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枝詞之五
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籠蔥路欲迷; 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蔗葉饗群犀。 郁永河註解:取蔗漿煎糖處曰糖廍。蔗稍飼牛,牛嗜食之。 郁永河的詩是說,一大片的綠油油的蔗田(萬頃是誇張的說法,沃城麥芽聽聽就算了),到了蔗田中,稠密的蔗稈不易認出路來;這些甘蔗收割好,都綑綁載來糖廍,剩下的甘蔗葉就用來飼養群牛(為了押韻,所以把群牛稱為群犀,不要過度認真,以為真的有犀牛)。 現在台灣還有地名叫作「舊廍」,這是清朝以來煮甘蔗作糖的地方。這首詩提供了一些歷史資料,清朝時台灣就種植很多甘蔗田,不是日本人來才開始種植,記得不久以前版主還是小孩的時候,牛車入城都還帶著蔗葉,用來餵食拉車的牛,現在要在城裡看見牛車可就難了! 《增壹阿含49.1經》「云何比丘不隨時起煙?於是,比丘所諷誦法,不隨時向人說,如是比丘不隨時放煙。」(CBETA, T02, no. 125, p. 794, b8-10) 菩提比丘解釋說,今日的錫蘭佛教寺院仍然如此,黃昏時,拿著特殊的草稈點燃冒煙,屋前屋後緩慢走一圈,用以驅除蚊蟲,準備就寢。
版主小時候四歲、五歲時,先點蚊香(不是像寺院或廟裡燒香的環狀香,不是鱷魚牌蚊香,而是像針灸時,用艾草條灸穴道的艾條),拿著拂塵趕走蚊子,最後才放下蚊帳,打死殘餘在蚊帳中的少數幾隻蚊子,才準備入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