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4/6 評鄧殿臣老師的講話之四:「南傳佛教的經典文獻」


------
網路上有人貼出中國鄧殿臣教授的此次講話:「南傳佛教的經典文獻」。
這恐怕是年代久遠的演講,有些敘述已經「不合時宜」,而且值得商議的敘述頗多,令人擔憂。一般而言,演講會有「口誤」,也會針對現場觀眾作一些狹隘的修改,不見得能完全反映演講者的學術主張。
在此我為初學者作些澄清,以免被此一貼文誤導。
--------
  1. 「七論有《法聚論》、《分別論》、《界說》、《論事》、《人設施》、《雙論》、《發趣論》」。漢譯《阿毘達摩》有所謂「一身六足」的說一切有部七論。「身」是《發智論》,「六足」是:《法蘊足論》、《集異門足論》、《施設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識身足論》。
  2. 「《律》沒有介紹過來,《經》還有很多沒介紹過來,《論》也根本沒有介紹過來」。目前台灣高雄的元亨寺在吳老澤教授的領導之下,已經翻譯齊全。可以在 CBETA 網站查閱。
  3. 「我們說它原始性,它是原始的經典,裡面的語言是佛陀使用的語言,我不敢說它完全就是佛陀講的,但它是記下來保持到現在原封不動的,可以講基本上是佛陀講經時用的語言,它是原始的語言」。說巴利三藏比較「原始」,這是偏見,見樹不見林的講法。說「巴利是佛陀的語言」,這是過時的日曆,與現今的了解不同,這是缺乏佛教經典語言的「Linguistics 語言學」知識。說「記下來保持到現在原封不動的,可以講基本上是佛陀講經時用的語言」、「巴利三藏一直保持『原貌』」,這是對巴利三藏的版本與校勘理解得不夠深入。
  4. 「系統性,經很系統,三藏:律藏、經藏、論藏。律裡面分三部分,經藏分五部,論是七論,很系統,很完整。我們漢語大藏經沒有這麼系統,不管用什麼辦法編排,比較雜亂,量是很大,...」。經與律誰先誰後,沒多大意義。就像問:「『0-9』之中,最重要的數字是哪三個?」這一段話,我會這樣講:「相對來說,巴利三藏完整地保存單一部派的經、律、論三藏;漢譯三藏並未完整地保存單一部派的經、律、論三藏,而是保存了多個部派的《阿含經》、《律》,也把不同年代的經典樣貌反映出來。」
  5. 「第三普遍性」,這一段又是偏見。
  6. 「現實性,就是說到現在兩千多年不許改一個字」。這麼說,應該是要加強對巴利三藏版本與校勘的知識。
------以下為「正文」第四段------
下面講論藏,有七論。我們沒有翻譯。七論有《法聚論》、《分別論》、《界說》、《論事》、《人設施》、《雙論》、《發趣論》。論都是講的佛理、哲理,比較深,沒有經藏那麼有序。但是也是應該介紹的,我們沒有介紹。社科院韓廷傑翻了《發趣論》讓我給他好好看看,我還沒來得及看呢。整個《巴利三藏》約有一千二百多萬言,很多沒有介紹過來,至於研究那就更不夠。律沒有介紹過來,經還有很多沒介紹過來,論也根本沒有介紹過來,沒有翻譯。律也是很值得翻譯。我們漢地用的《四分律》和巴利律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也應該翻。而且一直認為我們漢地的律是很全的,實際上我們缺他們這部律。律藏裡還記載了很多的教史,記載了很多佛陀在世時僧團的一些情況,講得非常生動、非常具體、非常實際。因為他講犯戒因緣,這條律是怎麼犯的,某某比丘在什麼情況下犯了這一條,講得非常詳細、具體。這對我們學習、瞭解、研究原始佛教意義非常大。這就是我講的第二部分,巴利三藏的主要內容。分成律、經、論三藏。如果對哪部分特別感興趣,我們再具體地詳談。
下面講一講《巴利三藏》的特點。巴利三藏,也就是斯里蘭卡用的這套大藏經和我們漢語的大藏經比較,可以看得出來巴利三藏有些特點。我認為具有五種性質:原始性、系統性、普遍性、現實性和單一性。
