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讀書筆記:林梅村《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1998)

pict 773

讀書筆記:林梅村《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1998),此書353-355頁,林梅村教授翻譯了英人史坦因在中國尼雅帶走的「尼雅遺書」510號,他解釋此號殘卷為「解脫戒本」,在此,我將他的譯文與另兩組列表。一方面,林梅村的譯文幫我們展開眼界,得以一窺古代抄本的風貌,另一方面,林梅村的譯文並不保證百分之百的正確,例如,第三、四首偈頌譯得過度冗長,讓人懷疑是「過度解釋」而非翻譯;類似「救世主」的譯詞也令人慚惶、冒汗。以下請見列表:

 

七佛名號(出自《彌沙塞五分戒本》)

說偈(出自《彌沙塞五分戒本》)

七佛名號(出自林梅村譯本)

說偈(出自林梅村譯本)

說偈(出自《四分僧戒本》)

比婆尸

忍辱第一道,涅盤佛稱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

毘婆尸

忍是最高的苦行,最好的忍是涅槃,諸佛說:「出家人絕不傷害他人,沙門遠離殺界。」

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

尸棄

譬如明眼人,能避險惡道,世有聰明人,能遠離諸惡。

尸棄

就像明眼人脫離危險到達智慧的彼岸一樣,智者能避免人世上任何罪惡。

譬如明眼人,能避險惡道,世有聰明人,能遠離諸惡。

比葉婆

不惱不說過,如戒所說行,飯食知節量,常樂在閑處,心寂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毘葉羅

不詆毀別人,尊敬別人,不嫉妒別人,按照解脫戒守戒如下:飲食要知節制,住房和座位要選隱蔽之處,專心致志達到超凡脫俗的心境,這是諸的佛教誨。

不謗亦不嫉,常奉於戒行,飲食知止足,常樂在空閑,心定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拘留孫

譬如蜂採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落;不破壞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行,諦視善不善。

拘樓孫

就像蜜蜂採蜜,從花上飛過,不傷害花香花色,所以賢聖路過鄉村時,既不挑剔別人,也不管別人做什麼、不做什麼,他只應注意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

譬如蜂採華,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落;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拘那含牟尼

欲得好心莫放逸,聖人善法當勤學,若有知寂一心人,爾乃無復憂愁患。

拘那含牟尼

對於聖賢來說,他不沉迷於超凡脫俗,而是遵循聖人的旨意,所以救世主們總是幸福的,有德的人能入靜,然後進入涅槃的境界。

心莫作放逸,聖法當勤學,如是無憂愁,心定入涅槃。

迦葉

一切惡莫作,當具足善法,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迦葉

別犯任何罪惡,要嚴格守戒,淨化心靈,這是諸佛的教誨。

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釋迦牟尼

護身為善哉,能護口亦善,護意為善哉,護一切亦善,比丘護一切,便得離眾苦。比丘守口意,身不犯眾惡,是三業道淨,得聖所得道。

若人打罵不還報,於嫌恨人心不恨,於瞋人中心常靜,見人為惡自不作。

原寫卷殘缺(釋迦牟尼)

(原寫卷殘缺)…在人世上,他能避免罪惡。…

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其他佛教文獻可供參考:

七佛名號(出自《出曜經》)

侍者名字(出自《出曜經》)

說偈(出自《出曜經》)

附注(《長阿含經》敘述之侍者)

毘婆尸

無憂

忍辱為第一

無憂

式棄

吉祥行

眼莫視非邪

忍行

毘舍婆

休息

不害亦不殺

寂滅

拘留孫

佛堤

譬如蜂採華

善覺

拘那含牟尼

吉祥

亦不觸嬈彼

安和

迦葉

等覩

諸惡莫作

善友

釋迦文

阿難

護口為第一

阿難

偈頌似乎出自同一源頭:

七佛名號

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彌沙塞五分戒本

四分律比丘戒本

毘婆尸

忍辱第一道

忍辱第一道

忍辱第一道

忍辱第一道

式棄

譬如明眼人

譬如明眼人

譬如明眼人

譬如明眼人

毘舍婆

不惱不說過

不惱不說過

不惱不說過

不謗亦不嫉

拘留孫

譬如蜂採華

譬如蜂採花

譬如蜂採花

譬如蜂採華

拘那含牟尼

欲得好心莫放逸

欲得好心莫放逸

欲得好心莫放逸

心莫作放逸

迦葉

一切惡莫作

一切惡莫作

一切惡莫作

一切惡莫作

釋迦文

護身為善哉

護身為善哉

護身為善哉

善護於口言

============

mormolyca  
2015年4月27日 下午12:15  提到...

學長好,您的這篇整理讓我想到P. S. Jaini佛教論文集中介紹了于闐文《彌勒會見記》,文中指稱世尊之處被英譯作Ahur Mazda,當時我的猜測可能是經典翻譯時的借用,您此處引了林梅村的文章,我想可能也是類似的情況,因此我在IDP搜尋資料,林文提及的尼雅遺書510號應該就是Or.8211/1388*1文書,連至Gandhari.org*2頁面,可發現該文書用的是śivaṃ bhavaṃ,林文譯作「救世主」是沒太大問題的。
*1: http://idp.bl.uk/database/oo_scroll_h.a4d?uid=1787526368;bst=1;recnum=16779;index=1;img=1


*2: http://gandhari.org/a_document.php?catid=CKD0510

=============

Ken Yifertw 提到...

