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黃陵渝:德國的佛教

26 

以下引自《豆瓣網》〈佛學文獻小組〉Buddhist Literature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892496/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北臨北海和波羅的海,人口總數近八千萬人。主要宗教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另有少數人信仰猶太教,有兩萬佛教徒。
德國人對於佛教產生興趣始於17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萊
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 1646——1716)看到法國耶稣會士的資料,對中國佛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其著作《辨神論》(Theodicie)中曾提到「中觀」和「空」的教義。大哲學家康德(1724——1804)也在自己的著作與講演中多次提到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西藏、中國的佛教。他說:「佛教對眾生一視同仁,是屬於最平等的宗教。」他對僧團生活也相當了解,對佛教的業果輪迴更感興趣,深信凡夫俗子經過多年修煉,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為顯示他對輪迴的堅信,他在臨終時,特地向友人赫斯表明了這一信念。哲學家叔本華(1788——1860)也曾在其極富吸引力的巨著《意志與表象的世界》(1819)中表達出某些與佛教有共同之處的思想,並在晚年時稱自己為佛教徒。其他著名德國哲學家斯賓諾沙、黑格爾、尼采也都談到過佛教。
佛教在德國正式開始傳播是在19世紀中葉,第一位弘法人是德國學者奥登堡。(Hermann Oldenburg 1854——1920)。他為批駁法國某學者關於「佛是神話人物」的說法,根據當時已刊行的巴利文獻研究成果,寫出了名著《佛陀:生平、教義、僧團》。該書出版後,先後被譯成14種文字,影響甚大。此後,許多德國學者開始借助巴利文或梵文、漢文、藏文研究佛教經典和歷史,把巴利文阿含經典(尼柯耶?)等全部譯成德文。作為存在主義奠基人之一的雅斯貝爾斯(1883——1969)曾著《佛陀與龍樹》,說明德國學界已注意到大乘空宗的思想。不僅學者們對佛教感興趣,德國的許多藝術家、作家也開始以佛教思想為主題進行創作。1901年斯特林伯貢(Strindbergon)寫出話劇「倡輪迴之說」,杰勒鲁波寫出長篇小說《旅客的Kamanita》布萊特林(Bleihtren)寫出小說《業》。
1903年8月哲學博士塞頓杜克(Karl Seidenstuecker,1876——1936)他曾將巴利文《小部尼柯耶》及《如是語》譯成德文,並著《巴利文法》、《巴利文佛學翻譯》等工具書。在萊比錫創立了德國第一個佛教團體「德國佛教傳道協會 Society for Buddhist Mission in Germany 」,旨在向德國人弘揚佛教,併倡導佛教教育、素食、保護動物、推動和平運動。自1905年起該會開始出版、發行歐洲第一份佛學刊物《佛教徒》及副刊《佛教世界》,内容涉及大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藏傳佛教密宗。1905年該會在柏林建立了分會,1906年易名為「德國佛教會Buddhist Society for Germany」,會員僅50人。1907年塞頓杜克又在萊比锡舊址創立「大菩提中心Mahabodhi Center」,發行介紹佛教倫理學、覺悟、内心修養的月刊《佛教展望 The Buddhist Lookout》。
