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佛典語言學書目

4


書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A.《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B.《佛教音義研究》,2006,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中國。
Norman, K. R. (1997), 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The Bukkyo Dendo Kyokai Lectures 1994,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佛教語言學)

布歇 (Daniel Boucher)

1.〈犍陀羅語與早期漢譯佛經的再思考--以《妙法蓮華經》為個案〉,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4,1998。《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113-195,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潘重規

2.〈敦煌壇經新書〉,1994,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台灣。

梅維恒(Victor Mair)

3.〈《賢愚經》的原典語言〉,《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2005,pp. 424-444,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梅迺文

4.〈竺法護的翻譯初探〉,《中華佛學學報》第9輯,1996,pp. 49-64,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聶志軍

5.〈唐代景教文獻詞語研究〉,2010,湖南人民出版社,長沙市,中國。

方廣錩

6.《〈慧琳音義〉與唐代大藏經》,載《藏外佛教文獻》第八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7月。

方一新

7. 〈東漢六朝佛經詞語札記〉,2000,《語言研究》,2000.2。

8. 〈《興起行經》翻譯年代初探〉,2003,《中國語言學報》,第十一期,276-284頁,商務印書局,北京市,中國。

9. 〈作品斷代和語料鑒別〉,2004,《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2004.1,pp. 16-29,杭州市,中國。

10.〈從中古詞彙的特點看漢語史的分期〉,2004,《漢語史學報》第4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1. 〈早期漢譯佛經的被動句〉,2004,高列過,《第五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語法史研討會》論文集(II),2004 。

12. 〈《太子慕魄經》非安譯辨〉《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長沙市,中國。

13. 〈翻譯佛經語料年代的語言學考察--以《大方便佛報恩經》為例〉,2005,《古漢語研究》,第三期。

14. 〈《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翻譯年代考辨〉,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238-261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5.〈從佛教詞語及慣用語看《分別功德論》〉,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61-77頁,2008.10.31,政治大學,台北市,台灣。

方一新、高列過

16. 〈《分別功德論》翻譯年代初探〉,2003,高列過,《浙江大學學報》,2003.5,杭州市,中國。

17.〈題安世高譯《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考辨〉,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 輯,pp. 345-373,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董琨

18. 〈漢魏六朝佛經所見若干新興語法成分〉,1985,《研究生論文選集,語言文字分册(一)》,江蘇古籍出版社。

19. 〈同經異譯與佛經語言特點管窺〉,2002,《中國語文》第6期,pp. 559-566。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台灣。

董志翹

20. 〈《高僧傳》詞語通釋(一)、(二)〉,(1999, 2000),《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 3輯,pp. 251-267,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21. 《中古文獻語言論集》,2000,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22. 〈中世漢「被」字句的衍變及發展〉,2000,《中古文獻語言論集》,329-349頁,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23. 《中古近代漢語探微》,2007,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譚代龍

24. 〈漢譯佛經人名研究初探〉,2004,《漢語史研究期刊》第7輯,2004,pp. 146-155,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納蒂爾 (Jan Nattier)

25. 《A Guide to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初期漢譯佛教經典導論(從東漢到三國)》,2008,日本,京都,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李維琦

26. 《佛經釋詞》,1994,湖南省,岳麓書社。

27. 《佛經續釋詞》,1999,湖南省,岳麓書社。

28. 〈佛經釋詞再續(六則)〉,2002,《古漢語研究》第2輯,p. 89-92。

29.〈佛經釋詞再續〉,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154-158,上海教育出版社。

30.〈考釋佛經中疑難詞語例說〉,2003,《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2卷第4期。《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22-335,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31.《佛經詞語匯釋》,2004,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小榮

32. 《漢譯佛典文體及其影響研究》,2010,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梁曉虹

33. 《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1982,南京師大。2001《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6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34. 《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1991,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1《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6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35. 《佛教與漢語詞彙》,2001,台北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133-147。

36. 〈論漢梵合璧造新詞〉,2001,《佛教與漢語詞彙》,佛光山,台北市。《佛教漢語研究》,2009,284-306頁,朱慶之編,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37.〈從語言上判斷《舊雜譬喻經》非康僧會所譯〉,1996,《中國語文通訊》40期。

38. 《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

龍國富

39. 〈從語言接觸看漢譯佛經中連接詞「若」的特殊用法〉,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37-145,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40. 《姚秦譯經中疑問句尾的「為」》,2003,《古漢語研究》第2期。

41. 《姚秦譯經助詞研究》,2004,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顧滿林

42. 〈東漢譯經外來詞初探〉,2000,四川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43. 〈試論東漢佛經翻譯不同譯者對音譯或意譯的偏好〉,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379-390,巴蜀書社。

44. 〈東漢譯經中半音譯半意譯的外來詞簡析〉,2003,《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pp. 319-326,巴蜀書社。

45. 〈東漢佛經中的數詞及與數有關的表達方式〉,2004,《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pp. 217-227,巴蜀書社。

46. 〈今存漢文佛典用語與僧祐《出三藏記集》的矛盾〉,2004,《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師範大學。

47. 〈東漢佛經音譯詞的同詞異形現象〉,2005,《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pp. 325-337,巴蜀書社。

48. 〈漢文佛典音譯詞的節譯形式與全譯形式〉,2006,《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pp. 161-177,巴蜀書社。

49. 〈漢文佛典中 Kapila-vastu 一詞的音譯形式考察〉,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345-373,巴蜀書社。

50. 〈漢文佛典中『訛略』一語的五種用法〉,2008,《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1輯,pp. 308-335,巴蜀書社。

高列過

51. 〈東漢佛經詞語補拾〉,2002,《唐都學刊》第18卷3期。

52. 〈東漢佛經被動句疑問句研究〉,2003,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中國。

53. 〈東漢佛經疑問句語氣助詞初探〉,2004,《古漢語研究》第4輯。

54. 〈東漢佛經句法的語言接觸現象〉,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28-136,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湘榮

55. 〈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2002,《古漢語研究》第2輯(pp. 75-79)。

胡敕瑞

56. 《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2002,成都市,巴蜀書社。

57.〈「爾許」溯源---兼論「是所」、「爾所」、「如所」、「如許」等指別代詞〉,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65-74,上海教育出版社。

58.〈從概念出發的詞語比較研究---以《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為例〉,《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 183-198,2002,巴蜀書社。

59. 〈《道行般若經》與其漢文異譯的互校〉,2004,《漢語史學報》第4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27-146。

60.〈中古漢語語料鑑別述要〉,2005,《漢語史學報》第5輯,p. 270-279,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柏棋

