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為淡水寫的歌

為淡水寫的歌:
彼年熱天的淡水線 最後一班的火車 我佮伊佇人潮之中 愈行愈相偎
十七八歲的心弦 彈出青春的少年 兩人不識憂愁的滋味 一切正拄仔開始


彼年熱天的滬尾街 令人難忘的相會 我佮伊去沙崙的路上 親像欲對海風飛 十七八歲的心事 唱出青澀的歌詞 兩人不識戀愛的滋味 一切攏正拄仔開始
故事發展真簡單 初戀欲有結果誠困難 雖然交往欲幾偌冬 分手矣嘛是就愛甘願
只是我 看著長長的淡水線 就會來想起 彼當時 鬥陣的日子 彼段渺茫的過去
只是我 看無遠遠的彼個人 就會來想起 即當時 伊咧創啥物 誰人咧陪伴伊
今年熱天的淡水線 終點站的尾班車 我佮伊早就結束了各人的路家己行 即幾年來的心情 可能只有天知影 淺淺啖著人生的滋味 一切攏正拄仔開始
嗯 人生的滋味 一切攏正拄仔開始
彼年熱天的淡水線
詞曲╱王昭華│編曲╱黃培育│吉他╱周谷淳
以下引自王昭華《花埕照日》
http://blog.roodo.com/cit_lui_hoe/archives/12320641.html
詞、曲、演唱 王昭華吉他 黃培育三弦 梁承忠攝影 林哲謙

「歌之淡水河」演唱會
2010/04/23(五) 中晝 台灣大學文學院大廳堂

【一】

一爿山 浮出海岸 歲月 滄桑流轉(一屏山 浮出海岸 歲月 滄桑流轉)
一條溪 斡斡彎彎 湍流 恬靜入海(一條溪 曲曲彎彎 激流 寧靜入海)
一粒星 天邊閃閃爍 經過 偌濟光年(一顆星 天邊閃閃爍 經過 多少光年)
一欉花 日曝風吹 節氣 春秋輪迴(一株花 日曬風吹 節氣 春秋輪迴)
一頭鬃 烏金來反白 笑容 皺對目尾(一頭髮 烏亮來反白 笑容 皺向眼尾)
一目睨 紅嬰仔大漢 寶貝 變少年家(一眨眼 紅嬰仔長大 寶貝 變少年家)
一翻身 有誰人做陣 到底 是夢是精神(一轉身 有誰在一起 到底 是夢是清醒)
一雙跤 磨破毋知疼 跋倒 閣起來行(一雙腳 磨破不知痛 跌倒 再起來走)
一逝路 日日夜夜 走傱 嘛有盡磅(一趟路 日日夜夜 奔走 也有盡頭)
一幫車 停停行行 到站 袂得留戀(一班車 停停走走 到站 不得留戀)
一綰珠淚 風吹無看見 唇邊 嘴笑甘甜(一串淚水 風吹沒看見 唇邊 微笑甘甜)
一條歌 總愛唱煞 戲齣 換人來搬(一首歌 總要唱罷 戲 換人來演)

以下引自《豆皮文藝咖啡館》〈王昭華+王俊傑〉
http://blog.xuite.net/dogpig.art/xox333/15962355

台語創作新女聲~王昭華
每一條歌攏是詩  每一首詩攏是土裡  歸叢發出來的花蕊  台語歌原來會當遐呢水
時序進入2006年春,在景氣低迷卻眾聲喧嘩的流行音樂市場上,出現一位從未聽聞的台語新女聲,在 CD上如此宣告著:「伊毋是唱歌做歌星的,嘛毋是做音樂專門的,伊是從細漢講台語的,一個女人,一個詩人。伊將心內欲講的換作唱的,共想欲碎碎念佮操諫譙的,寫做音韻美喟的台語歌~伊是王昭華,即塊CD是伊的創作,伊紀錄生活的歌聲。」
王昭華首張台語創作專輯「一」,CD的封面文案、歌詞內頁的序言,完全以台語來書寫,專輯中所收錄的 12首台語歌,詞曲創作及演唱均由王昭華一個人包辦。
屏東潮州←→台北淡水:原生與再生的創作鄉土
王昭華,1971年生於屏東縣潮州鎮,屏東女中畢業之後,1990年九月考入淡江中文系夜間部,自此「流浪到淡水」,大學畢業至今仍寄居淡水,成為捷運北淡線的通勤族,在台北的出版社上班(雄獅美術),從事文字編輯工作九年。

