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板凳」來函提及「放索社」,「放索」(荷蘭古地圖標為 Pansoa,台羅標音為「pan3-so3」)可能是平埔族語,意為「部落」,同時也可能是稱原住民居住的地區為「社」的根源,相當有意思的推論。
======
彰化古名「半線」,與當地平埔族 Babuza 巴布薩同音,
在今天嶺東商專左側舊名楓樹林附近,發現張國夫人牌位,其神位牌背面記有下列文字:「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初五時葬於彰化縣大肚山貓霧拺社後西勢山頂。」
依據黃叔敬《番俗六考》中,有:「貓霧拺諸社鑿山為壁」之語,可證明貓霧拺社人並不居住於平原上,而是依山腰而住的平埔族聚落。有可能荷蘭地圖紀錄的 Babausack 被寫成『貓霧拺』,最後被美化為『半線』。
鳳山本名「放索社 Pansoa」、「Babuza 巴布薩」、「Babausack 貓霧拺」極可能都是同一名稱「部落」。
==============
以下引自<林邊耆老口述歷史>:
http://www.nabem.org.tw/Storyteller.htm
一、貴鄉地名之由來為何?有何特殊意義?有那些不同的說法?先民最先開墾於何地?當時主要市街有那些?係現今何處?各村落命名緣由及舊地名為何?
曹調全 先生: 林邊早期叫「林仔邊」,高雄縣林園鄉也叫「林仔邊」,當時鳳山那個叫「上林邊」。東港的林仔邊光復後改為林邊,我有個日據時代的祭祀公業,當時登記為港東里林仔邊,約為大正時期登記簿上所登記的。日本時代以「番地」相當於現在的門牌、地址。所以林仔邊這個名稱在日本大正時代即有,光復以後才改為林邊。
黃河源 先生: 有關林邊的資料,現在林邊戶政事務所仍有詳細的記載,最早從清朝時代即有「上林邊」、「下林邊」之分,早期為鳳山縣、上林邊為林園、下林邊為現之林邊鄉。「林」以地圖的位置來說,因當時本鄉樹林特別多,先人在此開墾,約在今媽祖廟口的「城門頭」以前的人大多聚集在此居住。
陳信良 先生: 小時候父親教我寫字,他說我們這裡是阿猴廳港東中里、下林邊,大約在民國八年,即有此記載。據我所知,先人自大陸行船到今日水利村(放索)林邊溪口,就在此登陸、居住,將此地命為「新打港」,所以現在的水利村林邊溪口的「新打港」為先人最早發跡之處。
黃河源 先生: 在此以前,還有個「南埔港」,從今大鵬灣到林邊庄頭,當時蔡姓鄉民鼎盛時期,據說就是有這個南埔港所庇蔭。先人分二階段進入林邊,最早到林邊的就是從大鵬灣南埔港來的。當時林邊庄內才有「上庄頭」、「大堀頭」。姓蔡的就住在林邊的庄頭,出入從南埔港。
鄭進明 先生: 日本人安部明義於昭和十二年即一九三七年編著「台灣地名研究」一書中指出,林邊原為樹林之地,源起於放索,即「新打港」於康熙時代即有先人從大陸來經商拓荒。至乾隆末年,林邊街市才逐漸興起形成。大正九年,「林仔邊」才改為林邊。發祥地為放索,先有放索才有林邊。所以林邊早期原有許多樹林,從新打港來的先人,後來逐漸向內發展,因住在樹林旁邊,所以才叫林邊。放索社原為平埔族居住,在明末鄭成功時代帶鳳山一兵營之軍隊(今岡山、仁武、大社一帶)趕走「瑪茄托」族的原住民,而居住於此。
黃佳景 先生: 林邊最先開墾的地方為今媽祖廟前,即現今之中林路,早期市場為石頭路,崎嶇不平,市場在賣豬肉賣菜的分別在今中林路的兩旁,整條街道到「城門頭」為止城門頭為今之菜市場之位置。所以林邊最早先民開墾之地為今媽祖廟前至城門頭(及林邊村之中林路)那一段。
============
以下引自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0uEjwrOaAwJ0im5KHSZ7efg-/article?mid=428
屏東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屏東 屏東市昔稱「阿猴」,是原住民方言諧音;後來又成為平埔族阿猴社民的部落,所以也稱「猴社」、「阿猴寮」。又由於全市的地形好像一隻坐著的猴子,故稱「阿猴」,日據時期因猴字不雅而將「犬」部改為「糸」部。後來發現此地是位於高雄半屏山之東,所以按照位置來取名為「屏東」。
2.潮州 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廣東省潮州府住民進來開發,為了紀念他們的老家,故沿用其名,稱此地為「潮州」。
3.東港 古稱「東津」(津指海邊的意思),原本是平埔族「放索社」群居地,明末清初渡海而來的先民漸漸增多,和福建生意往來興盛,而當時帆船停靠的港區就在百姓定居地東邊,故稱「東港」。
另有一說:由於位居大陸「東」方的海「港」,故稱「東港」。