1903年第一位德国比丘三界智高僧(Ven,Nyanatiloka mahathera,1878——1957,原名安東˙顧也斯)在緬甸仰光受戒出家。不久後來到斯里蘭卡南部的波爾加斯杜瓦小島的「隱居島」,在這裡精讀巴利佛典並專力修持。這座寺院後來成為德國佛教徒朝聖之所,德國佛教僧伽中心。1906年他出版了《佛陀聖言》(The Word of Buddha)一書(迄今已發行10餘版,並被譯為多種文字),在西方影響極大。一些德國人開始隨他出家,其中包括蘇馬諾(Sumano,俗名斯泰克martin Steike 1882——1966)、達摩努沙瑞(Dhammanusai,俗名馬爾克格拉夫)。1909 年三界智在布雷斯勞(Bres Lau)創立出版社,並發行《佛教世界——德國佛學月刊》(The Buddhist World——A Germany Monthly for Buddhism)。同年他還創立了「德國巴利文學會 German Pali Society 」,目的是建立一座西方佛教精舍。與此同時,其弟子達摩努沙瑞連絡德、法、意佛教徒在瑞士洛桑附近建起一座佛教精舍,請他主持。因此,1911年,他一直在瑞士的洛桑等地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弘法。1911年他感到在歐洲建立寺院的時機尚未成熟,率徒回「隱居島」修行,又先後有10餘名德國人在「隱居島」受戒出家。三界智高僧一生注重佛法真知實修,並撰寫翻譯了許多佛教著作,赢得世人的尊重。1957年他在斯里蘭卡圓寂。世界各地的許多佛教徒專程到斯里蘭卡為他舉哀,人們為他樹立了紀念碑,並將「隱居島寺院」保留下來,永遠作為德國佛教徒的聖地。
1911年德國佛教徒在萊比錫創立「大菩提學會德國分會 German Branch of the Mahabodhi Society 」。齊默爾曼(Friedrich Zimmermann,1851——1917)任主席,塞頓杜克任秘書,並很快使已停刊的《佛教展望》復刊,1912年將此刊更名為《大菩提葉》(Mahabodhi Leaves),該刊一直發行到1916年。齊默爾曼曾用「普賢比丘」的筆名,撰寫出《佛教教義問答》一書。
由於「德國巴利文學會」一直很少活動,1913年「佛教生活聯盟 League for Buddhist Life 」由之脱胎而出。它不像前者那樣强調巴利文的研究,而是強調佛教的適應性,但還是以宣揚南傳上座部佛教教義為主。創立人是伯恩(Bohn),秘書是施洛斯(Oskar Schloss)。該會在柏林、漢堡、慕尼黑設立分會,並發行《佛學月報》(Journal for Buddhism)季刊。該刊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停刊,1920年復刊。而「德國巴利文學會」因主席達摩努沙瑞死於大戰中的蘇俄戰場,而告自行解體。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德國的佛教活動幾乎全部停滯,一些佛教徒死於前線,一些人流散四方。在斯里蘭卡的德國僧人也被當作「敵國僑民」拘留後送至澳大利亞。
大戰結束後,德國佛教活動又開始活躍。1921年「大菩提學會德國分會」與「佛教生活聯盟」合併,於同年在慕尼黑附近的鳥亭成立「德國佛教社團 Buddhist Community for Germany 」,創始人是塞頓杜克和法官格林(George Grimm,1868——1945)。格林深受叔本華思想的影響,希望在南傳上座部佛教與印度及西方哲學之間找出一個折衷。他以為:「佛教是教人認識自己,尋求自身利益,也就是社會利益。佛教是教人自信的,即信自己所作的『業』,這是最好的方法,而不是由神決定一切。」他還提出:「以往人們對於佛陀言教理解錯誤,佛陀本人從未否認永恒的靈魂,『無我說』應該從迥然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任何我們可以用名稱描述的都不是『我』,『我』存在於理性能了知的範圍之外。」他認為自己發現了佛教的原初教義,稱之為『老佛教』。1915年他撰寫出流傳至今的名作《佛陀的教義——理性的宗教與坐禪》(已被譯成多種語言,多次再版)。此後,他一直專心研究東方佛教文獻,尤其是巴利文佛法,著書十餘部。他還喜歡修止觀。後來,他逐漸感到只在巴利文經典上尋找教義,是不能找到佛陀的整個原始教義,應重視大乘佛教經典,並將注意力轉向後者。「德國佛教社團」的鳥亭總部原是格林的住宅,這裡設有一個可容50人的佛堂,並置備了佛像、經疏、法器等,這個總部為德國對佛教感興趣的人創造了一個了解佛教、修習佛法的小環境,「一切接受佛法並樂於依據佛陀為在家眾規定的道德律條生活的人」都可以参加。