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阿含字典 85:惡露觀


一直想將未知譯人的T101《雜阿含經》與安世高譯的《長阿含十報法經》與《人本欲生經》確實作過一次校勘,遲遲未動手,先嘗試一段《長阿含十報法經》。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1:「
第四一法,可棄憍慢。
第五一法,可著意本觀。
第六一法,多作本觀。」(CBETA, T01, no. 13, p. 233, c7-9)

這三項,在《長阿含10經》是:「
(4)云何一滅法?謂是我慢。
(5)云何一退法?謂[3]不惡露觀。
(6)云何一增法?[4]謂惡露觀。」(CBETA, T01, no. 1, p. 53, a6-8)[3]〔不〕-【宋】【元】【明】。[4]謂+(不)【宋】【元】【明】。

元亨寺版《長部34經》翻譯為:「
云何一法是應斷?(謂:)有我之慢,此一法是應令斷。
云何一法是捨分?(謂:)不正思惟,此一法是有捨分。
云何一法是勝分?(謂:)正思惟,此一法是勝分。」(CBETA, N08, no. 4, p. 284, a4-6 // PTS. D. 3. 272 - PTS. D. 3. 273)

莊春江老師翻譯為:
(四) 哪個是應該被捨斷的一法呢?我是之慢,這是應該被捨斷的一法。(Gha)
(五) 哪個是退分的一法呢?不如理作意,這是退分的一法。(Ṅa)
(六) 哪個是勝進分的一法呢?如理作意,這是勝進分的一法。(Ca)
---------
《一切經音義》卷54:「惡露(上,烏故反。《考聲》云:『惡,猶憎嫌也。』《周易》云:『愛惡相功。』《禮記》云:『惡,猶臭也。』《毛詩傳》云:『無見惡於人也。』)。」(CBETA, T54, no. 2128, p. 670, a15)

《一切經音義》卷75:「惡露(上,烏固反。顧野王云:『惡,猶憎也。』《玉篇》云:『惡露,洩漏無覆蓋也。』形聲字。」(CBETA, T54, no. 2128, p. 792, c4)

此處「如理作意」為「yoniso manasikāro」,文法上 yoniso 為「副詞」,為 yoni 的衍生字,文法上 yoni 為「名詞(陰性)」,意為「子宮,知識,種類,起源」。這可能是T1《長阿含經》翻譯成「惡露」的原因(古文有時稱「經血」為「惡露」。)也就是說,T1《長阿含經》將「如理作意 yoniso manasikāro」翻譯作「惡露觀」

所以,《大正藏》「(5)云何一退法?謂不惡露觀」是正確的,宋、元、明藏是錯了。《大正藏》「(6)云何一增法?謂惡露觀」是正確的,宋、元、明藏是錯了。
回到安世高的《長阿含十報法經》:第五一法,可著意本觀。第六一法,多作本觀。
可以知道「第五一法,可著意本觀」應是「第五一法,不著意本觀」。

很有可能,「第四一法,可棄憍慢」應是「第四一法,不棄憍慢」,這樣就與T1《長阿含經》「(4)云何一滅法?謂是我慢」呼應。
-----------
雖然,《長阿含10經》將「如理思惟」翻譯為「惡露觀」(CBETA, T01, no. 1, p. 53, a6-8),讀者需註意,在其他譯典是將「不淨觀」翻譯作「惡露觀」。

例如《增壹阿含4.2經》:「恒觀惡露不淨之想,[*]善勝比丘是。」(CBETA, T02, no. 125, p. 557, a26)[*8-1](所謂)+善【宋】*【元】*【明】*。

《分別功德論》卷4:「以是因緣,善勝比丘惡露觀第一。」(CBETA, T25, no. 1507, p. 41, a14-15)

《一切流攝守因經》:「等為,比丘!流從守斷?是聞比丘行者,眼見色,攝眼根自守,行惡露觀」(CBETA, T01, no. 31, p. 813, c4-5)

《中阿含10經》:「云何有漏從護斷耶?比丘!眼見色護眼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CBETA, T01, no. 26, p. 432, b6-7)
-------------
將「如理思惟」翻譯為「惡露觀」的經典除了竺佛念翻譯的《長阿含10經》以外,還有:

竺佛念翻譯的《出曜經》卷1〈無常品 1〉:「在閑靜處思惟惡露止觀之道」(CBETA, T04, no. 212, p. 614, a26-27)

《出曜經》卷7〈放逸品 5〉:「『善求出要』者,疾求方便,善求伴侶,厭患生死,貪欲遠離,復求思惟惡露之觀,雖處生死、心不染著於生死。出要者,出生死也,亦出三有更不受生。」(CBETA, T04, no. 212, p. 648, c15-18)
-------------
釋妙寬〈《十上經》法數研究〉122頁,似乎將此兩者混為一談,跟我的詮釋不同。
我的詮釋是有譯者「如理作意 yoniso manasikāro」翻譯作「惡露觀」;
另外有不同的譯者「不淨觀 asubhasaññā 不淨想」翻譯作「惡露觀」。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