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456經》卷17:「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8]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滅界。如此諸界,何因緣可知?」
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緣闇故可知,淨界緣不淨故可知,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可知,無量識入處界者,緣[9]內故可知,無所有入處界者,緣所有可知,非想非非想入處界者,緣有第一故可知,滅界者,緣有身可知。」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滅界,以何正受而得?」
佛告比丘:「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此諸界於自行正受而得,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於第一[10]有正受而得,滅界者,於有身滅正受而得。」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16, c12-p. 117, a2)
[8]光界…有滅界Ābhādhātu, subhadh°,ākāsānañcāyatanadh°, viññaṇañcāyatanadh°, ākincaññāyatanadh°,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dh°, saññāvedayitanirodhad°.。[9]內+(空)【元】【明】。[10]〔有〕-【宋】【元】【明】。
===============
朋友來函詢問,《雜阿含456經》「緣內故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部經在《瑜伽師地論》的「本母」提到
《瑜伽師地論》卷96:「三七界相攝」(CBETA, T30, no. 1579, p. 847, b7)
這是以「一光明界,二清淨界,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等七界來闡述「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滅界」三界。
《瑜伽師地論》卷96:「界有三種: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滅界。復有七界:一光明界,二清淨界,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當知此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無色界攝四無色,由其滅界還攝滅界。」(CBETA, T30, no. 1579, p. 847, b9-14)
從巴利對應經文《相應部14.11經》來看,對於如何知此七界,南北傳有不同解說(SN 14.11 = 《相應部14.11經》,SA 456 = 《雜阿含456經》,T1579 =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T1545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七界 | SN 14.11 | SA 456 | T1579 | T1545 |
光界 | 黑暗 | 闇 | 黑闇 | 闇 |
淨界 | 不淨 | 不淨 | 不淨 | 不淨 |
無量空入處界 | 色 | 色 | 色趣 | 色趣 |
無量識入處界 | 無量空界 | 內 | 有量狹小境識 | 邊際 |
無所有入處界 | 無量識界 | 所有 | 少所有 | 所有 |
非想非非想入處界 | 無所有界 | 有第一 | 一切有最勝現前 | 有身 |
滅界 | 滅 | 有身 | 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 | 有身滅 |
從上表可以知道,似乎北傳的解釋相當一致,而與巴利傳統不同。而「緣內故可知」的「內」字就相當於「邊際」或「小境」。印順導師提出不同的見解,認為「緣內故可知」,「內」字應該是「空」字,這麼一來,就成為「緣空故可知」,而「空」是指「ākāsānañcāyatanadhātu 空無邊界」,但是此說仍然有一點遲疑,因為與北傳的說法不一致。
其實,南北傳不見得有這麼大的差異,因為依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5:「『緣邊際故施設識無邊處界』者,邊際謂空無邊處」,如此則南北同義「『緣所有故施設無所有處界』者,『所有』謂識無邊處,彼有無邊行相轉故」,如此則南北同義;「『緣有身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界』者,『有身』謂無所有處,此猶有生死、身非全無所有故」,如此則南北同義。
較值得商議的是「滅界」;《阿毘曇毘婆沙論》卷44〈2 使揵度〉:「滅界者,滅受想解脫」(CBETA, T28, no. 1546, p. 330, c19-20)。:「滅受想解脫」,就是「滅盡定」、「想受滅定」。「」如此則南北同義;;
===================
緣內可知:這個「內」字,「石經」與「元、明藏」異讀作「內空」。
《瑜伽師地論》「本母」:
《瑜伽師地論》卷96:「黑闇為緣施設光明。不淨為緣施設清淨。色趣為緣施設虛空。如是名為有相違故。」(CBETA, T30, no. 1579, p. 847, b21-23)
《雜阿含456經》卷17:「彼光界者,緣闇故可知,淨界緣不淨故可知,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可知,無量識入處界者,緣[9]內故可知」(CBETA, T02, no. 99, p. 116, c19-22)
[9]內+(空)【元】【明】。
《瑜伽師地論》卷96:「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識無邊處。」(CBETA, T30, no. 1579, p. 847, b24-25)
此一「有量狹小境識」就是《雜阿含456經》的「內」字,相當於『邊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5:「緣『邊際』故施設識無邊處界者,『邊際』謂空無邊處。」(CBETA, T27, no. 1545, p. 438, a3-4)
================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中冊,169頁,將「內」字作「空」字。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冊,171頁:「空」,原本作「內」,元本改為「內空」。依『相應部』及『論』,乃是(虛)「空」。今謂「內」為「空」之上部──「穴」之訛寫;古寫經本,應有作「空」者,元本乃兩存之。今改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