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解答: 2006 年 三月長老菩提比丘訪台提問



1. 有些佛教徒去探望病人,或者慰問別人遭遇的不幸時, 會說這是過去所造惡業,隨緣消舊業,這樣子說,與佛法相應嗎?

詳細解答

問:一般人都會認為,今世所受的都是過去的業造成,在別人生病或時運不佳,都會勸說,我們這是「隨緣銷舊業」,只要不造新業,舊業銷盡,就可清淨解脫。世尊真的是如此得教導嗎?

答: 一般人所認為的,所有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的業所造成的,這並不是佛陀的教導。經典上提到,我們今世所受到的除了業以外還有其他種原因,在經典中世尊很明確 的表達,他不接受所有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業所造成的這樣的見解。認為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生的業所造成的,這是耆那教的教條。經典上,有時稱耆那教為躶形外 道,世尊的教導是特別強調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我們現在所造的業,有這個潛力會讓我們未來感果,所以如果認為現在所受都是過去世所造成,這樣子忽略掉業感 果其中還有一個可能性的問題,就會覺得做什麼都沒有用,反正過去的業已經命定了已經造成了。我們必須要認知的就是,我們現在所造的業,有一個可能性會在未 來感果,這樣子就會鼓勵我們去奮鬥去做一些事情來改變我們的生命、改變我們的生活,而不是都過去業所造,沒有辦法改變。

問: 如果這樣子來說,那我們對於今生所受的果報,要怎樣去認為我要去認命或怎樣面對?因為有人會覺得,我今生所做的都是善業,為什麼感到的是一種惡果,對於這 樣的因果關係又有點不服氣,怎樣讓他覺得是他過去生可能有造了怎樣的惡業,所以他今生感得這樣的惡果?也因為他自己這樣的體認,所以不再犯錯?

答: 某種程度,如果當自己遇到不幸的時候,做某種解釋也可以讓自己感覺得舒服一點。我的意見是說,如果不把一切歸於過去業的話,當自己遭到不幸的時候,會知道 有一些是過去業造成的,可是有一些不是啊,你不去追究它的原因,有時候現在所感的業,過去的業只是很多原因之中的一個,如果我們能夠就自己可以改變的現在 行為,做一些改善或一些預先準備的動作,過去的那個唯一的業,如果沒有其他的因再加進來,它可能不會感果。比如說有一個生意人,由於他過去所造的惡業,他 可能會在他的事業當中遇到一些不幸的狀況,如果這樣子的一個生意人,他酗酒、喝了很多的酒,有一些事業中的重要決定是當他酒醉或受到酒精嚴重影響的時候去 做這個決定,這個生意人可能會說,他之所以會做這一些錯誤的決定主要是過去生的業造成他的事業會這樣的慘痛,他可能會說,啊我過去造了這麼的惡業。他可能 還會繼續喝酒、他繼續給自己倒酒、繼續喝酒,他可能又會做更多的錯誤決定而造成他的事業更糟,又會再怪過去的業不好。那假如他戒了酒、停止喝酒,他的理智 跟判斷可能會清晰一點,假如他的理智清晰,他可能會做比較正確的決定,他如果做了正確的決定,即使他過去生有造一些惡業也就沒有機會顯現感果,所以他這樣 就會有好運、會有更多的財富、事業就會更成功。在《相應部36:21經》,提到每個人今生所承受的後果來自八種原因:1. 膽汁病 2.痰病 3. 風病 4. 此三者失調造成的病,此四項是古印度的醫療學問,5. 節氣 6. 自我損傷 7. 別人加於你的傷害 8. 過去的業。如果把一切歸於過去的業,會造成「非因計因」,把不是原因當作事情的主因,結果在應該施予心肺復甦術的時候,跪下來祈禱。


2. 《中阿含201 經茶帝比丘經》所說的「今此識,往生不更異」(CBETA, T01, no. 26, p. 766, c7)錯在那裡?
《中阿含201經》:「荼帝比丘答曰:『諸賢,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時諸比丘訶荼帝比丘曰:『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說。荼帝比丘,今此識,因緣故起。世尊無量方便說『識因緣故起,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荼帝比丘,汝可速捨此惡見也。」(CBETA, T01, no. 26, p. 766, c6-12)
所以正確地說,識因緣故起,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而不是『今此識,往生不更異。』
正確地說《雜阿含335經》:「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CBETA, T02, no. 99, p. 92, c18-19)

『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與「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的差別是什麼?
因為執持有一識在此生轉到彼生。

3. 《中阿含201 經茶帝比丘經》所說的「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佛教所說往生,是只有「識」往生,還是「受想行識」一齊往生?


4. 現代錫蘭南傳佛教如此興盛的地方,有彌勒信仰嗎?

5. 能否請你說說你對台灣佛教徒的印象,特別是與錫蘭、美國的佛教徒的不同特質是什麼?

6. 現代西方的學佛熱潮還存在嗎?驅使西方人出家的環境因素是什麼?

7. 印順導師曾擔心佛教在中國會像在印度一樣滅亡?你認為佛教會滅亡嗎?

8. 為何在隱居森林居住將近二十年?

9. 二十一世紀的僧伽與在家學佛者的最重要的挑戰是什麼?

10. 與其他宗教相比,佛教的傳教方式的特質是什麼?該作如何的改善?

11. 十二緣起的環環相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元老死,應由那一段切斷此連環?生是指下一世的生還是另有所指?

12. 在學佛過程中,雖有過遭逢正法,得遇名師的喜悅,也曾有遇到低潮,沒有進展,頻增困惑,突然發生許多逆緣的情況,長老有過如此的遭遇嗎?後來是如何克服的?

13. 阿羅漢和佛的差別是什麼?

14. 有業報而無作者,巴利經論對此有何解釋?

15. 現代的佛教僧侶應該入世救濟、學術研究、弘法利生還是速求究竟解脫?

16. 與菩提長老談 non-dualit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