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新書介紹:陳明《梵漢本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詞語研究》


新書介紹 陳明《梵漢本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詞語研究》
 ======== 
本書以中古漢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系列律事以及其他律典為研究對象;以梵漢本《破僧事》、《藥事》、《皮革事》、《摩訶僧祇律,明威儀法》、《出家事》等律典為重點,進行漢語史意義上的分析。本書稿利用已刊的梵語律典,與漢譯律典進行比較研究,運用語言接觸理論,不僅解釋疑難詞語的含義,而且梳理常用詞語的演變歷程,以揭示律典在中古漢語史研究方面的獨特價值,對目前中古漢語史研究提供梵漢對勘的實證語料以及詞語的解讀,為探索中古漢語的詞匯與語法演變的規律提供實證分析。 
----- 
作者簡介: 陳明,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印度古代語言文學 、佛經語言與文獻、中印文化交流史(側重醫學文化交流史)等。著有專著《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等。 
========= 
版主評語: 
1. 356頁第二行:書中說:「其三,歸納同詞異譯的現象。同詞異譯是人類所有翻譯活動中的常見現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譯者、不同文獻中是如此,即便是在同一譯者的同一部經文中也不乏這類現象。一方面,在源頭語和目的語中,同義詞比比皆是。另一方面,譯者為了使譯本呈現詞語的豐富多變,也有意識地避免使用單一化的譯語。梵漢對勘有助於我們去認識和歸納同詞異譯的現象。 作者在「同詞異譯的現象」淺嚐即止,論得太空泛。在我〈「一詞多譯」現象的探討及省思〉的論文中,提及此一討論應先擱置「文體變化 stylish variation」的議題,而將討論專注於「專有名詞」、「佛教術語」、「中土所無的印度器物、習俗、事務」,「偈頌」及「佛教套語」等討論。 如《雜阿含379經》卷15:『爾時,世尊告尊者[2]憍陳如:「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隣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隣已知法故,是故名[3]阿若拘隣。』(CBETA, T02, no. 99, p. 104, a10-13) [2]Koṇḍañña.。[3]Aññāta koṇḍañña.。 同為「Koṇḍañña」,相隔三字,前面翻作憍陳如,後面翻作拘隣。 此一現象,莊春江老師也有涉及。 
https://www.academia.edu/26539267/Reflections_on_diverse_renderings_of_an_Indic_word_2016_%E4%B8%80%E8%A9%9E%E5%A4%9A%E8%AD%AF_%E7%8F%BE%E8%B1%A1%E7%9A%84%E7%9C%81%E6%80%9D 

蘇錦坤,(2016),〈「一詞多譯」現象的探討及省思〉,《福嚴佛學研究》11期,75-116頁,新竹市,台灣。 
----------- 
順便也刊載以有其他網有抓到的問題點: 
d_a_a_d: 
又,116頁,雞寺,是 Kukkutārāma的意譯而非音譯。 
又,208頁,例句2 毛里應是 mauryā 的音譯。例句2中的無道王對應例句3中的篾利車王。梵本中的 kaliryugah 對應例句2 中的末世世,和例句 3中的極惡時。 
又,288頁,最上引文標點有誤,「有一仙人,處在林樹,食果飲水。獨修道行,未曾游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