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雜阿含75經, 心解脫, 慧解脫, 俱解脫---1



如來和阿羅漢慧解脫,是相同?還是有差別?差別在那裡?

《長阿含經》「我所說法,弟子受行者,捨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CBETA, T01, no. 1, p. 34, a23-26)

「心解脫、慧解脫」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雜阿含22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名劫波,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比丘心得善解脫。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脫?」爾時世尊告劫波曰:「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心善解脫。善哉,劫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劫波,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脫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所以者何?愛欲斷故。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時劫波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爾時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

《雜阿含75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CBETA, T02, no. 99, p. 19, b22-28)

如果從字面上來看,於五蘊愛欲斷,為心解脫,於五蘊厭、離欲、滅、不起、解脫,為慧解脫。

可是,仍然分不清這樣的差異指的是什麼。
《雜阿含75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比丘白佛:『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所以,如來和阿羅漢慧解脫,是相同?還是有差別?差別在那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