1920——1921年該會創辦了《佛教世界鏡報》(Buddhist World Mirror)雜誌。1924年該會易名為「三寶佛學社 The Buddhist Lodge for The Three Jewels 」,旨在提高教徒内心修養,而不是發展會眾。1933年希特勒奪取政權後,干涉佛教活動,焚毁格林的著作,「三寶佛學社」的活動被迫停止。但1935年會員們又秘密地成立了「老佛教徒社團 Old Buddhist Community 」,迄今尚存。基本會員數十人,嚴守三皈五戒,一般信眾數百人。每年會員集會討論佛法兩周。該會總部依然設在巴伐利亞州阿默湖畔的鳥亭,每年出版會刊《佛乘》(也譯作衍那,Yana)雙月刊,與世界各地的佛刊交換。
1922年,三界智高僧的高徒蘇馬諾在柏林創立「佛陀社團 Community around the Buddha 」,後改名為「佛教社團 Buddhist Community 」。1933年他被希特勒禁止活動,就離開德國,來到中國南京的棲霞山皈依太虛法師,法名照空。1934年他當選為在倫敦召開的「首届國際佛學會議」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住在德國南部,專事寫佛書、講佛經,84歲時圓寂。
1924年德國醫生達爾克(Paul Dhalke,1865——1928)在柏林北部附近的弗洛諾(Frohnau)設計建築了一座亞洲式精舍,即「柏林佛教精舍 The Buddhist House 」,為一座三層樓房,另專設有能容200人的平房佛殿,又附獨立禪堂,内有禪室3間,取名「錫蘭堂」,以紀念斯里蘭卡佛教保存原始佛典的完整。精舍内有當時全歐洲最完備的佛教圖書館,收藏有巴利文經典及各種歐洲文字譯本,還有中國、日本等國的佛教書刊和佛教藝術善本書。精舍庭院廣闊,環境幽雅,已成為柏林郊外的名勝,不僅聞名於德國,還是歐洲佛教運動中心道場之一。每逢佛教節日和每月月圓之日,這裡都要舉行法事活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成為德國佛教活動中心所在地。
精舍的主人達爾克醫生在建舍前曾在斯里蘭卡學習巴利文多年,熟諳巴利原文經典。經常在報上撰文宣傳佛教教義。1912年寫出成名作《佛教世界觀》。1914年又寫出《宗教與道德的佛教》,並將巴利文的《法句經》、《長部尼柯耶》、《中部尼柯耶》等經典譯成德文。1918年創辦《新佛學學報(New Buddhist Journal)》,1924年又將之更名為《零碎集——應用佛學雜誌》(The Scrap Collection——A Periodical for Applied Buddhism)。1926年他寫出《佛教》一書。達爾克醫生以正統而科學的方法闡揚佛理,而且文字極其優美,因此他的著作均被列為世界佛教名著。他的佛教思想基本上是理性主義的,他所理解的「涅槃」就是欲望的消除。他自稱「新佛教」,對於「無我」堅持上座部的見解。1929年達爾克醫生去世,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精舍成為難民所,以往的莊嚴面目蕩然無存。
1925年德國學者瓦勒澤爾(Max Walleser,1874——1954)為促進西歐學者對於佛教哲學的深入研究,及與東方各國學者通力合作,共研佛學,在慕尼黑創立了學術性團體「佛教協會」,旨在宣傳佛教哲學思想,普及佛教知識,會員有德國、英國、蘇聯、中國、印度、日本、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學者。活動内容包括:翻譯佛典、刊行會報、發表研究論文、設立佛教圖書館、散發大學佛教講義並舉行佛學講座等。該會一直存在至今,會員已有百餘人,但無固定會址。
在納粹政權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1945),由於德國國家社會黨不歡迎任何宗教活動,德國佛教活動陷入低潮。在此期間,大部分有名望的德國佛教學者相繼辭世。只有菲舍(kurt Fisher ?——1924)一直在柏林佛教精舍發行《佛教生活與思想》(Buddhist Life and Thinking)季刊,直到1924年他去世時為止。格林也在鳥亭繼續弘法,在慕尼黑、柏林、漢堡等地佛教活動轉入地下。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一些人因飽受戰爭之苦,極需宗教慰藉,各地相繼成立起佛教團體,在資料有限的情况下研究佛法。