4.恆春 舊名「琅喬」,原意是本地出產的一種蘭科植物,也是排灣族稱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親自到此巡視,見此地氣候涼爽,四季如春,故奏准設縣,取名「恆春」。
5.萬丹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據說在清同治年間,兩岸商船在萬丹小溪(今大湖橋)附近貿易,成為內港並形成萬舟景觀,就以「萬舟」為名。後來因為高雄港、東港先後成港而沒落,盛況不再,將「舟」改為「丹」取名「萬丹」。
2.本地早期屬於西拉雅平埔族居住地,「萬丹」一名可能是當年平埔族Moanun社和Paugdaudang上下淡水兩社的合稱。
6.麟洛 早期屬西拉雅平埔族生活領域,可能當時有平埔「麟洛」社,清廷記為「玲路」。清康熙年間嘉應州徐俊良先賢來此開墾,在開設水圳時發現大烏龜,地理師說:出現大龜的地方一定有麒麟,這裡是麟趾呈祥的好地方,就取地名為「麟落庄」,後來改稱為「麟洛」。
7.九如 相傳最初是由九戶人家遷來此地定居,早期稱為「九塊厝」,後因有感「九塊」不雅,取三多九如之意,改為「九如」。
8.里港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原名「過港仔」,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有一名叫「阿里」的年輕人來此謀生,以販賣冷飲為生,商業逐漸的繁榮,人口增加,乾隆年間就稱此處為「阿里港」,民國九年日人改稱為「里港」。
2.本地舊稱為『阿里港』,在漢人及平埔族尚未移入之前,曾有傀儡番(魯凱族)居住於此,在漢人移民入墾後,便譯『傀儡』音為『阿里』,再加上本聚落建在隘寮溪之南,故拼成原地名為『阿里港』,後來則改稱為『阿里』
9.鹽埔 本鄉是介於山地與平原之間的一片草埔,原本是平埔族居住地,明朝福建省葉唐山來到此地,用十台車的食鹽,外加一車煙酒火柴交換這片土地,又因為當時介於平地之間的草原地帶常被稱為「埔」,故命名為「鹽埔」。
另有一說:清代時這一帶溪埔地含鹹重,故稱本地為『鹹埔莊』,後來才改稱為『鹽埔』。
10.高樹 本地原名「大車路」,因為高樹路寬,可同時容納多輛牛車行走。 地名由來有二說:1.舊時庄頭有一株木棉樹,樹身高大,形狀就如一個大車蓋故取名為「高樹」。2.漢人開墾初期,在「高」位河階處建立聚落,又因此地屬於河川網路縱橫區,水量充沛長滿高大的「樹」林,故稱「高樹」。
11.萬巒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先民初墾時,見大武山翠峰綿延如「萬」座「巒」峰,遂以此命名。
2.清代時期此地隨處可捉到鰻魚,民眾乃稱此處為萬鰻,後因「鰻」與「巒」客家語發音近似,慢慢就成為「萬巒」。
12.內埔 本地早年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來開墾的先民首先在森林中間開闢出一片旱田,客家話稱為「埔」,又因在森林裡,故稱為「內埔」。
『內埔』是指在內方之未墾埔地,本地在清康熙年間,由閩、粵籍移民墾成。
13.竹田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本地以前有一條街道,路旁商家囤積商品於此,所以稱為「屯物」。日治時期改為「竹田」,竹是農村,田是農田,本鄉因為是竹園多於水田的鄉村,故改名為「竹田」。
2.本地原稱為『頓物潭』,昔有池沼,是住民丟棄廢物之處,故有此稱。民國九年時,改稱為竹田,係日式地名。
14.長治 本地屬西拉雅平埔族居住地之一,明清及光復時期漢人大批移入,在光復之前稱為『長興庄』。『長興』可能是當初拓墾時之墾號,光復後為期盼「長治久安」,故稱「長治」。
15.新埤 清代客家漢人在此建立人工蓄水池「埤」以利耕種,在埤的前方建立新的聚落叫做「新埤頭」,與內埔鄉之老埤南北相互對稱,日據時期去「頭」簡稱「新埤」。另一說為「新埤」取名自新築埤頭以灌溉的意思。
16.枋寮 早期此地林木茂盛,而且出產高貴的「檀木」,俗稱「枋仔樹」。清初開墾的先民砍樹木搭工寮暫住,後來漸漸形成聚落,「枋寮」就是如此命名,其意為用木板搭建工寮居住的地方。
17.新園 明末福建黃上房等人渡海來此,將高屏溪旁原野開墾為田園,至清乾隆年間,多已墾成,並形成各村莊,因為建庄於新闢成之園(旱田),故稱之為『新園』。
18.崁頂 本地地勢高亢,四周地勢低平,有河水流過,雨季常淹水,只有此處免於水患,就將此處取名「崁頂」,取其地勢高適合居住的意思。
19.林邊 早期是林木茂盛的原野,所以取名「林仔邊」。先民進入開墾,在「林」區「邊」緣建立部落,日據時期以「林邊」統一稱呼本鄉。
20.南州 本鄉位於屏東「溪洲」溪「南」岸的地帶,原名叫「溪州」,隸屬於林邊鄉,後來分出成為溪州鄉,因台灣太多地方稱溪州,加上位於台灣南端,故改名為「南州鄉」。