家中排行老六(老么)的王昭華,小學一年級時父親車禍過世,卻也由於此一因緣,讓原本身為農家子弟的她,意外得到學習鋼琴的機會。從小接觸音樂,喜歡唱歌,後來又自己摸索吉他,課外與下班後的彈彈唱唱,便如此細水長流地化為生活的一部份。
大一那一年,王昭華無意間在淡江學生活動中心聽到林強現場演唱「向前走」,非常感動,就在這一波「新台語歌」浪潮的啟發下,她認為自己也能試試看,用最熟悉的母語來創作,自此立志寫台語歌。橫跨台灣尾最熱的屏東與台灣頭最冷的淡水,火熱的「土氣」與靈秀的「詩氣」揉合,王昭華首張台語創作專輯「一」,從第一首「淡水暮色1993」到最後一首「淡水暮色2003」,毫無矯飾地呈現她成長的軌跡,曲風多元,等於是囊括十年的作品精選。
從「我愛講台語」到「我愛寫台語」
在普遍罹患母語「失語症」的新世代裡,六年級前段班的王昭華選擇以台語來創作,卻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由於父母親及阿嬤都是只會說台語的一輩,浸泡於南台灣「純台語」環境下成長的她,大學時代適逢解嚴後的90年代初期,昔日噤聲禁忌不再,「台灣」以過去似乎不存在的姿態,重新被發現。學風開放的淡江中文系聘請陳恆嘉老師開設「台語概論」課(陳恆嘉是陳昇的叔叔喔),1991年,淡江的學生社團「台語文社」由蔣為文創立(現為成大台文系助理教授),社團中當時以卅五高齡就讀中文系的李坤城(紀錄片《跳舞時代》音樂總監),已發表羅大佑《原鄉》專輯中的優秀詞作。

外在的風氣與內在的熱情,驅使王昭華從這些課程與社團活動當中,學習台語文字化的書寫表達,讓長久以來備受壓抑、被認為粗鄙無文(字)、僅停留於「聽」與「說」的台語,能深化至「讀」與「寫」的程度,她不僅以台語創作詞曲,參加全國大專創作歌謠獲獎(雙吉他伴奏為林生祥與鍾成虎),也以台語寫散文,曾獲大專台文創作散文組第二名。
在「台語文字化」仍存在用字及拼音問題爭議的階段,王昭華自我定位為「創作者」而非「研究者」或「運動者」,她選擇默默實踐的方式,讓作品本身去說話,試圖向大眾呈現台語獨特的美感——台語不只單單一種「俗擱有力」的台客風格,中文系背景的王昭華,喜愛融古入新,將古雅的台語、音韻悠揚迭宕的台語,用來表達現代與現實的生活,期許台語詩歌能別開新境。
淡江動物園:我們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
70年代,就讀淡江的李雙澤在台上丟擲可口可樂空罐,喊出「唱自己的歌」的主張,引燃後來風起雲湧的民歌運動。這位因救人而命喪淡水興化店海邊的學長(1977年),生前在淡江後門附近所租住的學舍,就是今天位於淡水鎮水源街二段140巷巷底的「動物園」。三十年來淡水景貌丕變,陋巷中的兩廂平房「動物園」,卻幸運地保有昔日風貌,不僅如此,室內空間再生為錄音室,促使許多創作人因緣際會於此。