61. 〈上座部佛教之正統論與語言觀〉,《從聖典到教史---巴利佛教的思想交涉》146-176頁,2009,明目文化,台中縣。

黃征

62. 〈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要論〉,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11。

黃優良

63. 〈中古阿含部佛經詞語例釋〉,2005,《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p. 100-103

何亮

64. 〈中古漢語約量時段的表達〉,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p. 102-115,上海教育出版社。

何九盈、蔣紹愚

65. 《古漢語詞匯講話》,2010,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何亞南

66. 〈漢譯佛經與後漢詞語例釋〉,1998,《古漢語研究》第1期。

67. 〈漢譯佛經與傳統文獻詞語通釋二則〉,2000,《古漢語研究》第4期。

季琴

68. 〈支謙譯經所反映的東漢三國時期的新詞〉,2005,《宗教學研究》第3期。

季羨林

69.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1995,台北市,東初出版社。

姜南

70.〈佛經翻譯中格範疇的系統對應〉,《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2輯,2009,pp.20-43,巴蜀書社。

齊冲

71.〈漢語音譯佛經詞彙中省音現象的分析〉,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130-143,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西谷登七郎

72. 〈六朝譯經語法之一端(以《增一阿含經》為中心)〉,1958,14,《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

辛島靜志

73.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1997,《俗語言研究》第4期,p. 29-49,京都。《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3-74,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74.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二)〉,1998,《俗語言研究》第5期,p. 47-57,京都。《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3-74,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75.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三)〉,2008,p. 144-168,《語言學論叢》第37期。

76.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2000,《文化的餽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3-74,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77. 〈《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與異譯及梵本對比研究〉,2001,《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pp. 313-327,巴蜀書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07-321,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78. 〈《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中的難詞〉,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199-212,巴蜀書社。

79. 〈《撰集百緣經》的譯出年代考證--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簡介〉,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 49-52,上海教育出版社。

80. 〈早期漢譯佛教經典所依據的語言〉,2007,許文堪翻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293-305,巴蜀書社。(Underlying Language of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Christoph Anderl and Halvor Eifring eds.,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Oslo,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2006, pp. 355-366》)

81. 〈早期漢譯佛教經典的語言研究--以支婁迦讖及支謙的譯經對比為中心〉,2010,《漢語史學報》第10輯,pp. 225-237,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徐真友 (Richard Spahr)

82. 《關於佛典語言的一些研究》,1997,萬金川譯, 《正觀雜誌》,第一期,p. 68-83,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196-210,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徐時儀

83.《慧琳音義研究》,199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中國。

84. 〈佛經音義中有關織物的詞語--佛經音義外來詞研究之一〉,2002,梁曉虹、陳五雲,《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44-150。

85. 《佛經音義概論》,2003,徐時儀、梁曉虹、陳五雲,大千出版社汐止鎮,台灣。

86. 《佛經音義與漢語詞彙研究》,2005,梁曉虹、徐時儀、陳五雲,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87. 《玄應眾經音義研究》,2004,北京市,中華書局。

88. 〈玄應《眾經音義》所釋西域名物詞考〉,《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2004,pp. 282-295,巴蜀書社。

89.〈玄應《眾經音義》所釋外來詞考〉,2004,(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湖南大學。

90.《佛經音義研究》,2005,(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時儀、梁曉虹、陳五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91. 〈佛教音義所釋外來詞考〉,2005,《漢學研究》第23卷第一期,台灣,漢學研究中心。

92. 《佛教音義與漢語詞匯研究》,2005,商務印書局,北京市,中國。

93. 〈《一切經音義》所釋外來詞考〉,2008,(第三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台北市,台灣。

94. 《《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2009,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許理和(Erik Zurcher)

95. 〈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1977,(英文發表於《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十二卷第3期,1977。漢譯為蔣紹愚譯,發表於《語言學論叢》第14輯,1987)。。《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75-112,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96.〈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 (英文為《From Benares to Beijing: 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之中的一篇論文, edited by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 1991, Oakville-New York-London, Mosaic Press。漢譯為顧滿林譯,發表於《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2001,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志村良治,(1995),《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江藍生、白維國翻譯,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志村良治

97. 〈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1995,江藍生、白維國翻譯,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張建勇

98. 〈中古律部漢譯佛經語詞札記〉,2005,《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p. 85-86。

張金泉

99.〈P. 2901 佛經音義寫卷考〉,1998年1月,《杭州大學學報》第28卷1期,杭州市,中國。

張涌泉

100.〈敦煌本玄應《一切經音義》敘錄〉,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564-579,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張永言

101.〈漢語外來詞雜談〉,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14,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慶之

102.〈漢譯佛典在原典解讀方面的價值舉隅〉,1999,《學術集林》卷六,2000,pp. 223-235,上海遠東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03. 〈佛典與漢語音韻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一),2000,《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輯,2000,pp. 302-320,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104. 〈佛典與漢語語法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二),朱冠明,2306,《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2006,pp. 413-459,巴蜀書社。

105.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一)〉,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176-192,巴蜀書社,中國。

106.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二)〉,2003,《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pp. 328-344,巴蜀書社,中國。

107.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1990,文津出版社,1992,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台灣。

108.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詞彙的影響〉,《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pp. 247-262,中國。

109. 《佛教混合漢語初論》,2001,《語言學論叢》第24輯,商務印書館。《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1-32,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110. 《佛教漢語研究》,2009,商務印書局,中國。

朱冠明

111. 〈移植:佛經翻譯影響漢語詞彙的一種方式〉,2008,p.169-182,《語言學論叢》第37期。

竺家寧

112. 《佛經語言學專輯》,1998,《香光莊嚴》55, 56兩期,嘉義縣竹崎鄉。

113. 〈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義的研究〉,2007,《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5期(96年6月),嘉義縣竹崎鄉。

114. 〈《慧琳音義》與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2006,《第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編,pp/ 83-108。

周美慧

115.〈西晉竺法護譯經音譯詞研究〉,2006,商務印書館,《語言學探索:竺家寧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61-77頁。

周祖謨

116.《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2004,學苑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陳秀蘭

117. 〈對許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一文的幾點補充〉,1977,《古漢語研究》第2期。

118. 〈魏晉南北朝與漢文佛典的被動式研究〉,《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長沙市。

119. 〈魏晉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語言比較研究〉,2008,中華書局,北京。

陳文杰

120.〈再論中古漢語的處所指代結構〉,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431-449,巴蜀書社。

