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訥訒

671

去年在台南與人「剖豆」,朋友鬼靈精怪,腦筋動得快,也好作弄人。我和「冷板凳」說:「你小時候一定很調皮,喜歡作弄同學和鄰居。」

朋友說:「才不是呢,我細漢ㄝ時陣『真 na2 lng1』。」

我們說:「什麼?你再說一遍?」

朋友說:「 na2 lng1」

我們說:「這是什麼意思?」

朋友說:「就是恬靜而話不多的意思。」

真是的,長這麼大還沒見過後腦勺,沒聽過台語叫什麼「 na2 lng1」來著。

今天讀唐朝玄應(西元650年)《眾經音義》的《法句經》部分,差一點眼睛沒有掉到桌上來。

《一切經音義》卷76:「訥訒(奴骨反。《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苞氏曰:『訥,遲鈍也。』《說文》:『訥,難也。』『訒,音(而振反)。』)。」(CBETA, T54, no. 2128, p. 800, b7)

《一切經音義》這是西元650年的書。這本書在解釋三國時候支謙翻譯的《法句經》,25 忿怒品〉第8偈:「人相謗毀,自古至今,既毀多言、又毀訥訒、亦毀中和,世無不毀。」(CBETA, T04, no. 210, p. 568, a14-16)

《法句經》是西元220年的書。

而「訥」和「訒」又出自《論語》〈里仁〉第24章:『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顏淵〉第3章:『仁者其言也訒。』

《論語》是西元前550年的書,沒有想到,一句台南人講的台語能夠追到 2550年前,真是值得膜拜啊!!!

有人問我:「你這位朋友會不會太高尚一點?」

我回答:「不會啊,他大學畢業,既講究衛生也頗識字,不過他不是學者專家,也不是大學教授,是跟你我一樣的凡夫俗子啊!」

這個人又問:「那麼會不會支謙翻譯得太文雅了?」

我回答:「不會啊,支謙是個老外,他祖父在漢朝末年(漢靈帝)才從大月氏投奔漢朝,住於洛陽,支謙在三國時代搬移到吳國的建業,他翻譯《法句經》時,自認為譯得太過不假修飾,不夠文雅,是老師印度和尚「維祇難」認為翻譯佛經,讓一般人容易讀最要緊,才沒有修飾得太文雅呀」

這個人又問:「那麼會不會孔子講的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話?」

我回答:「不知道啊,我去問周公,回來才告訴你。

補記:2010年10月16日,許達然教授在東海大學附近的藝術街請客,席上他確認,台南人確實有「訥訒」的說法。

471 472 473

3 則留言:

Taiwanlang 提到...

可不可以請教你 台南人說 "剖豆"(聊天)的典故?

台語與佛典 提到...

這有一點難,我必須回台南向耆老請教。

台語與佛典 提到...

這沒有確切的答案。
不過,可能是這樣子:早期台灣人聊天,是一邊喝茶,一邊吃花生。吃花生要剝外面花生殼,所以稱聊天為「剝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