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1. 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第一品〈蛇品〉第一頌


yo uppatitaṃ vineti kodhaṃ,
visaṭaṃ sappavisaṃva osadhehi;
so bhikkhu jahāti orapāraṃ, 
urago jiṇṇamivattacaṃ purāṇaṃ.

一個人去除已生起的憤怒如同以草藥去除擴散的蛇毒,
那位比丘捨棄此岸與彼岸,如同蛇捨棄蛻落的舊皮。

1. uppatita: 形容詞,是 uppatati (生起、發作)的過去分詞,意為「已生起的、已發作的」。
2. vineti: 動詞,有「引導、學習、調伏 to lead, guide, train」與「除去、捨棄 to remove, give up」兩種意思。
3. kodhaṃ: 名詞、受格,意為「忿怒、瞋」。
4. yo: 關係代名詞、主詞,who, what, which, whoever,此處當主詞,意為「he who 這樣做的人」。
5. visata: 形容詞,意為「散布的、擴散的 spread, diffused, wide」。Brough(1962:198)建議此字為「治療」的動名詞。
6. sappavisaṃva: 這是兩個字的連音,解釋時應分為「sappavisaṃ」與「va 像」兩字。「sappavisaṃ」為「sappa-visaṃ 蛇-毒」。
7. osadhehi: 「osadha」為「藥、草藥」,「osadhehi」為「具格、工具格」,意為「以草藥」。
上半頌為:「一個人去除已生起的憤怒如同以草藥去除擴散的蛇毒,」
8. so: 代名詞、主詞,意為「he 他」或「that 那個」,此處作「那個」。
9. bhikkhu: 主詞,意為「比丘」。
10. jahāti: 動詞,「捨棄」。
11. orapāraṃ: 名詞、受格,「ora」意為「此岸」,「pāra」意為「彼岸」。
12. urago: 「uraga」當主詞時為「urago」,意為「蛇、(無腳的)爬行動物」。
13. jiṇṇaṃ: 形容詞,意為「老舊的、年老的」。
14. iva: 意為「如同」。
15. tacaṃ: 名詞、受格,意為「皮、皮膚」。
16. purāṇaṃ: : 形容詞,意為「過去的、以前(擁有過的)的」。
17. 原文可以排作「iva urago (jahāti) purāṇaṃ jiṇṇaṃ tacaṃ 如同蛇捨去(牠蛻下的)過去的舊皮」,「jiṇṇaṃ iva tacaṃ」連音成為「jiṇṇaṃivattacaṃ」。
下半頌為:「那位比丘捨棄此岸與彼岸,如同蛇捨棄蛻落的舊皮。」


Bhikkhu Bodhi 菩提比丘的翻譯為:
「One who removes the anger that has arisen
    as one who removes with herbs a snake's spreading venom:
    that bhikkhu gives up the here and beyond
    as a serpent sheds its old worn-out skin.」
K. R. Norman 諾曼的翻譯為:
「That bhikkhu who subdues his anger when it has arisen,
    as (one subdues) with herbs snake-poison when it has spread (through the body),
    leaves this shore and the far shore
    as a snake leaves its old worn-out skin.」
=============
支謙《法句經》卷1〈教學品 2〉:
「學能捨三惡,  以藥消眾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脫故皮。」(CBETA, T04, no. 210, p. 559, c20-21)
[53]學=覺【宋】【元】【明】【聖】。
這是偈頌裡提到「藥」,以「三惡」涵蓋「貪、瞋、癡」,而且將相當於「orapāraṃ」的字譯為「生死」。相對於「jahāti 捨棄」的用字,漢譯為「度」,而主詞是「健夫」而不是「比丘」。

《法句經》卷2〈梵志品 35〉:
「去婬怒癡, 憍慢諸惡,
 如蛇脫皮, 是謂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27-28)

這首偈頌則未提到「藥消蛇毒、此岸彼岸」。
這首偈頌也出現在 Patna Dhammapada 《波特那法句經》第22品〈蛇品〉,偈頌總編號為 402頌。
=======
《法集要頌經》卷4〈苾芻品 32〉:
「愛生如流溢, 猶蛇含毒藥,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CBETA, T04, no. 213, p. 797, b9-11)。
這代表現有 CBETA《法集要頌經》的標點必需重新標點,改善斷句。
====
香光尼眾僧團《香光莊嚴》66期(2001年六月),4-71頁,有〈蛇品〉的詳細解說。
====

來源
上半頌
下半頌
《法句經》〈教學品〉
學能捨三惡,
以藥消眾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脫故皮。
巴利〈蛇品〉
Yo uppatita vineti kodh
visaa sappavisava osadhehi ;
一個人去除已生起的憤怒
如同以草藥去除擴散的蛇毒,
urago jiṇṇamivattaca  purāṇa.
那位比丘捨棄此岸與彼岸,
如同蛇捨棄蛻落的舊皮
菩提比丘翻譯
One who removes the anger that has arisen
as one who removes with herbs a snake's spreading venom:
that bhikkhu gives up the here and beyond
as a serpent sheds its old worn-out skin.
諾曼翻譯
That bhikkhu who subdues his anger when it has arisen, as (one subdues) with herbs snake-poison when it has spread (through the body).
leaves this shore and the far shore as a snake leaves its old worn-out skin.
元亨寺版
體中漫蛇毒,藥草能消除,
心中生忿恚,比丘須調伏,
共捨彼此岸,
如蛇蛻舊皮。
達和法師譯
若如以藥草[抑制]擴展之蛇毒,那樣地調伏已生起之忿者
彼比丘如蛇脫棄老舊皮,那樣地捨離此岸彼岸。
香光莊嚴譯
一旦忿怒生起,他能將之調伏,如及時藥能減緩迅速蔓延的蛇毒,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如蛇蛻去舊皮。
郭良鋆譯
他抑制冒出的怒氣,猶如用藥抑制擴散的蛇毒,
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法集要頌經》〈苾芻品 32
愛生如流溢,
猶蛇含毒藥,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2 則留言:

台語與佛典 提到...

支謙譯「以藥消眾毒」,郭良鋆譯「猶如用藥抑制擴散的蛇毒」,達和法師的用字也是「抑制」,應如元亨寺版「藥草能消除」的譯文較好。也就是說,將動詞 vineti 解釋為「除去、捨棄 to remove, give up」。
整首偈頌,《香光莊嚴》的譯文添加了過多原文所未出現的字,這是忠實的翻譯所應避免的。
元亨寺的譯文和《香光莊嚴》的譯文都譯成六句,以我這位譯者的意見來說,應該要保持原文的四句而每句的字數保持彈性,反而不要硬湊成五言六句(如元亨寺版)或新詩的形式(如《香光莊嚴》)。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前半頌,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動詞同樣是「vineti 除去」;後半頌,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動詞同樣是「jahāti 捨棄」,所有現存的漢譯,無論古今都作「如蛇脫故皮」,原偈頌未出現「脫皮、蛻皮」的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