儲泰松

121. 〈「毗嵐」的流變及其相關問題〉,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38-42。

施向東

122. 〈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1983,《語言研究》第1期,中國。

123. 〈梵漢對音與古漢語的語流音變問題〉,天津大學,天津市,中國。

史光輝

124. 〈從語言角度判定《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非支讖所譯〉,2005,《漢語史學報》第5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280-286。

釋德安

125.〈《無量壽經》譯者考--以佛經語言學為研究主軸〉,2005,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嘉義,南華大學竺家寧。

釋果暉

126.〈安世高譯經的考察〉,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34頁,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釋宗舜

127.〈竺家寧〈《慧琳音義》與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商榷〉,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23-134頁,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曾良,(2011),《敦煌佛經字詞與校勘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市,中國。

曾良

128. 〈敦煌佛經字詞與校勘研究〉,2011,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市,中國。

蔡佳玲

129.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2007,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金川。

曹廣順

130. 〈也從語言上看 《六度集經》與《舊雜譬喻經》的譯者問題〉,遇笑容,《古漢語研究》第2期,1998。

131. 〈從語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譯經的翻譯年代問題--以《舊雜譬喻經》為例〉,遇笑容,《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輯,2000,pp. 424-444,巴蜀書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48-357,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132. 〈中古譯經與中古漢語語法史研究〉,2002,《第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

孫尚勇

133. 〈佛經偈頌的翻譯體例及相關問題〉,2005,《宗教學研究》,66期,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pp. 65-70。

134.〈中古漢譯佛經偈頌體式研究〉,2005,《普門學報》,181-220頁,台北市,普門學報社。

姚孝遂

135. 《許慎與《說文解字》》,1983,北京中華書局。

顏洽茂

136. 《南北朝佛經複語詞研究》,1981,遼寧師大。

137. 《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彙研究》,1994,杭州大學博士論文,杭州大學出版社。

138. 〈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1996,《杭州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p. 52-59。

139. 〈《大正新修大藏經》平議二題〉,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200-206,上海教育出版社。

140. 〈說「逸義」〉,《古漢語研究》第4期,2003。

顏洽茂、荊亞玲

141.〈試論漢譯佛典四言格文體的形成及影響〉,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83-93頁,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汪維輝

142. 《佛經『齊』字解詁》,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216-220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143. 《《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2007,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

144. 〈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1982,《龍蟲並雕齋文集》第3冊,中華書局,北京,中國。

王鍈

145. 〈唐宋筆記語辭匯釋〉,2001,北京,中國。

萬金川

146. 《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辯》,1998,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

147. 《龍樹的語言概念》,1995,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

148. 《佛經語言學論集--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2005,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

149. 〈梵本《維摩經》的發現與文本對勘研究的文化與思想轉向〉,2009,《第四屆印度學研討會》,嘉義縣,南華大學主辦。

于亭

150.〈玄應《一切經音義》版本略考〉,2006,商務印書館,《語言學探索:竺家寧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11-26頁。

151.《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200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俞敏

152. 〈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1999,商務印書館,《俞敏語言學論文集》,236-250頁。

俞理明

153. 《漢魏六朝佛經代詞新探》,四川大學。

154. 《東漢佛道文獻詞彙研究的構想》,2005,《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pp. 16-30,巴蜀書社。

遇笑容

155. 《梵漢對勘與中古譯經語法研究》,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 61-67,上海教育出版社。

156.〈理論與事實:語言接觸視角下的中古譯經語法研究〉,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p. 121-127,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蘇東坡與周杰倫的《東風破》之二

ap_20061220112304829

陳幸蕙《浮生千山路》

2009.11.24, 原先是想替《東風破》或《江城子,東風破》演繹成白話,後來發現這兩首都是山寨版的仿作,事情可能和我一開始設想的相反:「不是方文山的歌詞改寫自古詞、古曲(這是填詞者想造成的印象),應該是填詞者把方文山的歌詞反向作成古詞,才會成為造成『古不如今』的假象」。所以讓榮耀歸還給原作詞者,庸人自擾者也許只是一時的戲作,這種作法不可取,但是應該沒有惡意。

2009.11.22  我們來檢驗這號稱是蘇軾的作品《江城子,東風破》:

《江城子,東風破》

「孤單窗前自鬢頭,水東流,人亦走;

月圓寂寞,酒暖思誰瘦?三春如夢向誰偷?琴幽幽,人幽幽。

一壺漂泊難入喉,總角幼,仍記否?

舊地重遊,籬笆古道走;楓染紅塵誰看透?分飛後,怨離愁。」

《江城子,數峰青》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朶芙蓉,開過尚盈盈。
◎○⊙●●○   ●○   ●○○    ◎●⊙○  ⊙●●○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   ○◎●   ●○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歛雲收,依約是湘靈。
◎○⊙●●○   ●○   ●○○    ◎●⊙○  ⊙●●○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   ○◎●   ●○

○平聲 ●仄聲◎本仄可平⊙本平可仄平韻仄韻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東風破》第一句「孤單窗前自鬢頭」,恕我「欠學」,我還讀不出「自鬢頭」的意思,也不知何處用過此「詞」。此句的後五字應該是「平仄仄平平」,「窗前自鬢頭」卻是「平平仄仄平」。不過最重要的是用韻,《江城子》用的是「平韻」,

( 晴、清、明、盈、婷、箏、情、聽、靈、青),《東風破》用的是

( 頭、流、走、瘦、幽、喉、幼、否、走、愁)

讀者可以看出《東風破》的「走、瘦、幼、否、走」是仄韻。填詞者似乎不知道,《江城子》用的是「平韻」而且一韻到底,不能一會兒用平、一會兒用仄。蘇東坡是不肯犯這種錯的。而且「走」字押韻出現兩次,在度曲填詞的名家來說,不會出現「平庸」的手法。而且「走」字押韻,也是有些問題。

《江城子、東風破》的用詞,「一盞離愁」、「一壺漂泊」,這是在台灣讀過所謂「現代詩」的擬作,古人(甚至五四時代的近代文人)不是這種語法,其他如「孤單窗前自鬢頭」、「夜半清醒淚」、「三春如夢向誰偷」、「花開卻錯」、「楓染紅塵誰看透」,這些用語像是現代人模擬古人講話。

這樣子就清楚了,《江城子,東風破》的填詞者有些粗疏,這首詞根本不符《江城子》的「詞牌」。

《東風破》 作者不詳

一盞離愁,孤單窗前自鬢頭;
奄奄門後,人未走;
月圓寂寞,舊地重遊;
夜半清醒淚,燭火空留;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君去後,酒暖思誰瘦?

