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enheimer,
Marcus, (2011), Studies in Āgama Literatur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horter Chinese Saṃyuktāgama’ 《別譯雜阿含經之研究》,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書中 47頁和 203頁提到《別譯雜阿含36經》:「有是夜叉,得諸罵詈,形色轉好,名助人瞋。」(CBETA, T02, no. 100, p. 385, a15-16)
對應經典《雜阿含1107經》則作:「彼是瞋恚對治鬼」(CBETA, T02, no. 99, p. 291, b8)
從《別譯雜阿含36經》經文來看,此一夜叉「得諸罵詈,形色轉好」,與名字「助人瞋」,似乎沒有直接關聯。在《雜阿含1107經》,似乎也要迂曲解說,才能掰到此一夜叉是「對治瞋恚」。
馬德偉老師指出水野弘元也提到此點:「對應經典《相應部 11.22經》稱此夜叉為kodhabhakkha yakka 食瞋夜叉」,馬德偉老師認為《別譯雜阿含36經》和《雜阿含1107經》可能是將「kodha瞋 bhakkha 食」,誤解作「pakṣa 友」。
馬德偉老師(他不姓馬)也依據此點推論,當北傳系統與南傳系統從原始傳誦分離後,北傳系統將此字誤誦,進而造成錯誤的文本轉寫。此一錯誤證實《別譯雜阿含36經》和《雜阿含1107經》有共同根源,這一字都誤拼成「pakṣa 友」。
依據猜測作成的推論當然不能當作有效的推論。
==========
我的看法與此不同,漢譯經典有時從譯文可以看出某字(梵文或巴利)在兩部以上的不同翻譯經典被「誤譯」,但是,這並不足以證實兩者來自相同文本。
有時只是顯示注釋書傳統的不同,例如將「oka 家」解釋作「流、淵」,將「muccati」翻譯成「擠牛奶」,這只是對字的誤解;這樣的誤解無法導致「來自同一文本」的結論。
更何況,《別譯雜阿含36經》「助人瞋」和《雜阿含1107經》「瞋恚對治」也不見得翻譯自同一用字。
馬德偉老師(他不姓馬)也依據此點推論,當北傳系統與南傳系統從原始傳誦分離後,北傳系統將此字誤誦,進而造成錯誤的文本轉寫。此一錯誤證實《別譯雜阿含36經》和《雜阿含1107經》有共同根源,這一字都誤拼成「pakṣa 友」。
依據猜測作成的推論當然不能當作有效的推論。
==========
我的看法與此不同,漢譯經典有時從譯文可以看出某字(梵文或巴利)在兩部以上的不同翻譯經典被「誤譯」,但是,這並不足以證實兩者來自相同文本。
有時只是顯示注釋書傳統的不同,例如將「oka 家」解釋作「流、淵」,將「muccati」翻譯成「擠牛奶」,這只是對字的誤解;這樣的誤解無法導致「來自同一文本」的結論。
更何況,《別譯雜阿含36經》「助人瞋」和《雜阿含1107經》「瞋恚對治」也不見得翻譯自同一用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