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易經》與《法句經》

我喜歡閱讀考古出土的《易經》、《論語》,這些春秋戰國以前的古籍,常因「字」從古體轉為近體,句讀也發生變化,釐清早期抄本的文義之後,再看漢晉唐宋註釋家的胡說八道,覺得頗有意思。
-------
最近讀到香港學者黃志強在《嶺南學報》的論文〈疊詞訓釋與經籍句讀 : 楚竹書《周易》釋文辨正〉,提到《易經》的《夬卦》:「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象〉:「君子夬夬,終无咎也。」
此一「九三卦爻」,一般解釋為:「強壯於臉上,凶。君子心中憂慮猶疑不定,獨自行走,遇到了下雨而全身被淋濕,臉上不悅,但沒有罪咎。」
王弼解「夬夬」為「決決」,意為「決之不疑」。這跟解釋作「君子心中憂慮猶疑不定」,意思剛好完全相反。
「夬」此字與「趹」字相同,意為「馬奔騰疾行」。
所以,《夬卦》:「九三,...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應作「九三,...君子疾疾獨行,遇雨與霧;有慍,无咎。」
《法句經》卷1〈無常品 1〉: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逝者不還。」(CBETA, T04, no. 210, p. 559, a14-15)。
《法句經》此處「如河駛流」的「駛」字,應該和「趹」字相同,原型是「夬」字,意為「迅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