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99《雜阿含經》為求那跋陀羅所譯,共有五十卷、1362經,但是遺失兩卷,有人以「阿育王譬喻」代替,分別是卷二十三的604經和卷二十五的640、641經,所以實際只留存 1359經。
T100《別譯雜阿含經》不知何人、何時、何地所譯。T101《雜阿含經》為單卷本,共有27經,【宋、元、明】藏經在經題之下,有「失譯,附吳魏二錄」等字。近代有學者發表論文主張這是安世高所譯,證據不夠充分,仍然以遵循歷代經錄標作「失譯人名」較為恰當。
《維基百科》的《別譯雜阿含經》詞條太過簡陋,所提供的訊息也都過時而不準確。在此仿照《雜阿含經》詞條加以編訂。原詞條附於文末,以供對照。
==========
《別譯雜阿含經》的《大正藏》編號為(T100),歷代經錄都登錄為20卷,《大正藏》遵循《高麗藏》作16卷,當以20卷為近古,只是,現存20卷版遺失258-267等10經,也少了一首攝頌。(《別譯雜阿含經》卷13:「慢(258)、優竭提(259),生聽(261)、極老(262),比丘(263)、種作(264)及梵天(265),佛陀(266)、輪相(267)為第十」(CBETA, T02, no. 100, p. 467, b25-26),攝頌未含攝 260經。)
T100《別譯雜阿含經》原本經題應該也是「雜阿含經」,但是佚失譯人名,現存的《出三藏記集》(西元516年)與《眾經別錄》(敦煌寫卷 P. 3848)都未登錄,直到西元594年才登錄在法經的《眾經目錄》(T2167)之中,三年後,西元597年費長房的《歷代三寶紀》(T2034)也登錄了此一譯本。因此,可能是登錄時代較晚,所以稱作「別譯」以資識別。因為有附註「失譯,附吳魏二錄」等字,一般推論《別譯雜阿含經》的翻譯早於T99《雜阿含經》。但是,仍待較精準的詞彙與語法分析。
----------
關於《別譯雜阿含經》的部派歸屬問題,日本法幢《俱舍論稽古》主張為飲光部,也有學者認為它是法藏部誦本。目前主流的學術主張,如榎本文雄 Enomoto Fumio 與其他幾位佛教學者都傾向於認定它是「說一切有部」或「根本說一切有部」。但是,在未徹底分析對應經典之間的同異問題之前,任何部派推定都只是猜測,缺乏堅實的文獻論證,不管是猜對或猜錯都沒多大意義。畢竟佛教部派只有十八部,十八個人各猜一部,總會有人猜對。
自古以來,大都認為《別譯雜阿含經》是自《雜阿含經》抄出,近代已經主張這是獨立的翻譯。
殘餘而仍待解決的問題是,必需決定下列哪一種敘述比較接近事實:
1. 《別譯雜阿含經》是某一部派「雜阿含經」的完整翻譯而無遺失。
2. 《別譯雜阿含經》是某一部派「雜阿含經」的完整翻譯,但因佚失而僅存 364經。
3. 《別譯雜阿含經》是某一部派「雜阿含經」的選譯而無遺失。
4. 《別譯雜阿含經》是某一部派「雜阿含經」的選譯,但因佚失而僅存 364經。
5. 《別譯雜阿含經》是一部翻譯半成品,在未完成整部翻譯之前,因戰亂或其他原因為能譯完及進行「譯後的校訂」,也因此而未正式流通。
6. 《別譯雜阿含經》是一部「合集」、「數種譯本的合訂本」。
----------
參考書目:
T100《別譯雜阿含經》原本經題應該也是「雜阿含經」,但是佚失譯人名,現存的《出三藏記集》(西元516年)與《眾經別錄》(敦煌寫卷 P. 3848)都未登錄,直到西元594年才登錄在法經的《眾經目錄》(T2167)之中,三年後,西元597年費長房的《歷代三寶紀》(T2034)也登錄了此一譯本。因此,可能是登錄時代較晚,所以稱作「別譯」以資識別。因為有附註「失譯,附吳魏二錄」等字,一般推論《別譯雜阿含經》的翻譯早於T99《雜阿含經》。但是,仍待較精準的詞彙與語法分析。
----------
關於《別譯雜阿含經》的部派歸屬問題,日本法幢《俱舍論稽古》主張為飲光部,也有學者認為它是法藏部誦本。目前主流的學術主張,如榎本文雄 Enomoto Fumio 與其他幾位佛教學者都傾向於認定它是「說一切有部」或「根本說一切有部」。但是,在未徹底分析對應經典之間的同異問題之前,任何部派推定都只是猜測,缺乏堅實的文獻論證,不管是猜對或猜錯都沒多大意義。畢竟佛教部派只有十八部,十八個人各猜一部,總會有人猜對。
自古以來,大都認為《別譯雜阿含經》是自《雜阿含經》抄出,近代已經主張這是獨立的翻譯。
殘餘而仍待解決的問題是,必需決定下列哪一種敘述比較接近事實:
1. 《別譯雜阿含經》是某一部派「雜阿含經」的完整翻譯而無遺失。