水向東流,三春如夢向誰偷?
花開卻錯,誰家琵琶東風破?
歲月流離,不解時候;
仍記總角幼,琴幽幽,人幽幽。

琵琶一曲東風破,楓染紅塵誰看透?
籬笆古道曾走,
荒煙漫草年頭,
分飛後,怨離愁。

這一首《東風破》很明顯是從《江城子,東風破》改寫而來的,作詞者似乎對「琵琶曲《東風破》」特別喜好,於是連用「誰家琵琶東風破」、「琵琶一曲東風破」。這一首《東風破》應該是台灣作詞者的作品吧…這樣子就清楚了,「孤單窗前自鬢頭」,破碎不成句,「奄奄門後」,「奄奄」是「氣息微弱將絕。初刻《拍案驚奇》卷12『老夫婦只生得此女,自從失去,幾番哭絕,至今奄奄不欲生』」(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9a%A9a&pieceLen=50&fld=1&cat=&ukey=1663255597&serial=1&recNo=2&op=f&imgFont=1)。辭典裡頭所收的詞,不是「氣息奄奄」、「奄奄一息」,就是「奄奄垂絕」、「奄奄無力」,與方文山要表達的「我在門後 假裝妳人還沒走」,詞意似乎是「即使隔了這麼多年,好像伊人含愁默默站在門後,仍未離去」。如果真是這樣,倒不如用「黯黯」,如唐朝劉禹錫的詩「長夜漫漫何時旦?春愁黯黯獨成眠」,如宋朝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離愁,黯黯生天際」,用「奄奄門後」,還擔心她真的斷了氣。所幸,方文山並未全盤接收這種半生不熟的造詞。

「一盞離愁」、「一壺漂泊」,直接用離愁代替燭火,用漂泊代替酒,與「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用詞上有時代跳躍過大的問題,這種造詞,比較像台灣青春少年兄在咀嚼「現代詩」後的造詞吧?

方文山在北京接受百度「音樂風雲榜最佳作詞獎」時(2005.3.21),說:「溫嵐的《胡同裏的貓》和周杰倫的《東風破》,個人最喜歡,很能代表我的風格。」

在中國杭州接受採訪的時候說(2008.9.7):「《東風破》的名字,來自古代民間一種曲的形式,叫做『曲破』。裡面那句『你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則來自李清照那句『應是綠肥紅瘦』。」

在台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演講時(2008.11.21),說:「〈東風破〉歌名則是憑空虛構杜撰的詞牌名,但卻是從唐朝的『曲破』和『入破』獲得靈感,歌詞中『離愁』的『愁』更概括鄉愁、憂愁等情感,背景描述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

柳永《雨霖鈴》

P1010802[2]

切、歇、發、噎、闊、別、節、月、設、說
這幾個字是有押韻的嗎?
但是讀來不似有押韻啊 ? 有讀音、語音之分嗎 ?
如何讀才會押韻呢 ?
願聞其詳 !!

押韻的字,第一段是「歇、發、噎、闊」,

「歇」讀如 “suat 4”, 依照字型,應該要與「渴、喝、竭、偈、碣、羯、揭、褐」同韻,目前台語讀音保留 –uat 韻腳的為「渴」(台語「嘴焦喉渴 tsui ta au kuat」)與喝(台語「喝出聲 huat tsuh siann」),此處「歇」讀的是文音,如果讀「語音」就要讀為 “hioh”, 例如「歇睏」。「發」讀如 “huat 4”, 「噎」讀如 “iat 8”, 「闊」字讀如 “khuat 4”。如果依照我的解讀,「歇、噎」兩字押韻有一點勉強。

押韻的字,第二段是「節、月、設、說」,

「節」讀如 “tsuet 4”, 「月」讀如 “gueh 8”,「設」讀如 “siat”,「說」讀如 ”sueh 4”,如果依照我的解讀,「設」字押韻有一點勉強。

東晉、劉宋,顏延之《赭白馬賦》
徒觀其附筋樹骨 (kut),垂梢植
雙瞳夾鏡,兩權協
异體峰生,殊相逸
超攄絕夫塵轍,驅騖迅於滅沒 (but)。
簡偉塞門,獻狀絳
旦刷幽燕,晝秣荊

東晉、劉宋,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
水宿淹晨暮,陰霞屢興沒 (but)。
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
川后時安流,天吳靜不
揚帆采石華,挂席拾海
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
仲連輕齊組,子牟眷魏
矜名道不足,適己物可忽 (hut)。
請附任公言,終然見天

劉宋,江淹《石劫賦》
故其所巡,左委羽,右窮
日照水而東昇,山出波而隱沒 (but)。
光避伏而不耀,智埋冥而難
何弱命之不禁,遂永至於天

《水上神女賦》
紅唇寫朱,真眉學
美目艷起,秀色爛
窈窕暫見,偃蹇還沒 (but)。
(李長路等點校《江文通集彙註》北京中華,2006:22、25)

唐,李白《廬山東林寺夜懷》
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
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
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
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 (but)。 

唐,孟皓然《送從弟邕下第後歸會稽》

(版本依據:游信利《孟浩然集箋注》,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五年八月再版卷一頁四七http://www.cc.nctu.edu.tw/~lccpan/newpage8.htm)
疾風吹征帆,倏爾向空沒 (but)。
千里去俄頃,三江坐超忽 (hut)。
向來共歡娛,日夕成楚
落羽更分飛,誰能不驚骨 (gut)。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