「韋勒出版社 Kurt Weller Publishing House 」應運而生,出版《阿育王文集》(Asoka Edition)系列佛學叢書,吸引許多人想了解佛教。這一時期,德國最著名的佛教現代派教授——格拉澤納普(Helmath Von Glasenapp,1891——1963)也在各地演說佛法,受其影響,許多人信仰了佛教。1947年緬甸僧人杜南達(U. Thunanda) 訪問德國,在各大城市弘法,又吸引了許多人改信佛教。從1949年開始,慕尼黑、柏林、法蘭克福、漢堡、基爾、科隆等地的佛教組織相繼加入斯里蘭卡的「摩訶菩提學會」。1949年後德國東部(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佛教活動只限於大學的研究。
1952年德國的許多佛教團體在斯圖加特聯合組成「德國佛教社團」。不久由於各團體存在分歧而分裂。為了使佛教團體在法律上被承認為德國的宗教團體,德國佛教各團體於1955年在法蘭克福聯合建立了「德國佛教協會 The German Buddhist Society 」,會址設在慕尼黑。1958年該會易名為「德國佛教徒聯合會 German Buddhist Union 」,秘書處設在漢堡,由格拉紹夫(Max Glaschoff)任主席,該會宗旨是聯絡各地佛教社團,推行弘法事務,舉行年會。50——60 年代慕尼黑成為德國佛教活動中心。
此外,德國重要的佛教組織和中心有:
1951年成立的「柏林佛教會 Buddhistsche Gesellschaft 」。首任會長是達爾克醫生的學生奥斯特博士(Dr. Guido Auster)。他曾担任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副主席。「柏林佛教會」有會員140餘人,每月集會一次。每到佛誕節時,就租用市政大廳舉行慶典。該會設立晚間佛學講習班,並印發《現代佛教》、《佛經摘要》等10餘種宣傳小册子。從1965 年起在西柏林力亞廣播电台建立定期佛學廣播節目。
1954年在漢堡成立的「漢堡佛教會」,自建木屋一幢為會址,首任會長斯特曼(Wilhelm A Stegmann),固定會員200 人,常舉辦佛學講演討論或坐禪,每月出版在德國發行量最大的佛學刊物——《佛教月報》(Buddhist Monthly),還發行由近幾十年來在德國佛教界非常活躍的人物——戴比斯(Paul Debes)創辦的《知識與行為》月刊(Wissen und Wandel)。1961年該會在漢堡附近的羅塞堡(Roseberg)得到一處附有大庭院和小湖的鄉村住宅,取名為「靜廬 House of Quiet 」,先後請維瑪洛比丘 Ven. Vimalo、泰國布那比丘 Ven Bunnua 指導修習佛法;並由在緬甸出家的德籍比丘法者Dhammiko,俗名庫爾巴茨 Walter kulbaz)任主持。靜廬常舉辦修習止觀班及佛學演講討論會,尤重呼吸、觀佛、觀身不淨、觀死、觀三相(當指假名、法相、無相)、觀四梵行(慈、悲、喜、捨)等。自60年代初以來,靜廬不僅成為德國佛教活動中心所在地,也成為歐洲修習止觀中心之一,時有丹麥、瑞典、瑞士、芬蘭佛教徒來此修習,並有斯里蘭卡,德國比丘傳授、講解佛法。
「柏林佛教精舍」,1958年由可倫坡德國楞伽法界會資助,斯里蘭卡政府協助,由總部設在首都可倫坡的斯里蘭卡德國弘法使團重新構置,並派遣比丘來重新布置修葺和推展布教說法的工作。該寺現已是坐禪讀經的理想去處,内有僧寮、佛殿、講經堂和圖書館。先後請印度、斯里蘭卡法師來此布教,後者還應邀到各大學演講佛教,自1960年起,該精舍開始自印上座部佛學文化著作及各種宣傳佛教的小册子,每周舉辦佛學演講與共修,夏季開設暑期學習班,使用德語講課。並由各佛教社團的領導人在此主持各種講習會,講授内容有:「業、輪迴、涅槃、菩薩的理想、禪法、《法句經》」等。日常功課背誦經典、靜坐念佛、念身不淨、念死、念四法印、念三寶、念慈悲經。這座精舍已成為當代全歐佛教活動中心之一,時有來自歐洲各地的佛教徒到此修習。
格林精舍——上述鳥亭的「老佛教徒社團」總部,佛教徒每逢星期日聚會,共同研究佛教經典,修習坐禪。
