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書房夜話 53:漢譯佛典的「衍、脫、錯、倒」


翻譯古代漢譯佛典時(翻譯成英文、日文或現代華語),必需先進行新式標點;在幫古代漢譯佛典安上新式標點符號之前,應先進行「佛典校勘」。
「佛典校勘」有兩個主要目的:
  1. 求回復「翻譯時的原稿」
  2. 求正確的翻譯之下,「漢譯佛典應有的遣詞用字及篇章結構」
總結來說,就是「願解如來真實義」;不是「由禪出教」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也不是「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而是依據現代「校勘學 Textual criticism」和「文獻學 philology」與國際學術接軌的「願解如來真實義」。
此處我來解釋在一般「漢譯佛典校勘」之下所呈現的「衍(增字)、脫(缺字)、錯(錯字)、倒(字、句、段、篇章次序錯亂)。」
---------------------
1. 衍(增字):
  1. 鋼和泰(Stael-Holstein)用四種中文版本與梵文、藏文譯本對勘《大寶積經論》,發現一些錯誤。如:《大寶積經論》卷2:「說執無常執無我為因者。無破除無常執時亦除無我執事應知」(CBETA, T26, no. 1523, p. 217, a2-4)。第一句應為「說『執無常』『執無我』因者」。第二句應為「破除『無常執』時,亦除『無我執』事應知」。如依鋼和泰的校勘意見,則第一句「為」字是倒文,第二句第一個「無」字是誤衍。全文應作:「說『執無常』為『執無我』因者;破除『無常執』時,亦除『無我執』事應知。」(應知此事:「破除『無常執』時,亦除『無我執』」)。
  2. 《雜阿含278經》:「云何名不退法?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彼比丘不喜、不讚歎、不執取、不繫著,於彼法不隨順迴轉,當知是比丘不退轉諸善法,世尊說是不退法。」(CBETA, T02, no. 99, p. 76, a9-12)
「不生欲覺結」應作「生欲覺結」,誤增一「不」字。
---------------------
2. 脫(缺字)
  1. 《大智度論》卷7〈序品 1〉:「何況聞知諸法實不生不滅」(CBETA, T25, no. 1509, p. 112, c21)。應作「何況聞知諸法實相不生不滅」。脫漏「相」字。
  2. 《法集要頌經》卷2〈正道品 12〉:「可趣服甘露,前未聞法輪。轉為哀眾生。禮拜奉事者,化之度三有」(CBETA, T04, no. 213, p. 783, b19-21)。應作「駛流澍于海,翻水羨疾滿,故為智說道,可趣服甘露。前未聞法輪,轉為哀眾生,禮拜奉事者,化之度三有。」脫漏「駛流澍于海,翻水羨疾滿,故為智說道」等十五字。
  3. 《雜阿含1178經》卷44:「御者白言:「如是,優婆夷!如彼出家,我亦當然。」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CBETA, T02, no. 99, p. 318, b1-3)。在御者和優婆夷言「汝父出家」之間,脫漏「「御者白言:『我今不用馬及金錢,我欲願往詣佛所,聽受妙法。』」等等情節及敘述。(CBETA, T02, no. 100, p. 406, a13-14)
---------------------
3. 錯(錯字)
  1. 《雜阿含1193經》:「於無量處所,生心欲籌量;何有黠慧者,而生此覺想?無量而欲量,是陰蓋凡夫。」」(CBETA, T02, no. 99, p. 323, b22-24)。第四句「而生此覺想」,「元、明藏」作「而生此妄想」,應以「妄」字為妥。(《雜阿含1193經》卷44:「何有智慧人,而生此妄想?」(CBETA, T02, no. 99, p. 323, c12),以此可知。)
  2. 《大智度論》卷13〈1 序品〉:「無量法欲量,不應以相取;無量法欲量,是野人覆沒!」」(CBETA, T25, no. 1509, p. 157, b27-28)。此處《大智度論》「宋、元、明藏」與《高麗藏》作「是野人覆沒」不合理,應如「日本宮內省」寫本與巴利對應偈頌作「是人為覆沒」。
---------------------
4. 倒(字、句、段、篇章次序錯亂)
  1. 《大智度論》卷28〈序品 1〉:「五恒河伽藍牟那、薩羅由、阿脂羅婆提、摩醯,從所來處流入大海」(CBETA, T25, no. 1509, p. 266, a25-26)。應作「五河:恒伽、監牟那、薩羅由、阿脂羅婆提、摩醯,從所來處流入大海」。
  2. 《雜阿含288經》:「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CBETA, T02, no. 99, p. 81, b2-4)。應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識緣名色,此義云何?」
  3. 《七處三觀經》卷1:「世間比丘有人有是眼,...,是名為兩眼人。從後說想盡識,...比丘!能曉七處亦能三觀,不久行修道斷結,無有結意,脫黠活,見道見要,一證受止,已斷生死意行,所作竟,不復來還生死,得道。」佛說如是,比丘歡喜受行。」(CBETA, T02, no. 150A, p. 876, a27-c7)。
「世間比丘有人有是眼,...,是名為兩眼人」與「從後說想盡識,...比丘!能曉七處亦能三觀,不久行修道斷結,無有結意,脫黠活,見道見要,一證受止,已斷生死意行,所作竟,不復來還生死,得道。」佛說如是,比丘歡喜受行。」為不同的兩經,此處為篇章錯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