我們說它原始性,它是原始的經典,裡面的語言是佛陀使用的語言,我不敢說它完全就是佛陀講的,但它是記下來保持到現在原封不動的,可以講基本上是佛陀講經時用的語言,它是原始的語言。而我們漢語大藏經相比較沒有這種原始性。至少語言不是,是經過翻譯了。佛陀講的肯定不是漢語,而是當時的摩揭陀語,類似於巴利語的語言,而且翻譯也會有些問題,所以《巴利三藏》的原始性是很明顯的。
系統性,經很系統,三藏:律藏、經藏、論藏。律裡面分三部分,經藏分五部,論是七論,很系統,很完整。我們漢語大藏經沒有這麼系統,不管用什麼辦法編排,比較雜亂,量是很大,內容很豐富,也是很寶貴,很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但沒有這麼系統。每一次結集都是先結集律,《善見律毗婆沙》中有一句話:『律是佛教之生命』。律、經、論很系統。在律藏內部也自成體系,經藏也自成體系,論也有自己的體系。
第三普遍性。《巴利三藏》在南傳各國都通用,剛才講《小部》有些異議,那就是這一點,斯里蘭卡是十五部經,泰國說是七部,緬甸說是十九部,存在著一點小的分歧。凡是流行上座部佛教的國家都是使用這套《巴利三藏》,使用同一部經典。當然這些國家現在的語言不是這種語言,但佛經是這套經典。所以他們可以到其他國家去弘法,去講經。我們漢語大藏經雖然在日本、朝鮮、韓國也可以通行,得畢竟是我們漢語的,日本廣大的信眾不一定聽得懂。藏族同胞有些也不一定懂,實際上局限在漢地。巴利三藏具有普遍性,有五、六個國家普遍使用這部經。
現實性,就是說到現在兩千多年不許改一個字,你說保守,但也有好處,把原始的東西保留下來了。
單一性,是她的一個缺點。我們漢語大藏經包括了許多部派的經典,不屬於同一個部派。就說律藏吧,《四分律》是法藏部的律。《五分律》是彌沙塞部,即化地部的律,《摩訶僧祇律》是大眾部的律,《十誦律》是說一切有部的律。咱們漢語律是很全的,很多的,屬於不同的部派,非常的豐富。他那個律很單一,一部巴利律,上座部分別說系,屬上座部一派的,經也是這一派的,律也是這一派的。單一、單純、單調,沒有我們這麼豐富。我們所譯的經,包括四阿含,都不是一派的。因為傳來是這樣的,我們不可能做安排,哪年,印度哪派僧人給我們傳哪部經,而是誰來了算誰。印度來的高僧能出什麼經就譯什麼經,譯了以後就放到大藏經裡面了。就這樣積累起來的,所以是逐漸形成的,比較雜亂,比較豐富。他們的單一,單純、單調,有這個缺點。以上是講《巴利三藏》的特點。
第四講一下我國傣族地區的《巴利三藏》。中國是有《巴利三藏》的,就在西雙版納德宏地區。他們和南傳各個國家一樣,所使用的也是一部《巴利三藏》,巴利語的三藏經,使用的字母是他們的傣字、傣文。巴利語這樣很古老的經典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斯裡蘭卡用僧伽羅字,緬甸用緬甸文字,泰國用泰國文字。西雙版納地區傣族同胞就用傣文字寫巴利語。傣族地區的高僧也懂巴利語,講經也講巴利語的經典。民族學院的張公謹先生,還有社科院的方廣錩先生是研究佛典的,他們整理過一套流行在傣族地區的《巴利三藏》,放在北京圖書館,聽說不全。傣字〈巴利三藏〉沒有很好地保護,很好地研究,應該好好整理一下。雲南省有傣族、布朗族、崩龍族這三個民族全部信仰上座部佛教,光傣族就有八十多萬人,還有阿昌族、佤族是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我們中國還有五個民族是信仰上座部佛教的,而且是全民信仰,像傣族,到那裡一看,整個是一派上座部佛教的風光,寺廟、僧人,使用的經典也是《巴利三藏》,各位有機會到那兒學習、參觀,可以瞭解一下。恐怕現在年輕的僧人也不懂巴利語了,那些年長的僧人,長老都懂巴利語,他們雖然是佛教徒、僧人,他們使用的不是我們漢語大藏經,使用的是《巴利三藏》,這裡提一下這個事情。講到這裡我們應該引以為驕傲。樸老那本書裡也講到,三個語系實際上我們都有,巴利語系的佛教、漢語系的佛教、藏語系的佛教我們都有。有是有,但巴利語系的存在著很多問題,應該很好地繼承,很好地整理。
休息十分鐘,下邊講南傳佛教的儀式,儀規。
(沈玉珍整理,趙桐定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