1952年藏傳佛教團體開始在德國出現。喇嘛戈文達(Lama Anagerica Govinda,1898——)於這一年在西柏林創立了「聖彌勒曼陀羅西方教團」。戈文達是德國人,原名霍夫曼(Ernst Lothar Hoffmann)1928 年起雲游世界,曾長期在斯里蘭卡為僧,後在尼泊爾喇嘛寺院中學習藏傳密法。1947年皈依藏傳佛教噶舉派僧團。曾著述《西藏神秘主義的基礎》等多部有關藏傳、南傳、北傳佛教的專著,對德國及其他西方國家佛教界影響很大。他的信徒已遍及歐美。他的教團已在法蘭克福、布萊梅、威斯巴登設有中心。
1954年一些來自蒙古、西藏的藏傳佛教徒在柏林建起歐洲第一座藏傳佛教大佛寺「聖彌勒寺 Arya Maitreya」,宣傳密教教義。佛殿上供有一巨形雕刻的西藏式佛像,喇嘛僧眾日常行持朝暮課誦,兼而作弘法活動。自1967年起,戈文達任該寺主持。
日本淨土真宗佛教團體也於1956年在西柏林建立。其創建人投身於來德國訪問的日本西本願寺大谷光照門下後,該組織接受日本京都該宗本山寺的指島與資助。該宗奉阿彌陀佛為教主。認為他能拯救那些信仰並念誦其法號的人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迄今為止,德國大約已有2萬佛教徒(《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會刊》稱德國有7萬佛教徒)。他們大多居住在漢堡、柏林、慕尼黑、斯圖加特、北莱茵、科隆、漢諾威、諾恩堡、基爾、烏提恩等大城市。他們對整個德國社會的影響儘管很小,但一直在產生良好的效應。
德國佛教有下列3個明顯的特點:
1、重視南方上座部佛教。絕大多數德國佛教徒信奉南方上座部佛教,極少人信奉西藏密宗,日本淨土真宗和禪宗。德國佛教徒對巴利文佛法研究很盛,翻譯、撰寫、出版了大量有關經典與著作,而有關大乘佛教經論的譯作、著作僅相當於上述經典的三分之一。這主要與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在德國的佛教布道團有計畫、有組織的活動分不開。例如:1952年斯里蘭卡僧人在德國成立了佛教宣教會。1954年斯里蘭卡國際佛教處成立後,又向德國派遣了傳法僧。緬甸在1954——1956年舉行第六次佛經結集期間,吳努總理曾募集10萬盧比在歐洲各地建立傳法基地,德國也在其中。其次與德國出家人的習佛之路有關。他們大多因讀佛教經典論著,被佛教哲學所吸引,再經明師引導而自願出家。他們大多曾在國内大學修習哲學和語言,並已取得學位,然後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東方僧團中修學、攻讀巴利文、翻譯佛典、修止觀禪法。
2、德國佛教徒是「理性的佛教徒」。這主張有以下根據。
(1)德國弘揚佛法者均為對佛教研究深有造詣的學者,如:奥登堡、塞頓杜克、格林、達爾克等。
(2)如上所述,德國出家人多為有高等學歷的僧人。
(3)德國是西方哲學的發源地之一,人民極其重視理性。德國佛教徒中出家人不多,大多為在家眾。他們多是通過讀書、學習、研究哲學,參加座談會或討論會接觸到佛教,了解到佛教生活方式,對之產生濃厚興趣,進而深入修行的。他們在歐洲信仰佛教者中堪稱最為虔誠的,不但一直很認真地堅持修持實踐,而且都對佛教有相當深刻的理解與研究。
3、精神上的探求一直是德國佛教發展的動力。
最初德國人研究佛教大多是出於探討輪迴與人生死的關係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開始注重研究佛教如何使人内心安寧並增長智慧。60年代探索新生活方式思潮的德國人轉向了解佛教在精神修養和淨化意識方面的作用。70年代以後至今,鑒於高科技的德國社會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德國人開始珍視佛教的精神教化作用和歷史文化價值。因此,不但社會上信佛的人不斷增多,而且對佛教的宣傳日益擴大。德國出版了大量的德文本佛經、佛教論著、書刊,幾乎全國各地的書店都有佛書出售。各地圖書館也有不少佛教藏書。報紙、電台也常常報導有關佛教的消息和文章。隨著德國人在精神上對佛教深入的探求,佛教在德國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
http://www.plm.org.cn/qikan/fayin/dharma/9311/19931102900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