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水牛、黃牛、紅牛、蝸牛與牛糞

ap_20061129044947578

當年國語日報出版《一年的日記》,收錄了國小低、中、高年級的日記作為國小學生日記的參考。書是紅色的書皮,上、下兩冊,其中有一篇枋寮國小寫的日記,這位小朋友說,他撿牛糞回家煮飯,都市的小朋友讀了笑到肚子痛,老師必須解釋:「撿牛糞回家煮飯,是把牛糞曬乾了,當作起火燃燒的燃料,而不是煮牛糞來吃。」即使如此,對於燃燒煤球,甚至用瓦斯爐作飯的都市小朋友來說,仍然覺得不可思議。(「煤球」台語怎麼講?還記得燒煤球的日子嗎?)

《梵志計水淨經》卷1:「雖彼染師及染弟子持彼垢穢小兒衣,以鹵土、以灰、以牛糞、以土清淨濯洗令極淨,彼小兒衣故有黑膩。」(CBETA, T01, no. 51, p. 843, c28-p. 844, a1)

這是用牛糞來洗衣服。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11:「若在聚落村坊寺內止住之處,晨朝早起灑掃庭宇,以新牛糞而塗拭之。」(CBETA, T23, no. 1442, p. 680, b26-28)

這是用牛糞塗抹環境,作為晨間整理清潔的一部分。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27:「答曰於世尊髮爪窣覩波處,以細軟牛糞而為塗拭。」(CBETA, T23, no. 1442, p. 772, b18-19)

這是用牛糞塗佛塔。

《受用三水要行法》卷1:「欲用水時先淨洗手。或用乾牛糞。淨揩手已。無膩方觸。」(CBETA, T45, no. 1902, p. 903, a11-13)

這是用乾牛糞洗手。

《長阿含23經》卷15:「王聞語已,即於城東起新堂舍,王入新舍,被鹿皮衣,以香酥油塗摩其身,又以鹿角戴之頭上,牛屎塗地,坐臥其上」(CBETA, T01, no. 1, p. 99, a8-11)

這是國王睡在牛糞上。

曾詢問在錫蘭居住過的出家人,他們說,錫蘭鄉村地方仍然有用「新鮮牛糞」鋪在地上,再用新鮮綠草舖於其上,用來坐臥的習俗。

如果,和「吃猴腦、活蝦,一天花在吃的健康食品的錢比三餐多、吃殘餘農藥食品」的現代人相比,其實,這也算不了什麼驚世駭俗。

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大多數的台灣小孩必須到動物園才看得到牛!

「水牛 tsui2-gu5」,身體是灰色的。

本貼文的照片是「黃牛」,台語不稱「黃牛」,而是稱為「赤牛 tshia2-gu5-ah」。「土牛」不是牛,也不是土作成牛的形狀,而是台灣的清領時期(台灣史分為史前時期、荷領時期、鄭領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與戰後時期),為了保障原住民不被都市漢人巧取豪奪、誑騙脅迫,特地用土堆成半人高的矮圍牆,稱為「土牛」,又叫作「漢番界線」。依照法令,凡是漢人,無論閩、客,在土牛界內的任何土地房屋買賣租賃,一律不算,土地使用權和擁有權仍然隸屬原住民。

只可惜,這項清朝的政策從沒有認真執行過。

有人知道「蝸牛」台語怎麼講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