2. 《別譯雜阿含經》是某一部派「雜阿含經」的完整翻譯,但因佚失而僅存 364經。
3. 《別譯雜阿含經》是某一部派「雜阿含經」的選譯而無遺失。
4. 《別譯雜阿含經》是某一部派「雜阿含經」的選譯,但因佚失而僅存 364經。
5. 《別譯雜阿含經》是一部翻譯半成品,在未完成整部翻譯之前,因戰亂或其他原因為能譯完及進行「譯後的校訂」,也因此而未正式流通。
6. 《別譯雜阿含經》是一部「合集」、「數種譯本的合訂本」。
----------
參考書目:
Bingenheimer,
Marcus, (2011), Studies in Āgama Literatur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horter Chinese Saṃyuktāgama’ 《別譯雜阿含經之研究》,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Bucknell,
Roderick, (2008),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Other Translation of the Saṃyuktāgama”,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vol. 21, p. 23-54,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New Taipei City, Taiwan.
Bucknell,
Roderick, (2011),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hinese Saṃyuktāgama Translations’,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vol. 24, pp.
35-70,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Taipei, Taiwan.
蘇錦坤,(2008),〈《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正觀》45期,5-80頁,南投縣,台灣。
蘇錦坤,(2009a),〈《雪山夜叉經》---漢巴經典對照閱讀〉,《正觀》48期,69-142頁,南投縣,台灣。
蘇錦坤,(2009b),〈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馬德偉教授〈《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正觀》51期,1-30頁,南投縣,台灣。
蘇錦坤,(2014), 〈「讚佛偈」--兼論《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異同〉,《法鼓佛學學報》15期,67-108頁,法鼓佛教學院,新北市,台灣。
=====
=====
《維基百科》的《別譯雜阿含經》原詞條:
---------
《別譯雜阿含經》,漢譯佛教阿含部經典,為《雜阿含經》的另一個翻譯版本,譯者失傳。原整編為二十卷,《大正新修大藏經》中整編為十六卷。內容相當於《雜阿含經》的全部「祇夜」和部分「記說」。
日本法幢《俱舍論稽古》認為它屬於飲光部,也有說法認為它是法藏部誦本[1]。原本使用的語言,非巴利文或梵文,可能是法藏部或化地部使用的聖典語,或是犍陀羅語[2]。榎本文雄認為,此經是否屬於化地部或法藏部,尚有疑問[3]。
=====
《維基百科》的《別譯雜阿含經》原詞條:
---------
《別譯雜阿含經》,漢譯佛教阿含部經典,為《雜阿含經》的另一個翻譯版本,譯者失傳。原整編為二十卷,《大正新修大藏經》中整編為十六卷。內容相當於《雜阿含經》的全部「祇夜」和部分「記說」。
日本法幢《俱舍論稽古》認為它屬於飲光部,也有說法認為它是法藏部誦本[1]。原本使用的語言,非巴利文或梵文,可能是法藏部或化地部使用的聖典語,或是犍陀羅語[2]。榎本文雄認為,此經是否屬於化地部或法藏部,尚有疑問[3]。
1 則留言:
雜阿含十問可以再增加一問:
《雜阿含經》是否真的遺失兩卷?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