩個文本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收到桑育空塔 - 阿含收集的家系:T 100的底層印度語的文字也不會從該桑育空塔 - 阿含(T 99),而最有可能的發展,這兩個桑育空塔-āgamas的印度語源同時,它們是由翻譯時使用的口頭或書面原件代表。第二個問題涉及有跡象表明T 100最有可能是基於口頭表達的原始翻譯,而不是基於書面手稿。
----------
我的文意是:
在本文一到四節的主要部分,Ken Su 檢討了關於《別譯雜阿含經》(T100)的兩個文本議題:第一是兩本漢譯彼此的架構問題:T100所依據的印度文本不是出自《雜阿含經》(T99)的文本;不管他們是書面的或口誦的文本,此兩者是譯自平行的文本譜系。第二個議題是關於 T100 極有可能譯自口誦而非寫本的論述。
-------------
看來「翻譯軟體」還是不能倚賴的!至少到目前為止!
------------
這張照片為2013/10/18年在法鼓山上「《長阿含經》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辛島靜志老師交換「初期漢譯佛典音譯詞」與「梵巴拼字」的關係,當時留下的筆談紀錄,雖與此次貼文無關,聊表緬懷之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