(原文字傷濟,我簡約舉例,下同)
「物渤 (put) 沒滑 (kut) 骨述 (sut) 兀 (ut) 卒 (tsut)」參「拙月絕裂發越渴 ……」叶。

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之十》
「物卒骨」參「伐說月歇」叶。

宋,蘇東坡 (下同)《次韵錢穆父王仲至同賞田曹梅花》

:「沒」參「雪發折伐月」叶。
《鐵拄杖》:「滑」參「節鐵裂越雪歇穴蝎髮說」叶。
《送歐陽推官赴華州監酒》:「鶻窟沒骨笏」參「越月發闕蹶」叶。

一般的看法,徦宋朝為止,「物、月」兩韻的分合,大約仔的情形是安呢:
上古音,「物、沒」箸「物 (台語 -ut,下同)」部,「月、薛」歸「月」部,「質、屑」屬「質」部。
兩漢的時,「物 (-ut)」轉「質」,「月、薛」猶原歸「月」部,「屑」屬「質」部無變。
有人講「物、沒 (-ut)」猶未轉做「質」部,這 kau3 徦魏晉朝南北朝的時,才有分合。
魏晉南北朝,三國的時陣,「物 (-ut)」猶是屬「質」部,「月」部拆 (thiah4) 做「屑、曷」兩部,「月、屑、薛」屬「屑」。
有人講「月」參「質」部的「沒 (-ut)」佮做「沒 (-ut)」部,獨立出來。不過這參咱咧討論的問題,無啥影響,因為這兩款主張的人,計同意劉宋的時代,「月、沒 (-ut)」著攏濫做夥啊。
徦晉朝「沒 (-ut)」按「質」分化獨立成部,「月、屑、薛」共款亦是「屑」部。
劉宋齊梁「物 (-ut)」部獨用,「月、沒 (-ut)」同為「沒 (-ut)」部,「薛、屑」箸「屑」部。
唐朝著有人「月、薛」通押。
一直 kau3 徦五代,「沒 (-ut)」部的「月」參「薛、屑」合併。
宋朝的時,「物 (-ut)」部輕唇音的字,參「沒 (-ut)」相佮,「月、薛、屑」共款同部。其實台語嘛有非輕唇音讀 -ut,比如:屈 (khut)、倔 (khut)、佛 (put)、刜 (phut)。這會使講「物」韻箸唐朝進前 (一般認為是輕唇音形成的時陣,大部分是根據玄應、慧琳的《一切經音義》頂頭記載的音切),著有人讀 -ut,參輕唇音可能無絕對的關係。
「物 (-ut)」參「月、薛、屑」互叶,按魏晉南北朝著有,蘇東坡按前例和韻,這無問題,啊毋是考教,哪著一定愛使用「官韻」。著像咱今仔有人咧做詩,嘛無計用1941年國民政府頒布的「中華新韻」共款意思。

潘科元老師於 2008.7.25 的回答

http://blog.xuite.net/khoguan/blog/6246596

To yifertw

感謝大德來共阮指教。汝个網誌足儹!

即寡字个台語文言音,有押韻:

歇 hiat、發 huat、噫 iat / it、闊 khuat、節 tsiat、月 guat8、設 siat、說 suat

押韻个所在著是 "at" 个部份。但是汝講聽起來無協韻,這有兩个原因:

第一,其中有个字是圓唇介音 u,有个字是扁喙介音 i。若是台語个民間口語文學,鬥句(押韻)个時,介音个部份嘛愛考慮在內,圓唇佮扁唇愛分開。但是口典文言文學个傳統,並無考慮介音。

第二:閩南語 iat 即个韻母,佇台灣多數儂已經攏講做 et(這我捌佇本網誌討論過),按呢聽起來,佮 at 抑是 uat 著差卡儕囉。

以下引自部落格《山中雜記》

http://lsw1230795.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489866

柳永《雨霖鈴》賞析

Picture

雨霖鈴①          【宋】柳永
            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②
            都門帳飲無緒,③
            留戀處,④
            蘭舟摧發。⑤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煙波,⑦
            暮靄沈沈楚天闊。⑧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⑨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⑩

Picture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 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共一百零三字,仄韻。

  ②驟雨:陣雨。

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方留戀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複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⑧暮靄:傍晚的雲氣。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故稱。

⑨經年:一年又一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賞析】
柳永作慢詞,長於鋪敍。此詞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南下,與戀人長亭送別時的真實感情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

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催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有不同的情調。北宋時柳詞不但在中原民間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於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係。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敍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

「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入,極頓挫吞吐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 「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

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顯出詞人心理的矛盾。這裏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然沒有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筆力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裏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途遙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畫。既說「煙波」,又說「暮靄」,更說「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謂「千里」,又謂「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難離之情。

Picture

                 雨霖鈴詞意

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平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結構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像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淒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畫,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於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淒清冷落的境界。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迴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無盡愁思。

Picture

           柳永祠(在福建武夷山)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疑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定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於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可說是雅俗共賞。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蘇東坡與周杰倫的《東風破》之一

119

對於方文山的《東風破》一曲,有人認為歌詞是改自蘇軾的《東風破》一詞,對於「曲破」的音樂名詞大多沒有疑問,可能是中國音樂所稱呼的「亂」,如一首「大曲」,先有「序曲」(有的稱為「歌頭」,如著名的詞牌「水調歌頭」),最後是「入破」、「曲破」。在「亂」是眾樂器齊鳴,最後突然終止。在琵琶曲「曲破」應該是數把琵琶眾音齊響,最後突然同時住絃停音。

有網友認為《東風破》是曲調名,而不是「詞牌」名,見解相當傑出。我們閱讀「詞譜書」,收錄各種「詞牌」的字數與各個字的平仄。清朝舒夢蘭的《白香詞譜》並沒有收「東風破」這個「詞牌」。《欽定詞譜》為清朝王奕清等人所收錄,既然稱為「欽定」,當然戒慎加恐懼,即使有些詞牌四百年來僅有一位不著名作者只作了一首詞的作品,也收入欽定詞譜》。如果是蘇東坡的作品,不太可能不收入欽定詞譜》中。檢驗欽定詞譜》與《白香詞譜》,大部分的長調都是稱為「引」、「慢」、「吟」,其他常用的「詞牌」的最後一字則是「子」、「歌」、「令」、「曲」。唯一使用音樂演奏術語作為「詞牌名」的則是「四犯令」、「側犯」、「淒涼犯」、「玲瓏四犯」、「花犯」、「倒犯」,「犯」是指「犯聲」、「犯調」,例如「明皇時,樂人孫處秀,善吹笛,好作犯聲,時人因為新意而瘓之,因有犯調。姜夔詞注云:『唐云:《樂書》,以宮犯羽者為側犯。』此調創自周邦彥,調名或本於此」。

欽定詞譜》與《白香詞譜》都沒有以「某某破」作為「詞牌」名,比較近似的詞牌名的只有《後庭花破子》,欽定詞譜》解釋:「所謂破子者,以其繁聲入破也。」

所以說《東風破》是「詞牌」名,非常有嫌疑;說是蘇東坡的作品,更是十分可疑。對我而言,《東風破》像是「曲牌」名,如果是「曲牌」名,就不會是蘇東坡的作品了。

但是不管如何,我們來欣賞《東風破》的新舊兩種作詞。

《東風破》的「破」是一種調,宋代有「曲破」一說,《宋史樂志》載太宗親制「曲破」二十九曲,又「琵琶獨彈曲破」十五曲。宋朝江浙一帶盛行這類琵琶曲,多填唱而演為詞牌,當然了,雖然後世有大部分學者,甚至我們的很多宋詞讀本上,都歸其為「詞牌」,但是實際上,東風破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詞牌,應該是詞調。