Dear Mormolyca,

能否請你多解釋幾句?
 śivaṃ bhavaṃ 我的解讀是「成為吉祥」,你的解釋是什麼?能將整首(第五首)犍陀羅語偈頌請許老師解釋一遍嗎?
 我的意思是:即使是「救世主」的意思,在佛教文獻的語境裡,也應該翻譯成「庇護主(怙主)」,因為,佛典裡頭沒有所謂「救世主 messiah」。

2015年4月27日 下午2:18

==============

蘇老師您好   2015年5月8日 下午3:50

關於「尼雅遺書」510號的第五首偈頌的翻譯問題,我有問了Anandajoti Bhikkhu 。
他認為 śivaṃ bhavaṃ翻譯成
成為吉祥可能是比較正確。
以下是他跟我的臉書訊息往來,經他同意,因此放在部落格(但他有說:I didn't fully investigate it.)
Anandajoti Bhikkhu :
Well, without looking at the whole thing, in Buddhism sivaṁ normally indicates something auspicious,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a messiah.
This is what Pali English Dictionary says of the term:
siva (adj.--n.) [vedic śiva] auspicious, happy, fortunate, blest s i.181; j i.5; ii.126; miln 248; pv iv.33; vv 187. -- 2. a worshipper of the god siva miln 191; the same as sivi j iii.468. -- 3. nt. happiness, bliss sn 115, 478; s iv.370. --vijjā knowledge of auspicious charms d i.9; da i.93 (alternatively explained as knowledge of the cries of jackals); cp. divy 630 śivāvidyā.
In Buddhism the first term would apply, the second meaning only as late as Milinda.
me:
can the meaning of "siva" in Pali be applied in gandhari text too?
Anandajoti Bhikkhu :
Sure.,
They are both MIA.
And closely related.
And meanings are normally same.
Only form is different.
See for instance: http://www.ancient-buddhist-texts.net/Buddhist-Texts/C3-Comparative-Dhammapada/CD-01-Yamaka.htm
--------
Anandajoti Bhikkhu 的修證跟學問也是被無著法師所稱讚,相信他的回復 非常值得參考。

4 則留言:

mormolyca 提到...

學長好,您的這篇整理讓我想到P. S. Jaini佛教論文集中介紹了于闐文《彌勒會見記》,文中指稱世尊之處被英譯作Ahur Mazda,當時我的猜測可能是經典翻譯時的借用,您此處引了林梅村的文章,我想可能也是類似的情況,因此我在IDP搜尋資料,林文提及的尼雅遺書510號應該就是Or.8211/1388*1文書,連至Gandhari.org*2頁面,可發現該文書用的是śivaṃ bhavaṃ,林文譯作「救世主」是沒太大問題的。

*1: http://idp.bl.uk/database/oo_scroll_h.a4d?uid=1787526368;bst=1;recnum=16779;index=1;img=1
*2: http://gandhari.org/a_document.php?catid=CKD0510

台語與佛典 提到...

Dear Mormolyca,
能否請你多解釋幾句?
 śivaṃ bhavaṃ 我的解讀是「成為吉祥」,你的解釋是什麼?能將整首(第五首)犍陀羅語偈頌請許老師解釋一遍嗎?
 我的意思是:即使是「救世主」的意思,在佛教文獻的語境裡,也應該翻譯成「庇護主(怙主)」,因為,佛典裡頭沒有所謂「救世主 messiah」。

mormolyca 提到...

學長好,上週上課時問了許老師,許老師覺得西域文書有他們自己的文法規則,她並沒有深入研究,所以還是有待專家學者來解答比較有意義。

lucangel 提到...

蘇老師您好

關於「尼雅遺書」510號的第五首偈頌的翻譯問題,我有問了Anandajoti Bhikkhu 。

他認為 śivaṃ bhavaṃ翻譯成
成為吉祥可能是比較正確。

以下是他跟我的臉書訊息往來,經他同意,因此放在部落格(但他有說:I didn't fully investigate it.)

Anandajoti Bhikkhu :

Well, without looking at the whole thing, in Buddhism sivaṁ normally indicates something auspicious,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a messiah.

This is what Pali English Dictionary says of the term:

siva (adj.--n.) [vedic śiva] auspicious, happy, fortunate, blest s i.181; j i.5; ii.126; miln 248; pv iv.33; vv 187. -- 2. a worshipper of the god siva miln 191; the same as sivi j iii.468. -- 3. nt. happiness, bliss sn 115, 478; s iv.370. --vijjā knowledge of auspicious charms d i.9; da i.93 (alternatively explained as knowledge of the cries of jackals); cp. divy 630 śivāvidyā.

In Buddhism the first term would apply, the second meaning only as late as Milinda.

me:
can the meaning of "siva" in Pali be applied in gandhari text too?

Anandajoti Bhikkhu :

Sure.,

They are both MIA.

And closely related.

And meanings are normally same.

Only form is different.

See for instance: http://www.ancient-buddhist-texts.net/Buddhist-Texts/C3-Comparative-Dhammapada/CD-01-Yamaka.htm

--------

Anandajoti Bhikkhu 的修證跟學問也是被無著法師所稱讚,相信他的回復 非常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