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離」字之前,應先談「畢」字。
「畢」字為:【《說文解字.田部》:「畢,田罔也。」清.段玉裁.注:「謂田獵之網也。」《禮記.月令》:「季春之月,……田獵置罘、羅網、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莊子.胠篋》:「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
事實上,「畢」字為有柄之網,類似今日捕抓蝴蝶的採集網,字首雖然是「田」,這是指「田獵」的「田」,意為「獵物」。
古代將星座分為「二十八宿(ㄒㄧㄡˋ, 秀)」,「畢」為「東青龍、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的西方七宿「畢宿」,形狀像是開口向左、橫倒下來的「ㄚ」形。
如果字形將此獵物寫作「鳥、隹」,就是「捕鳥」,這個字寫作「離」,這是用「捕鳥器」抓到鳥,有「捕獲」、「被捕獲」的字意。
如果將「鳥、隹」畫在「畢」之外,則代表「鳥、隹」逃離了。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于畢」,不是指月亮離開了「畢宿」的「ㄚ」,而是:月亮被「畢宿」的「ㄚ」捕獲。
《詩經、邶風》〈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不是指有人張設魚網.鴻雁應離開它;而是:有人張設魚網.鴻雁被它捕獲。
在殷墟甲骨文,有許多「離」字,應解釋為「捕獲、被捕獲」,而不是「離去、離開」。
有學者稱:【如《合》33374「辛巳卜,才糞,今日王逐兕,離?允離七兕」,意思是辛巳日這天占卜,商王貞問在糞這個地方獵捕聖水牛是否會有獵物逃離?最終有七頭逃走;又如《合》24145「丁酉卜,出,貞畢離方」,大意是商王在丁酉日這天占卜,貞問畢這位使臣是否離開了敵對的方之領土?又如《合》16「貞,眾人弗其離?十月」,意思是貞問「眾」不會離開吧?】
帖主認為【今日王逐兕,離?允離七兕】,卜辭問「今天商王追捕犀牛,會捕獲嗎?」驗辭說:「確實捕獲了七頭犀牛。」
【眾人弗其離?】是卜問「他不會被眾人捕獲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