詞調是指詞的曲譜,詞調名有稱 為遍、序、歌頭、曲破的, 都表示它是出於大曲。大曲是以許多曲子連續歌奏。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後為入破。《宋史.樂志》載太宗親制「曲破」二十九曲,又琵琶獨彈曲破十五曲。晏小山詞:「重頭歌韻響錚深,入破舞腰紅亂旋」。形容了入破以後的音樂節奏愈加繁促,歌舞也越來越急速。元稹《琵琶歌》:「驟彈曲破音繁並,百萬金鈴旋玉盤」,張祜《琵琶》詩:「只愁拍盡涼州破,現出風雷是撥聲」,都是形容琵琶彈到入破時的情況。

唐宋燕樂大曲的後半部。其中以舞蹈為主,樂器伴奏,或有歌唱。因其節拍急促繁碎,故稱為「破」。唐˙白居易˙臥聽法曲霓裳詩:「朦朧閒夢初成後,宛轉柔聲入破時。」警世通言˙卷三十˙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唱一個嬌滴滴的曲兒,舞一個妖媚媚的破兒。」或稱為「曲破」。

《江城子》

「孤單窗前自鬢頭,水東流,人亦走;

月圓寂寞,酒暖思誰瘦?三春如夢向誰偷?琴幽幽,人幽幽。

一壺漂泊難入喉,總角幼,仍記否?

舊地重遊,籬笆古道走;楓染紅塵誰看透?分飛後,怨離愁。」

《東風破》的舊詞有兩種,一種是「江城子」的形式;另外一種是所謂的《東風破》。我們直接欣賞《東風破》。

一盞離愁,孤單窗前自鬢頭;
奄奄門後,人未走;
月圓寂寞,舊地重遊;
夜半清醒淚,燭火空留;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君去後,酒暖思誰瘦?

水向東流,三春如夢向誰偷?
花開卻錯,誰家琵琶東風破?
歲月流離,不解時候;
仍記總角幼,琴幽幽,人幽幽。

琵琶一曲東風破,楓染紅塵誰看透?
籬笆古道曾走,
荒煙漫草年頭,
分飛後,怨離愁。

嘗試將所謂「東風破」的「宋詞」譯解為白話,本質上覺得這不是蘇軾《東坡樂府詞》的語法,甚至也不是明清文人仿作的宋詞,「一盞離愁」、「一壺漂泊」,這是在台灣讀過所謂「現代詩」的擬作,古人(甚至五四時代的近代文人)不是這種語法,其他如「孤單窗前自鬢頭」、「夜半清醒淚」、「三春如夢向誰偷」、「花開卻錯」、「楓染紅塵誰看透」,這些用語像是現代人模擬古人講話。

以陳幸蕙的《浮生千山路》來說,其實這首歌詞來冒充古人的詞,深度是夠的(陳幸蕙本人並沒有要去冒充的意圖),因為基本上,《浮生千山路》的「詞素」都是從古詞挑選出來的,如果我不聽流行歌曲,不曾聽過陳幸蕙這個名字,有人拿《浮生千山路》的歌詞跟我說這是無名氏的宋詞(網路上有資料說「東風破」是無名氏作的,其實,《欽定詞譜》也收了不少「無名人士」的作品),我一定會說「沒有這樣句數、字數、平仄的詞牌」,還會說「『繁華已過了』不是宋詞的語法,『人間咫尺千山路』也不像,只是沒有『繁華已過了』這一句差那麼遠」。

陳幸蕙在「宋詞」的造詣是比《東風破》的作詞者深,所以《浮生千山路》的仿作,韻味很像宋詞,只是拼湊之作,沒有整體印象。

對我而言,《東風破》的作詞者在「現代詩」下的工夫似乎比「宋詞」還深,所以消化詞句的能力,比起《浮生千山路》差了一截。

整首所謂《東風破》的「宋詞」最大的破綻是,一、遠託為蘇東坡的詞。二、古人不將「詞牌」名,寫入詞中,即使有些「詞牌」因為某位作詞名家的一個句子而得名,這樣就不會重複用兩次「詞牌」名。《東風破》既是「詞牌」名,又在詞中有「誰家琵琶東風破」與「琵琶一曲東風破」的用詞,古人作詞是不肯如此遣詞用句的。三、這不是詞的句法,這是「歌謠」的句法。

所以, yifertw 宣判,這是當代台灣歌詞的寫詞者,模擬的「宋詞」,卻是「宋」得不夠,「詞」得不深。《東風破》雖然是一首不錯的歌詞,就宋詞的功力而言,是不如陳幸蕙的《浮生千山路》。


東風破
詞:方文山,曲:周杰倫
東風破
作詞:方文山 作曲:周杰倫
一盞離愁 孤單佇立在窗口
我在門後 假裝妳人還沒走
舊地如重遊 月圓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燭火 不忍苛責我
*一壺漂泊 浪跡天涯難入喉
妳走之後 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 時間怎麼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 我卻錯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 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牆上剝落 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   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 我的等候妳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 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 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      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漫草的年頭 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相思燈

122

不能小看布袋戲所用的歌曲,他用的西方歌曲有<命運交響曲>,東方的有南管<相思引>。

以下引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121

【相思引】管門為「五空管」,拍法為「三撩拍」。也有南管樂人稱之為門頭,與【相思引】同系列的曲牌【短相思】、【短相思疊】等曲調,均展現了五空管「同韵三宮」的特性,即在原有以C為宮的古音階和以G為宮的新音階之外,中段「落倍」轉為以D為宮的清商音階,形成靈活多變的曲風,因此作品也特別多,連帶繁衍許多「次曲牌」,如【南相思】、【戀相思】、【醉相思】等,乃因唱詞的不同而稍作變奏,並以該詞意另附標題。此外,在「落一二拍」的部份接上其他曲牌成為集曲,例如【交相思】、【五韻悲】、【八駿馬】、【九連環】等。

同屬【相思引】的曲子有〈回想當日〉、〈風落梧桐〉、〈綠柳殘梅〉、〈思憶當初〉、〈思想情人〉、〈昨冥一夢〉、〈嶺路斜欹〉等。茲以〈寺內孤栖〉一曲為例,說明其曲式,此曲由一「高韻」與一「底韻」循環反覆組成,中間插入一段「落倍」旋律,後段接「一二拍」曲調,最後再以【相思引】「底韻」作結束。

以上引自《台灣大百科全書》部落格

以下引自《耕者有其田》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zeus/archive/2007/09/13/197628.html

