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雜阿含1335經》:誰心生恐怖? -- 《別譯雜阿含355經》,《相應部 1.15經, Saṇamāna 吵雜聲》與《相應部 9.12經 Majjhanhika 日中》


-----------------
《雜阿含1335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於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入晝正受。時彼比丘日中時,不樂心生。而說偈言:『於此日中時,眾鳥悉靜默﹔空野忽有聲,令我心恐怖。』時彼林中住止天神而說偈言:
『於今日中時,眾鳥悉寂靜﹔
 空野忽有聲,應汝不樂心﹔
 汝當捨不樂,專樂修正受。』
時彼天子說偈覺悟彼比丘已,時彼比丘專精思惟,捨除煩惱,得阿羅漢。

《別譯雜阿含355經》:爾時復有一比丘遊俱薩羅國,止一林中,於其日中盛熱之時心生不樂。時此比丘即說偈言:
『日中既盛熱,林木甚鬱蒸;
 眾禽以熱故,各自停不飛;
 布穀厲其聲,我聞生驚懼。』
彼林天神聞此偈已,即說偈言:
『日中盛熱時,眾鳥皆停住;
 布穀厲聲鳴,汝應生快樂;
 不應生怖懼,此處當畏誰?』

在巴利對應經典為《相應部 1.15經, Saṇamāna 吵雜聲》與《相應部 9.12經 Majjhanhika 日中》。(英譯出自菩提比丘《相應部英譯》'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hen the noon hour sets in,
And the birds have settled down,
The mighty forest itself murmurs,
How fearful that appears to me!”

在中午時分,
眾鳥(安靜)棲息;
廣大的森林裡傳來聲響,
令我心裡恐懼。

《雜阿含1335經》:「於此日中時,眾鳥悉靜默﹔空野忽有聲,令我心恐怖。」

《別譯雜阿含355經》:「日中既盛熱,林木甚鬱蒸﹔眾禽以熱故,各自停不飛﹔布穀厲其聲,我聞生驚懼。」

” When the noon hour sets in,
And the birds have settled down,
The mighty forest itself murmurs,
How delightful that appears to me!”
在中午時分,
眾鳥(安靜)棲息;
廣大的森林裡傳來聲響,
令我心裡喜樂。

《雜阿含1335經》:「於今日中時,眾鳥悉寂靜﹔空野忽有聲,應汝不樂心﹔汝當捨不樂,專樂修正受。」

《別譯雜阿含355經》:「日中盛熱時,眾鳥皆停住﹔布穀厲聲鳴,汝應生快樂﹔不應生怖懼,此處當畏誰?」
  1. 入晝正受:蔡奇林老師的解釋:「在當時,比丘、比丘尼吃過午飯之後,通常就到森林裡禪坐,這在《阿含經》常翻作『日住』,巴利經文為 divavihara,就是中午的安住或禪坐。」
  2. 菩提比丘依照覺音論師的《顯揚真義》及此註的疏,作此解釋:「在中午,所有的鳥類(以及樹林中其他動物)因為炎熱而精疲力竭,安靜地停息(來驅除疲勞)」。實際按照字面來翻譯為:「停留在這鳥類安靜的中午時分」,對照閱讀,可以發現《雜阿含1335經》翻譯得非常簡潔精準,而《別譯雜阿含355經》再一次呈現「將註解也翻譯進入本文,雖然不準確,卻是可以幫助理解偈頌」的特點﹔就《相應部》的『註』與『疏』、《別譯雜阿含355經》而言,兩者出奇的相似。從《相應部》1.1經讀到S1.15經等十五部經為止,可以發現兩者相異與相似之處。
  3. 第二首偈頌的翻譯與解讀各家出入較大﹔在菩提比丘的註解,發出聲響 Saṇateva (在此時,eva 好像,Saṇati 出聲),為深邃廣大的森林發出(沙沙)聲響,《雜阿含1335經》的譯文『空野忽有聲』相當近似﹔《別譯雜阿含355經》的譯文「布穀厲聲鳴(布榖鳥大聲鳴叫)」,則與其他兩譯不同。第二偈的第四句(巴利文 sā rati paṭibhāti mam. 心裡守護喜樂。),漢譯顯示較大的差異,《別譯雜阿含355經》的譯文「不應生怖懼,此處當畏誰?」,參考其他兩經,此處似乎並非疑問句,也沒有〔畏懼〕的字詞出現。《雜阿含1335經》的譯文「汝當捨不樂,專樂修正受」,似乎表達「守護喜樂、正住喜樂」的意思,如果兩者依據的經文沒有出入的話,漢譯可能是將相當於巴利文偈頌中「paṭibhāti 顯露」這個字翻譯成『正受(禪定)』。
  4. 菩提比丘引述覺音論師的《顯揚真義》:「在旱季,正午時分所有森林中的鳥獸都寂靜棲息,當風吹過樹林、竹叢與空處時,森林深處傳來沙沙的聲響,在那時候一個較不敏銳的天神未能找到同伴陪伴或會談,說了第一首偈頌。但是,當一位比丘乞食回到森林,獨自坐在一處僻靜的他駐留的角落,開始他的禪坐時,內心充滿喜樂。
  5. 問答者的身分:在〈有偈品〉中,前面的問答都是天子問、世尊答。唯獨本經,《別譯雜阿含355經》與《雜阿含1335經》的敘述均為「一比丘說前偈、另一天神說後偈」,雖然《相應部 1.15經》未明顯說出問答者各自的身分,但是依照《相應部 9.12經》(以及菩提比丘及蔡奇林教授)的敘述,是天神說前偈、另一比丘說後偈。在此又出現《別譯雜阿含355經》與《雜阿含1335經》相同、而和巴利系統的經、註不同的狀況。這又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不能僅憑一句句義、一部經文的異同,來判讀整部篇帙較大的經文隸屬那一個部派,除非我們已經熟悉地掌握可靠的文獻,來顯示兩者的關係。
  6. 蔡奇林老師指出,元亨寺版《相應部 1.15經》第一首偈頌,呈現出「林中鳥不動而大鳴」的景象,與偈頌原意不符。《相應部 1.15經》「麗日正盛時,鳥停不飛動;以鳴於大林,恐怖以襲我。」(CBETA, N13, no. 6, p. 9, a8-9 // PTS. S. 1. 7)
  7. 元亨寺版《相應部 1.15經》第二首偈頌,則無此問題;文中是「大林鳴」而非「鳥鳴」。《相應部 1.15經》「麗日正盛時,鳥停不飛動;於是大林鳴,其樂現於我。」(CBETA, N13, no. 6, p. 9, a10-11 // PTS. S. 1. 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