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金剛經》講說與校勘

大英博物館藏,敦煌殘卷《金剛經》印本,題為唐咸通九年(西元868年)

(以上圖片引自中國敦煌研究院網址: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000484103255)
===========
Cbeta 討論網站,有人建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作下列四個「訂正」:
1.「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CBETA, T08, no. 235, p. 751, b22-23)
  應訂正為「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
  這是【元】、【明】藏已有的異寫,不足為奇。

2.「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CBETA, T08, no. 235, p. 752, a22-23)
        應訂正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
  這是【宋】、【元】、【明】藏已有的異寫,不足為奇。
  建議者到是沒提到【宋】、【元】、【明】、【宮】藏,後句並無「相」字。
3.「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CBETA, T08, no. 235, p. 749, c5-6)
       應訂正為「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這是【明】藏已有的異寫,不足為奇。
4.「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CBETA, T08, no. 235, p. 748, c28-29)
   應訂正為「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是【明】藏已有的異寫,不足為奇。

這顯示作此建議的人,可能不知道 CBETA 的體例,不知有此異讀而作此無謂的討論。
網路上的《金剛經》講說「因為重要,所以重複」,作此主張的出家、在家法師人數不少。
「大乘經典」不是本版的關注範圍,略述此一議題,只是提及即使漢傳佛教耳熟能詳的經典,也需考量各種梵本、藏本,並且藉助跨語言文本的校勘才能探尋經典衍繹變動的相貌。
楊白衣老師(1924-1986)的論文已經發表了 35年,應該要有下一棒繼續闡述此中的曲折了吧?
楊白衣,(1981),〈《金剛經》之研究〉,《華崗佛學學報》第5期,57-111頁,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許洋主,(1996),《新譯梵文佛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五冊,如實佛學研究室,台北市,台灣。
===========
其實此經在校勘上的重要議題是,「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CBETA, T08, no. 235, p. 750, a11-13)
經文似乎應於此結束,接下來經文所問與前面相似。
如: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p. 750, a20-23)「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p. 749, a21)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p. 751, a8-10)(p. 748, c27-29)
「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p. 751, a16-17)(p. 749, c16-17)
「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p. 751, b29-c1)(p. 749, b18-19)

楊白衣提及這樣的重複,可能是:
由此推測,後半部可能是後代增加的部分,否則即是:有二種不同版本的『金剛經』,於某一時期合併成為現存的『金剛經』。此種情形並不限於『金剛經』,其他的大乘經典也有很多相同的例子,如『法華經』即是最顯著的例子。

從同本異譯來看,義淨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CBETA, T08, no. 239, p. 771, c24)有此重複,恐怕必須從梵、藏文本來判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