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雜阿含456經》:「緣內故可知」

305

《雜阿含456經》卷17:「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8]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滅界。如此諸界,何因緣可知?」
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緣闇故可知,淨界緣不淨故可知,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可知,無量識入處界者,緣[9]內故可知,無所有入處界者,緣所有可知,非想非非想入處界者,緣有第一故可知,滅界者,緣有身可知。」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滅界,以何正受而得?」

佛告比丘:「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此諸界於自行正受而得,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於第一[10]有正受而得,滅界者,於有身滅正受而得。」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16, c12-p. 117, a2)
[8]光界…有滅界Ābhādhātu, subhadh°,ākāsānañcāyatanadh°, viññaṇañcāyatanadh°, ākincaññāyatanadh°,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dh°, saññāvedayitanirodhad°.。[9]內+(空)【元】【明】。[10]〔有〕-【宋】【元】【明】。

===============

朋友來函詢問,《雜阿含456經》「緣內故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部經在《瑜伽師地論》的「本母」提到

《瑜伽師地論》卷96:「三七界相攝」(CBETA, T30, no. 1579, p. 847, b7)

這是以「一光明界,二清淨界,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等七界來闡述「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滅界」三界。

《瑜伽師地論》卷96:「界有三種: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滅界。復有七界:一光明界,二清淨界,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當知此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無色界攝四無色,由其滅界還攝滅界。」(CBETA, T30, no. 1579, p. 847, b9-14)

從巴利對應經文《相應部14.11經》來看,對於如何知此七界,南北傳有不同解說(SN 14.11 = 《相應部14.11經》,SA 456 = 《雜阿含456經》,T1579 =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T1545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七界

SN 14.11

SA 456

T1579

T1545

光界

黑暗

黑闇

淨界

不淨

不淨

不淨

不淨

無量空入處界

色趣

色趣

無量識入處界

無量空界

有量狹小境識

邊際

無所有入處界

無量識界

所有

少所有

所有

非想非非想入處界

無所有界

有第一

一切有最勝現前

有身

滅界

有身

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

有身滅

 

從上表可以知道,似乎北傳的解釋相當一致,而與巴利傳統不同。而「緣內故可知」的「內」字就相當於「邊際」或「小境」。印順導師提出不同的見解,認為「緣內故可知」,「內」字應該是「空」字,這麼一來,就成為「緣空故可知」,而「空」是指「ākāsānañcāyatanadhātu 空無邊界」,但是此說仍然有一點遲疑,因為與北傳的說法不一致。

其實,南北傳不見得有這麼大的差異,因為依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5:「『緣邊際故施設識無邊處界』者,邊際謂空無邊處」,如此則南北同義「『緣所有故施設無所有處界』者,『所有』謂識無邊處,彼有無邊行相轉故」,如此則南北同義;「『緣有身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界』者,『有身』謂無所有處,此猶有生死、身非全無所有故」,如此則南北同義。

較值得商議的是「滅界」;《阿毘曇毘婆沙論》卷44〈2 使揵度〉:「滅界者,滅受想解脫」(CBETA, T28, no. 1546, p. 330, c19-20)。:「滅受想解脫」,就是「滅盡定」、「想受滅定」。「」如此則南北同義;;

===================

緣內可知:這個「內」字,「石經」與「元、明藏」異讀作「內空」。

《瑜伽師地論》「本母」:

《瑜伽師地論》卷96:「黑闇為緣施設光明。不淨為緣施設清淨。色趣為緣施設虛空。如是名為有相違故。」(CBETA, T30, no. 1579, p. 847, b21-23)

《雜阿含456經》卷17:「彼光界者,緣闇故可知,淨界緣不淨故可知,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可知,無量識入處界者,緣[9]內故可知」(CBETA, T02, no. 99, p. 116, c19-22)
[9]內+(空)【元】【明】。

《瑜伽師地論》卷96:「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識無邊處。」(CBETA, T30, no. 1579, p. 847, b24-25)

此一「有量狹小境識」就是《雜阿含456經》的「內」字,相當於『邊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5:「緣『邊際』故施設識無邊處界者,『邊際』謂空無邊處。」(CBETA, T27, no. 1545, p. 438, a3-4)

================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中冊,169頁,將「內」字作「空」字。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冊,171頁:「空」,原本作「內」,元本改為「內空」。依『相應部』及『論』,乃是(虛)「空」。今謂「內」為「空」之上部──「穴」之訛寫;古寫經本,應有作「空」者,元本乃兩存之。今改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