21.佳冬 本地原稱六根,開拓最初周圍很多茄苳樹,所以又叫「茄苳腳」,日據時期簡化地名時,由於臺語「茄苳」與日語「佳冬」相近,故改名為「佳冬」。
另有一說:佳冬原稱為『茄苳腳』,是來自本地馬卡道族之茄藤社,因為茄藤與樹名『茄苳』近音,乃變更為慣稱的地名『茄苳腳』為本地之地名,在民國九年時,才更改為『佳冬』
22.琉球 相傳清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有住打狗港(今高雄港)人李月老,來到島上開墾並從事漁業,孤島好像一個浮沈的球,面積又小,故稱「小琉球」。民國九年日人簡化為「琉球鄉」。
23.車城 地名由來有下列說法:
先民為了要抵禦原住民攻擊,就用載農作物的牛車圍繞成牆用以築城,於是大家就稱此地為「車城」。
有一次先民路經此地突然遭原住民襲擊,大家就用牛車圍成一個城堡來抵抗,終於戰勝,為了紀念就稱此地為「車城」。
原住民因為常侵襲先民,所以他們在沒有築城的北面堆積木材做城防,後來怕被燒,就改用牛車數十輛佈置在外,於是就叫此地為「車城」。
24.滿州 原名「蚊蟀埔」,是排灣族所住。因為原住民打獵收獲很多,吃不完只好丟棄在原野上,久而久之造成臭氣難聞,排灣族臭氣譯音即為「蚊蟀」。後來因字義不雅而改為「滿州鄉」。
25.枋山 相傳古時枋山村附近有座山突然崩裂,乃命名為「崩山」,後來因為不雅,就用閩南語諧音「枋山」代替。
26.三地 原地名為「音斯笛摩兒」,屬於魯凱族『三地門』社的聚落,『三地門』是漢譯音,以前亦做『山豬毛社』。光復後,本地設鄉,便取名為『三地』鄉。
27.霧台 本地原為西魯凱族「傀儡」群「霧臺」社居住地,魯凱語「霧臺」指許多小社聚集成的大社,光復後獨立為「霧臺鄉」。
28.瑪家 本地原為西排灣族「瑪家雜牙雜牙」社居住地,排灣語「瑪家雜牙雜牙」指傾斜的山坡地,光復後簡稱為「瑪家鄉」。
29.泰武 本鄉位於北大武山和南大武山之間,由於台東縣已有「大武鄉」,因此光復後,本地改名「泰武」鄉以示區別。
30.來義 本地日據時期稱為來社,含有重義氣、倫理及情感的意思。光復後為了發音方便而改稱「來義」。
31.春日 中央山脈西側山區為排灣族大本營,本地有「喀蘇柏幹」大社,日據時期由於日語「春日」讀音為「Kasuga」,與社名相近,便簡化為「春日」。
32.獅子 本鄉內獅村附近有一小山丘,形狀很像獅子,人稱「獅頭山」,因為鄉公所位於此,故稱本鄉為「獅子鄉」。
33.牡丹 地名由來有二說:
1.由山地話「新保將」翻譯而來,加上本地境內盛產野牡丹,因此稱為「牡丹鄉」。
2.先住民排灣族蘇侉侉羅雷支族「趴立拉力克」牡丹社分佈地,故簡稱「牡丹」鄉。
=============
以下為「冷板凳」來函
http://en.wikipedia.org/wiki/Flag_of_the_Philippines
菲律賓國旗宣誓詞,最後兩句:為人民,為國家。
為人民 Makatao
為國家 Makabansa
Maka 是 for, Tao 大家都知道是人, bansa 如果是國家,那以前可能是部落的意思。
那麼漢人叫"放索社"可能是"部落部落"就像蘭若寺一樣。
另外 bansa 的 sa 可能是台語用社稱呼原住民部落的來源。
Filipino
- Ako ay Pilipino
- Buong katapatang nanunumpa
- Sa watawat ng Pilipinas
- At sa bansang kanyang sinasagisag
- Na may dangal, katarungan at kalayaan
- Na pinakikilos ng sambayanang
- Maka-Diyos
- Makakalikasan
- Makatao at
- Makabansa.[2]
- I am a Filipino
- I pledge my allegiance
- To the flag of the Philippines
- And to the country it represents
- With honor, justice and freedom
- Put in motion by one nation
- For God
- for Nature
- for the People and
- for the Country.
2013.7.30 PM 2:00
剛剛有個菲律賓人說Punso這個字在 tagalog 裡是丘,小山的意思。
by 冷板凳
1 則留言:
2013.7.30 PM 2:00
剛剛有個菲律賓人說Punso這個字在 tagalog 裡是丘,小山的意思。
by 冷板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