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週知,《大正藏》採用的「底本」是《高麗藏》,而以「宋藏」(思溪藏)、「元藏」(普寧藏)、「明藏」(徑山藏,又稱嘉興藏)、「聖語藏」、「日本宮內省藏寫本」為「校本」。
其實,所謂的「底本」《高麗藏》是「再雕本」,在此之前有所謂的「初雕本」《高麗大藏經》。-------
「高麗朝」顯宗二年(西元 1011年),為扺抗契丹軍的入侵,顯宗發大誓願刻造大藏經,此時所刻大藏經版本即「《高麗藏》初刻本」的初雕部分。《高麗藏》初雕本共有五千七百餘帙,六千餘卷。
----------
在西元 1232年,蒙古入侵高麗,初雕版的經版被大火燒燬。其後30年間蒙古人不斷入侵高麗,雖然初雕版的經本仍然存在,但為了祈願擊退蒙古軍,高麗高宗於西元 1237年再次雕造大藏經,經16年,於西元 1249年完工。1398年,為躲避日本軍入侵,將所有再雕版的經版移置海印寺,流傳至今。
----------
「初雕本」《高麗大藏經》據說只剩零星的殘本,二十世紀在中國才重新尋獲。
《初刻高麗藏》、《再刻高麗藏》、《趙城金藏》都源自《開寶藏》,那麼前三者有何差異?為何有此差異?
-------
方廣錩老師的書中提出解答(401頁):
雖然從總體看,《初刻高麗藏》、《再刻高麗藏》與《趙城金藏》均依據《開寶藏》刊刻,但由於各種原因,各藏的情況互有不同。比如,《初刻高麗藏》後半部分編次與《開寶藏》並不一致,《再刻高麗藏》則參校了北方系的《遼大字藏》,而《趙城金藏》大體反映了《開寶藏》的晚期狀態。由於《開寶藏》全藏已經亡佚,存卷珍若星鳳,難得一睹。《初刻高麗藏》存卷雖多,亦不足全藏之二分之一,且收藏者等閑不以示人。《趙城金藏》雖存殘卷五千餘卷,差強人意,但秘藏深庫,尚未全展姿容。唯存《再刻高麗藏》全藏保留完整,且版片保存完好。
------
方老師上述概要,學習者仍需舉例落實,才知該處究竟所指。方老師曾對我說,《趙城金藏》由於對日抗戰時保存艱難,尚有諸多經卷待展開處理,目前出版物是否足以代表《趙城金藏》原貌,尚須考察。
不過帖主所見,錯別字頗多,現行所見《趙城金藏》常於他處不錯之處,出現別字,恐亦有其他緣由。
------
我們可以舉幾項《高麗大藏經》「初雕本」與「再雕本」之間的差異如下:
----------
1. 《增一阿含經》(T125),初雕本署為「曇摩難提譯」,而再雕本則署為「僧伽提婆譯」。
2. 《法句經》(T210):「雖倮剪髮,長服草衣,沐浴踞石,奈癡結何?」
「初雕版」第二句作「杖服草衣」,在「再雕版」卻成為「長服草衣」。
3. 梁慧皎《高僧傳》(T2059),初雕本比再雕本多一卷「補鈔」。
-------
如圖所示,竺沙雅章和方廣錩將雕版《大藏經》分為「中原系」、「北方系」、「南方系」三個系統,如果《高麗大藏經》的「初雕本」與「再雕本」均是覆刻《開寶藏》而屬於「中原系」大藏經,為何彼此會不同?
「初雕本」與「再雕本」《高麗大藏經》,哪一種較貼近《開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