王昭華首張台語創作專輯「一」,全程在淡水動物園生產。由同是淡江人的製作人徐清原統籌,集合了淡江吉他社畢業的優秀學弟,加上「淡水走唱團」的視障音樂天才王俊傑等人共襄盛舉,這群幾乎都是六年級生的新世代,以清新細膩的編曲手法,將王昭華素樸簡單的曲式做了最具創意的發揮。
例如「淡水暮色1993」,一把經過調弦的吉他,便將淡水在暮色中的詩意充分再現;旋律帶有傳統戲曲韻味的「一」,卻能具有行雲流水般的輕盈;「汝敢曾去過」在魔鏡樂團一氣呵成的表現下,草根活力十足;「竹田車站 」的弦樂編寫,如古典音樂般的精緻;「阿爸彼兩甲地」開場的三弦,有如恆春半島古調彈唱的遙遠呼喚,是南歌(蔡振南)大力推薦的曲目;「淡水暮色2003」的Basanova曲風,貼切地詮釋了現今淡水河 邊的休閒風景。
歌的故事,故事的歌:一個有故事的女詩人
這張專輯的名字叫做「一」,一方面這是王昭華的第一張專輯,另一方面則是這專輯裡有一首叫做「一」的歌,這首歌的每一行開頭都是「一」。
一爿山 浮出海岸 歲月 滄桑流轉(一邊山 浮出海岸 歲月 滄桑流轉)
一條溪 斡斡彎彎 湍流 恬靜入海(一條溪 拐拐彎彎 急流 寧靜入海)
一粒星 天邊閃閃熠 經過 偌濟光年(一顆星 天邊閃閃爍 經過 多少光年)
一叢花 日曝風吹 節氣 春秋輪迴(一株花 日曬風吹 節氣 春秋輪迴)
一頭鬃 烏金來反白 笑容 皺對目尾(一頭髮 黑亮來翻白 笑容 皺向眼角)
一目睨 紅囝仔大漢 寶貝 變少年家(一眨眼 小嬰兒長大 寶貝 變少年家)
一翻身 有誰人做陣 到底 是夢是精神(一翻身 有誰人一起 到底 是夢是清醒)
一雙腳 磨破毋知痛 跋倒 擱起來行(一雙腳 磨破不知痛 跌倒 再起來走)
一遭路 日日夜夜 走縱 嘛有盡傍(一趟路 日日夜夜 奔走 也有盡頭)
一班車 停停行行 到站 袂得留戀(一班車 停停走走 到站 不得留戀)
一綰珠淚 風吹無看見 唇邊 嘴笑甘甜(一串眼淚 風吹沒看見 唇邊 嘴笑甘甜)
一條歌 總愛唱煞 戲齣 換人來搬(一條歌 總要唱完 戲齣 換人來演)

乍聽這首作品,不少人以為王昭華是個小有人生閱歷的歐巴桑,沒想到居然是個六十年次的未婚女子。就好像許多喜愛恆春兮「工商服務」的朋友,私下料想恆春兮一定是個有點年紀的歐吉桑吧,沒想到他也才六十年次,令人跌破眼鏡。
在這張專輯的內頁裡,王昭華給每首歌寫了短短的註解,而在有限字數的背後,其實都藏了故事。或許,擅長說故事的人去寫小說,不擅長說故事的人就來寫詩吧。生命頗具故事性與傳奇色彩的王昭華,有許多自己的故事並不想說,別人的故事又不見得說得來,作詩寫歌毋寧最適合她。儘管她並不覺得自己是個詩人,但在朋友的眼中,她確是個有故事的女詩人,一個淡水的奇女子。
「講講那些五四三的」:鄉音無改的幸福寶貝
台語有句話說:「講講遐的五四三的」,翻成國語的大意是「老是講那些有的沒的」。最近,王昭華把這句話做了新解,這「講講遐的五四三的」的「五四三」,如果用來指稱所謂五、四、三年級世代,「講講遐的五四三的」是不是可以翻譯成:「老是講那些五四三年級LKK的集體回憶」、那些有的沒的?!

王昭華首張台語創作專輯「一」所意圖表達的,不僅僅是「五四三」的鄉愁過往,集體記憶的追溯與珍藏,更期待聽者從歌聲之中有更多的看見——看見我們生活的實體世界、置身其中的社會,看見過去與現在的疊合,看見我們究竟失落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當世界已經是平的,我們也從「吾鄉」發展到「無鄉」,對週遭景物愈來愈「無啥」印象。王昭華在專輯序言中說:「在此日漸無鄉的世代,我很寶貝鄉音無改的幸福。」而到底,「鄉音無改」是怎樣一種幸福?……可能只有那些少小從這母語的懷抱離去,無意中在王昭華這樣溫暖的母語歌聲中回家的遊子,能夠領略在深心。
台語歌的新花蕊
王昭華,一個六年級前段班的女生,這是她自己詞曲創作演唱的首張專輯。陳明章在她的歌裡,聽到新一代的創意與自信。路寒袖在她的歌裡,聽到明亮的希望感。她的歌是親切的散文、是詩、是風景、是淡水、高雄、屏東的有機土壤所種作生成。島人拒絕失語症,請來食這一味:熱度朱朱紅的台語新女生。