南管是精緻高尚的音樂,形式纖細優美,值得努力學習鑑賞。南管音樂需要重複聆聽,美感才會逐漸散發出來,讓聽者瞭解。要融會貫通首先要跟隨歌曲節奏打拍子,拍板樂手會清楚地拍板,聽者會聽到一聲短拍,每小節最後一拍也會打板,先隨著節奏數拍,再逐一延伸聆聽其他樂器發出的旋律,慢慢進階。
要聽懂歌詞內容,首先需學習台語或是所謂的河洛話,比照詞譜按字逐句跟隨歌聲,可以明白歌唱技巧 (轉音、強度、發聲位置轉換、與樂手間之配合默契、聲音表情..) 之難度。
因為是 Radio France 製作的首張南管專輯,選曲上傾向多元化。 (蔡小月南管古曲 Chine Nan-Kouan Volume 1 唱片編號 C559004 上揚代理)
南聲社 之旅 The Journey of the Nansheng she
在法國唱片公司 Radio France 積極催生之下,西方世界終於有幸聽到南管音樂,位於台南保安宮南聲社是由無支薪,非政府組織的業餘音樂家所組成 (因為傳統南管不接受專業樂手加入),當地宗教組織 (商業工會) 幫忙贊助,寄託在保安宮後門的小房間內。
南聲社 於 1898 年成立於潮州,1915 年分立於台南,創辦人是江吉四先生。南聲社薪火傳承正統的南管音樂,不僅在音樂價值上貢獻良多,還保存了社會、宗教環境與藝術之間的觀點。
1982 年 10 月與 11 月,南聲社共計十二位音樂家來到法國。10 月 22 日,他們在巴黎世界文化館舉行整晚通宵達旦的演奏會,由法國音樂電台現場轉播,據說因聽眾反應熱烈,表演由原訂的兩小時延長為八小時,從晚上十點一直到早上六點沒有中斷。

(台南南聲社於 1982 年赴歐洲巡迴公演,並在巴黎法國國家電台錄製南管散曲唱片。全體成員於電台錄音室合影。)
後來南聲社另外在德國 (科隆) 與比利時 (布魯塞爾) 加演,感謝 Radio France 傳統音樂部門同仁,BRT (比利時廣播電視台 - Belgische Radio en Televisie),Westdeutscher Rundfunk (德國西部廣播電台) 的合作,以及各單位執行長 Pierre Toureille (巴黎),Herman Vuylsteke (布魯塞爾) 與 Jan Reichow (科隆)。
南管音樂得以在歐洲散播,歸功所有人員的辛勤付出與通力合作。
蔡小月 Tsai Hsiao-yüeh

蔡小月是台南南聲社優秀社員之一,年輕時拜南聲社「館先生」吳道宏老師為師,其歌聲符合傳統南管嚴厲的條件 : 一絲不茍的訓練,與真情流露的表達,加上涵蓋寬廣的音域,即便在最低地音調上,仍能清晰表現歌唱技巧。
十九歲即成為台灣與東南亞家喻戶曉的女歌手,婚後的家事工作雖然迫使她中斷歌唱達十五年,卻沒有奪走其天籟般的嗓音,且依然維持歌曲的記憶和技巧,經歲月粹鍊後更臻嫻熟。舉例來說,錄製本專輯時,她錄了兩次『風落梧桐』,經過繁瑣複雜的節奏與高難度歌唱過程,兩次錄音的時間竟然一模一樣 (15 分 5 秒)。
1982 年,在台灣研究漢學的法國學者 Kristofer Schipper 聽見蔡小月演唱,驚為天人,便力邀她與南聲社的老師們到法國舉行南管音樂演奏會,獲得熱烈迴響。
撰稿 : Kristofer Schipper

第一首 : 風落梧桐
門頭 : 相思引 五空管

風落梧桐兒,惹得我只相思,惹得我只相思;

怨忍不住苦傷悲。阮不是【不是】惜花春早起,

只為是愛月夜眠遲。阮那恨,那恨著冤家誤佳期。

忘餐廢寢,望斷了巫山十二;一片皂雲飛,

斜掛在許山坡陽裡。想玉人阻隔,路遠在千里。

曾記曾念梁州序上,杯酒贈詩,

【因乜】因乜不返圓,

誤阮紅羅帳內坐都無意;

那虧得路遙,豈得有只毒心行止。

【早知】早知相思病,

當初何卜勸君,【求一】科名題字。

想許冤家,那是採花蝶兒;

誰想【賊】冤家,那是採花【粉】蝶兒。

以上引自《耕者有其田》部落格

http://www.tpg.gov.tw/web-life/taiwan/9602/9602-05.htm

《相思燈》 1974年臺灣電視布袋戯《大儒俠史艷文》插曲,西卿主唱,原錄 於【台視布袋劇大儒俠史艷文全部插曲第一集】。 曲調改自南管〈相思引〉

《相思燈》作詞:黃俊雄 作曲:黃俊雄

自古紅顏多薄命,

紅顏多薄命

紅顏薄命,阮也薄命

好夢由來最易醒

好夢由來最易醒

好夢易醒,獨有阮夢未醒

心海情波滾未停,

噫... 滾未停

心海情波滾未停,

噫... 滾未停

良人何時上歸程

今夜獨對相思燈

獨對相思燈

斷腸相思燈

走馬燈---2009.11.21

image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1]仙音燭(唐)、[2]轉鷺燈(唐)、[3]馬騎燈(宋),[4]西方稱魔燈,是中國傳統玩具之一,燈籠的一種,常見餘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

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

歷代對走馬燈的描述有:

詩詞:

  • 南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映光魚隱現,轉影騎縱橫。
  • 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玉壺光轉(另一說指寫月光)
  • 南宋姜夔《感賦詩》:紛紛鐵馬小迴旋,幻出曹公大戰年。

[編輯] 現代用法

在這些用法之中,走馬燈也常稱作跑馬燈

  • 流動字幕顯示屏
  • 橫向或直向不斷移動的字幕,常用於電視新聞畫面,如新聞跑馬燈。
  • 在網頁上橫向移動的字:

在IE,這可用<marquee>...</marquee>來實現[1]。儘管 Mozilla, Opera 和 Safari 也支援這個元素,但它始終不在 w3 的標準 HTML 內。在w3計劃中的 CSS 標準內,將有和<marquee>相近的效果的語法[2]。當然, JavaScript 等亦可實現走馬燈的效果。[3]

