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一位中國交通大學教授談到,中國文科論文的審稿、出刊速度。
他列的是:論文審稿:3-6月。
審稿通過之後,等候排版出刊的時間:1.5-3年。
論文錄用率:因人而異,很難百發百中。
遇到退稿是常態,幸而錄用是「非常態」。
據說,中國有一些非常尊貴的學術期刊,一概對「詢問審稿進度」的問題不予理睬。當稿件錄取之後,該期刊才會通知論文作者「繳交論文刊登費」,約是台幣三萬到五萬元。
-------
《文與哲》是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的學術期刊,這本學術期刊第12期(2008年)的〈出版說明〉解釋,他們這一期收到69篇稿件,僅登錄 18 篇,退稿率高達 74%,相當驚人。錄用的 18 篇稿件,只有四篇是內稿。
-------
以李周淵〈早期漢譯佛經的改譯現象:以支謙《太子瑞應本起經》改譯《中本起經》為例〉一文為例,《正觀》收到稿件為 2021/7/15,距今天 2023/7/13 紙本刊出,前後將近兩年,假設作者李周淵花兩年時間閱讀、搜集文獻與相關論文,並且提筆完成論文,代表這一篇論文歷時四年才能問世。
帖主另一篇論文〈日本正倉院《聖語藏》顯示的異讀〉,《正觀》收到稿件為 2022/5/27,距今天 2023/7/13 紙本刊出,前後超過一年,從搜集材料、提筆動工到定稿,帖主費時一年,代表這一篇論文歷時兩年才問世。
而《正觀》為季刊,一年出四期,已經是台灣審稿、出刊最嚴謹、最迅速的佛學學術期刊了。
------
「開題」,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擬了論文題目與架構大綱,經碩導或博導認可,稱為「開題」。我則沒那麼嚴肅,將一篇文章立了個題目,每天塗塗抹抹,更新版本,上傳到 Gmail 存檔,這就是開題。
往年,一年或者會立五篇或十篇題目,填寫修改。直到 2021年整年,幾乎是完全癱在那裡,沒開過任何新題目,也沒用力寫什麼文章。
一篇論文從開題到定稿,通常要費三個月到六個月不等(有時也會寫上一年,或者將三年前棄置的舊稿拿出來重寫),定稿完畢到列印出來作第一次校稿(也就是投稿前的校稿),要再花上一個月。有時候能找到善心人士幫我「友善評稿 critical reading」,這又要花上另一個月。
一切處理妥當,將稿件投出去,大概要等一年才有評稿結果回報,再快也得等個半年。接下來,就評稿為基礎,或改寫、或訂正、或答辯。要花上三個月到半年才能看到編輯給你「排版後、印出前」的最後校稿。要看到該本期刊出版、列出你的論文,約需再等半年到一年半。
也就是說,一篇論文從構思到印出至少要花個兩年。如果從投稿前的最後定稿開始算起,約當九個月到十八個月,有時還會想不起來,到底某篇稿子在誰手上呢...
比較麻煩的是,如果兩三篇稿子有前後關係,第一篇稿子遲遲不刊出,後面的一兩篇稿子就處境尷尬,最主要是稱引時,該篇論文會掛一個「待發表 forthcoming」,稿件真的刊出後,會造成引用者的不便。
-----------
2018年底從阿根廷會議歸來之後,一口氣開了五個題目,第一篇〈寫本與默誦〉的英文稿重新定稿,然後以緬懷辛島靜志老師的思緒,再寫一篇中文稿。
看來還是必須跟人對談,接受刺激,才不會遲滯。
--------
最近這幾年來,曾有幾位編輯跟我邀稿:這也就是說,我兩年前沒開題,兩年後就不會有稿件可以交稿。
三天前,我將去年的舊稿拿出來,痛改前非,不再抄捷徑,老老實實一個字一個字校對,這三天總共校讀了四百個字詞,然後還要再花三天校讀另外四百個字詞,預計七天內將這八百個字的校讀成果編輯成一篇論文。然後,一個月後定稿,印出草稿作最後校訂;完成之後寄出投稿。
接下來計時開始,要花十八個月讀者才能讀到這篇文章。
有時會想,乾脆我直接在臉書貼出來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