台語創作新女生  王昭華
她是高齡產婦的第六個小孩,所以有一個國語說不輪轉的阿母。她也快變成高齡產婦了,因此努力生下這張專輯,她是淡水人,也是屏東人。大學參加台語文社,開始寫台語歌,大專創作歌謠和原創台語歌曲比賽,都只有佳作,雖然伴奏可是林生祥和鍾成虎,超大卡斯。她曾經在『觀子音樂坑』插過花,畫了在『在地觀點』與『戀亂淡水』兩張地圖,密密麻麻紀錄了生活的所在,和她的歌一樣。

畢業後她乖乖去出版社上班,台北淡水通勤了九年,從沒想過出唱片。她愛台語,寫歌,唱歌出於自然,希望台語歌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我不是「音樂人」,也不是「歌手」,只能說是一個上班族,一個「文字人」。但因為台語有其音樂性與節奏感,「唱的比講的卡好聽」,所以有了這些歌。這些歌是我個人的說話方式,情感上,它應當說給很多還懂得這個語言的人聽,尋求共鳴;可是理智上,我知道它是一種自閉的獨白,並夾帶著一些不合時宜的尷尬。
這些作品前後跨了十年之久,從大學時代至今。十年才「結」出這麼一張專輯,對這個語族是有虧負的,只能說是自身能力與努力均不足所致。我愛台語,因為我很愛我的阿爸、阿母,他們是憨牛的一輩,讀宋澤萊的《打牛湳村》,或是看公視紀錄觀點播的「無米樂」,都會不知該哭還是該笑。一粒球根一枝花,我有這些歌,乃是源自於這樣的背景,這樣的根與底土,如此而已。請您聽歌,如果您也從歌中有所感,也請您傳播給更多說台語與不說台語的人。
王 昭 華
1971年生於屏東縣潮州鎮,排行老六,家裡種田兩甲。
1977-1983光華國小。升小學二年級的暑假,父親過世,開始跟姑姑學鋼琴。
1983-1986 潮州國中。
1986-1989屏東女中。自己摸索吉他。
1990-1995
淡江大學 中文系夜間部。
1990年,在校園巡迴演唱會中第一次聽到林強唱「向前走」,很感動,開始嘗試寫台語歌。
1991 年加入初創的「淡江台語文社」。
1992年作品「水源街」。
1993年作品「淡水暮色1993」、「彼年熱天的淡水線」、「汝敢捌去過」、「阿爸彼兩甲地」,於鹽分地帶文藝營自彈自唱。
1994年作品「
竹田車站 」、「汝敢知」。台語散文「日光遍照的國度」獲全國大專台文寫作比賽第二名(收入《大學台文選》下冊,遠流出版)。於中文系選修陳恆嘉老師的台語概論。
1995年,「阿爸彼兩甲地」獲全國大專創作歌謠青音獎第四名(感謝林生祥、鍾成虎雙吉他友情伴奏)。參予觀子音樂坑「點生印象」演唱會,手繪淡水地圖「在地觀點」。
1995-2005雄獅圖書公司 文字編輯
1998年,友情支持觀子音樂坑首張專輯「過庄尋聊」,推出手繪地圖「戀亂淡水」。作品「高雄印象」、立法委員陳文輝競選歌曲「清流」(製作人╱徐清原)。終於買了一架中古鋼琴。
1999 年,作品「予山遮一半的
淡水河 」、「旗津印象」。
2001年,康軒版國小閩南語教科書編寫小組。
2003年,作品「一」。個人網頁「小島美術網站」。

昭華的國台雙語部落格「花埕照日」http://blog.yam.com/cit_lui_hoe/
*Mala音樂02-2592-4311 或洽新聞聯絡人:吳美賢 0937-961-82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