[編輯] 參考文獻

  1. ^ 1.0 1.1 見《西京雜記卷三,原文:「……高祖(劉邦)初入鹹陽宮,周行府庫,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尤異者,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燃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2. ^ 2.0 2.1 見《清異錄器具門仙音燭,原文:「同昌公主薨,帝傷悼不已,以仙音燭賜安國寺,冀追冥福。其狀如高層露臺,雜寶為之,花鳥皆玲瓏。臺上安燭,既燃點,則玲瓏者皆動,丁當清妙。燭盡絶響,莫測其理。」
  3. ^ 3.0 3.1 見《雲仙雜記卷二臨光宴,原文:「……正月十五夜,玄宗於常春殿張臨光宴。白鷺轉花,黃龍吐水,金鳧,銀燕,浮光洞,攢星閣,皆燈也。……」
  4. ^ 見《武林舊事卷二燈品,原文:「……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

1970 年代,街頭巷尾流行的台語歌較顯著的有兩首,

一首是<相思燈>,在布袋戲裡作為戲偶的出場曲。

一首是<走馬燈>,好像是張宗榮電視連戲劇<錢來也>的片頭曲。

<走馬燈> 作詞:黃玉玲 作曲:吳景中

是幸福是不幸,環境來造成,

恩恩怨怨分未清,何必抱不平,

星光月光轉無停,人生啊人生,

冷暖世情多演變,

人生宛如走馬燈。

想今後想早前,遭遇一層層,

歷盡滄桑的情景,誰人來可憐,

悲歡離合轉無停,無情啊無情,

冷暖世情多演變,

人生宛如走馬燈。

1. 是幸福是不幸,環境來造成:這些遭遇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我也分不清,這些都是環境所造成的,也不是我有心去經營。

2. 恩恩怨怨分未清,何必抱不平:這些恩怨糾結,理也理不清,何必老是憤恨不平?

3. 星光月光:台語有一句「有時星光,有時月明」,晚上的天空,有時後是月亮最亮,有時後是一兩顆星星比較亮。比喻人生遭遇起落不定,不一定某人就老是風光騰達。所以此句不能做「星星的亮光、月亮的光芒來」解釋,而是應該作「星星較亮的時刻、月光較明亮的時刻」品味。

4. 誰人來可「憐」讀作<leng 5>來押韻,很少用。 

台語歌:月夜愁

260

<月夜愁>

月色照在三線路,

風吹微微,

等待的人那袜來,

心內真可疑,

想沒出彼個人,

啊~~怨嘆月暝。

更深無伴獨相思,

秋蟬哀啼,

月光所照的樹影,

加添阮傷悲,

心頭酸目屎滴,

啊~~無聊月暝。

敢是註定無緣份,

所愛的伊,

因何乎阮放袜離,

夢中來相見,

斷腸詩唱袜止,

啊~~憂愁月暝。

1. 三線路:指的是來回兩線道,加上中間的安全島,中央種了樹,稱為「三線道」,近代已不如此稱呼。

2. 等待的人那袜來:我等待的人,怎麼還不來來?

3. 心內真可疑:內心很懷疑

4. 想沒出彼個人:想不出那個人為何不出現

5. 怨嘆月暝:充滿埋怨的月夜

6. 月光所照:照字的唱腔已經脫音

7. 加添阮傷悲:增加我的悲思

8. 無聊月暝:充滿無聊的月夜

9. 敢是:難道是?

10. 敢是註定無緣份:難道是命運中我倆沒緣份相愛?

11. 因何乎阮放袜離:為何讓我割捨不下?

12. 憂愁月暝:充滿憂愁的月夜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C%88%E5%A4%9C%E6%84%81

月夜愁曲調來自平埔族歌謠,本為馬偕醫生於20世紀初所採集。1933年,知名作曲家鄧雨賢將其重新編曲,並委由周添旺填詞後,交由林氏好(即林是好)公開演唱並錄製唱片。

歌詞中的「三線路」指的是有安全島、種了樹的三線道。1930年代,台灣興起自由戀愛的風氣,當時台北「三線路」人車稀少,是情侶約會散步的好地方。周添旺心有所感,寫下失戀人的心情,配合哀愁的旋律,因此廣受歡迎。

月夜愁是一表達失戀心情的情歌,在戰後的時代背景下,被附會為表達對軍國主義的不滿。其中「三線路」(台北城牆遺址)等歌詞,被部分親中人士視為台灣人對日治時期的懷念。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人民作主,千里苦行---2009.11.18

image
台北 2009.11.14 的「反毒牛、反欺騙、反出賣」遊行,是從忠孝東路頂好商圈(太平洋 SOGO 百貨前)經林森北路走到總統府前。沿路警察開道,有路障保護,不讓來往車輛嚇到我們,走的可是馬路正中央。
今天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發起的「人民作主,千里苦行」可就是苦,走在馬路旁,只靠志工指揮交通,有時要閃來往車輛。
P1060728
我們從日本建築師設計的新竹驛前廣場出發。
P1060729
我們隊伍中有兩位出家人。
P1060731
隊伍穿過地下道由後火車站經東南街,
P1060732
走到了食品路。
P1060733
新竹市的食品路並不是因為有很多餐飲業或食品店,才稱為食品路。
這是因為路上有一所直屬經濟部的食品工業研究所,而得名。
P1060734
新竹市還有一條道路叫「公道五」,沒有「X X 路」、「某某街」、「**大道」,就是「公道五」,想必有「公道一」、「公道二」、「公道三」、「公道四」嗎?
是的,這是日本人的都市計劃,照這日本人的「都市計劃」作,我沒話說,可是連道路的名字都不改一下,也未免太那個一點了嘛…
新竹市有一條道路叫「少年街」,並不是少年在那邊尬街舞、或者少年活動中心,而是全省的少年監獄在那裡。
新竹市還有一個里叫「浸水里」,不知道這兒的房地產要怎麼賣?
P1060735
隊伍穿過光復路地下道。
P1060737
呂秀蓮前副總統在三民路與民生路交口跟我們打氣。
P1060738
跟呂副總統握手這位很像蕭美琴的女生,是這個「千里苦行、人民作主」活動的發言人鄭麗君。
P1060739
呂副總統曾經為了台灣的民主運動與獨立自主盡了一份力量,也無悔地付出了代價。
P1060740
她回頭離去之後,台灣人民還是得決定自己要走那一條路。
P1060741
現在不做,期待來世是如夢幻泡影的。
P1060744
林義雄在新竹市棒球場迎接我們,
P1060748
右起第三位戴斗笠的人是林義雄。
P1060747
如果你是黨主席,幫你的黨第一次贏得政權,你要怎麼做?
P1060749
如果你的政黨贏取了政權,對於殺母、殺女的血案要怎麼做?
P1060752
我想,我永遠不會懂,雖然,林義雄是我最景仰的人。
P1060754
1929 年四月,蔡培火作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