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 星期日

當年無人知曉 Brāhmī 之名,只靠漢譯佛典認出親娘的姓名


在西元前的中亞古錢幣上,十八世紀的歐洲學者辨認出一種字母的字音,卻不知其名(直到 1886-1887年才確認此一字母為佉盧字母 Kharoṣṭi)。在阿育王法敕碑銘上,出現了另一種既不知道名字,也讀不出每個字母的字音,即使是最博學的印度人也不知道另一種字母的名字。
英國學者普林塞普(James Prinsep)在 1836-1838年的數篇論文指出,這應該是唐朝道世《法苑珠林》(西元668年)所列的六十四種語言的第一種(第二種是佉盧字母 Kharoṣṭi ):
1. 梵天所說之書(今婆羅門書正有十四音是) 
2. 佉盧瑟吒書(隋言驢脣)

而《法苑珠林》正是抄自隋闍那崛多翻譯的《佛本行集經》;其內容與西晉竺法護於西元308年翻譯的《普曜經》(Lalitavistara)相仿,《普曜經》(Lalitavistara)此書梵文尚存,西方學者認為 Lalitavistara 此一書名意為「The play in full 完整的顯現」,此書約成於西元第三世紀。該書列有六十四種語言,可以讀到第一種語言的名字為 Brāhmī,又由於《法苑珠林》留下婆羅迷文(Brāhmī)的書寫是由左而右,佉盧文(Brāhmī)的書寫是由右而左,因此確立了此一字體的名稱。
也因此,印度人遺忘了長達一千年的文字及其名稱,終於從《法苑珠林》、《普曜經》與梵文 Lalitavistara 得到解答。
---
實際上,普林塞普(James Prinsep)的論文並不知道《法苑珠林》的書名,他寫的是「中文佛教百科全書 Chinese Encyclopedia of Buddism」,也許有人告訴他《法苑珠林》的內容。
---
《法苑珠林》卷9:「昔造書之主凡有三人:長名曰梵,其書右行;次曰佉盧,其書左行;少者蒼頡,其書下行。梵佉盧居于天竺,黃史蒼頡在於中夏。」(CBETA, T53, no. 2122, p. 351, b29-c3)。。
---
圖來自《維基百科全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Prinsep#/media/File:Danam_letters_on_Sanchi_inscription.jpg
紅框的兩個字為 dā-na
紅框最後的那個點代表 ṃ
所以此字為 dānaṃ (布施)。
The last two letters at the end of this inscriptions in Brahmi were guessed to form the word "dǎnam" (donation), which appears at the end of most inscriptions at Sanchi and Bharhut. This hypothesis permitted the complete decipherment of the Brahmi script by James Prinsep in 1837.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