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雜阿含75經, 心解脫, 慧解脫, 俱解脫---2
《長阿含30經,世紀經》
「若人不知苦,不知苦所起;亦復不知苦,所可滅盡處,
亦復不能知,滅於苦集道;失於心解脫,慧解脫亦失,
不能究苦本,生老病死源。
苦能諦知苦,知苦所起因;亦能知彼苦,所可滅盡處;
又能善分別,滅苦集聖道;則得心解脫,慧解脫亦然;
斯人能究竟,苦陰之根本;盡生老病死,受有之根原。」
(CBETA, T01, no. 1, p. 129, a12-23)
《長阿含30經,世紀經》所說,以如實知苦、集、滅、道為心解脫、慧解脫的基本條件,是否「見諦」為「心解脫」,有待繼續申論。
不管預流果是法行者以慧思惟而修習,或是信行者基於深信而修習,證果的決定關鍵在正智(bana),正智如此直接而立即地了知法,也被稱之為見(dassana)。在尼柯耶,證得直觀的正智稱為「現觀見法dhammābhisamaya」與「得法眼淨dhammacakkhu-patilabha」,經歷如此經驗的人稱為是「見諦ditthisampanna」(《雜阿含109經》:「見諦者所斷眾苦,如彼池水。」(T2.34b-2)),此出世間正見將提升到阿羅漢的最終智慧[1]。
在經文中,當關鍵性的認知被佛或已解脫的比丘的說法觸發時,通常用「得法眼淨」等格式化的描述,而不是描述經過系統的訓練時的所得,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優婆離家主,他一直是耆那教尼犍子的堅定信徒[2]。在熱烈的辯論後,世尊對優婆離漸次說法, 當世尊知道優婆離心無障礙、易於受法,就為他說「諸佛正法」,也就是四聖諦。於是,「如白淨布易於染色,如是,優婆離居士即於座中升起純淨無瑕的法眼:[所有因緣集起之法皆當磨滅]」。接下來的經文對我們的討論來說特別重要:「於是,家主優婆離見法、得法、知法、入法,斷疑度惑,得無所畏,於世尊的教導不再倚賴別人。」這表明聖弟子得法眼淨即「見法、得法、知法、入法ditthadhammo pattadhammo viditadhammo pariyogalhadhammo」,如此對於世尊的教法(aparappaccayo satthusasane),聖弟子不再倚賴他人,甚至不再倚賴世尊。雖然預流者的內觀離究竟圓滿尚遠,他已見到佛法的深層核心,即從此處流出所有佛法:四聖諦,三法印,緣起,等等。此聖弟子已經觀見世尊的重要教法,當完全證知之後就可以達成不可動搖的心解脫[3]。
[1] 現觀見法,請特別參考 S II 133-139,經文建立了得法眼淨等同於得預流果。在S V 457-465,建立了此現觀見法涵蓋四聖諦。
[2] M I 379-380
[3] 不過,尼柯耶並未說明「法眼」(dhamma-eye)與「道的證得」(path-attainment)之間的關係。提到法眼生起的經文,幾乎總是顯示新改信佛法者生起法眼,而非已住立於「道」(path)的行者生起法眼。那麼,我們僅能推論「得法眼」的正確位置是在令人從「道之成就」到「果之獲證」的過程中。註釋書所用的詮釋模式,立基於阿毘達摩Abhidhamma「心識剎那」的理論,認為「法眼生起」就是「出世間道心的證得」。後者只持續一個心識剎那,緊接在「道心」之後的,是持續兩個或三個心識剎那的「果心」。在這詮釋模式中,「證道者」(如法行人或信行人)只存續一剎那而已,之後就成為「證果者」。這個詮釋模式很難與尼柯耶經文相符,因為經文描述「證道者」從事著(如接受缽食等)需要不只一個心識剎那的活動。我們可試著調和此兩模式,將「法眼生起」解釋為「時間持續較長的道過程(path-process)之最終剎那」,這只發生在修道者圓滿了證果所需的種種心法之時。即使如此詮釋,仍然有不少裂痕與粗糙的角落,恐怕終究無法達成完滿的調和。
以下引自釋大懺法師的部落格 2007.6.6:
http://tw.myblog.yahoo.com/dhammachanda_1/article?mid=203&prev=226&next=202
法義上知識的研究與思惟,與實修體驗的過程在契合上確實有一定的距離與差別。原始佛法的相應是種實踐與體驗的。佛陀的時代非常多的修行者,只有聽到佛陀的開示,就證入道果的例證非常的多。但是我們忽略了,佛陀的時代這些修行者大多數是已經具足了修行的基礎。隨然也受到信仰與環境的污染,但是在全然嶄新的佛法特色中,並沒有受到佛學研究者知識的汙染。在有具足了修行的基礎中,當然容易成就。
佛陀的法義如果回歸到單純的佛陀本懷,是明了與簡單的、清楚的。
佛陀說:離欲貪,心解脫。離無明,慧解脫。簡單明了,沒有相衝突,是因為後期學者為了表現自己,加上了自己的見解,或許沒有錯,但是信徒缺少自己親身的體驗,展轉誇大自己的知識見解而流傳。
十結中的無明,通常我們都誤解了,它是貫穿了前面九個結的整體名稱,如果前面九個結斷除了並不會還有一各無明的結存在。
慧解脫含蓋了心解脫,也就是說「心」全然的離開了欲貪,也離開了無明。
心解脫是屬於「身做證」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觸證。慧解脫是因為有「如實的」「身做證」的觸證,所引發的勝解證知。
佛法的修行入口處基礎,與世間法的諸天之道,念力的開發神通,是共同的。其間的差別只有在於正法要的內正思惟中的「正見與邪見」。至於「俱解脫」與「慧解脫」的差別,只有因為修行的基礎,原有的差別與修行中開發心意過程的不同。簡單的說「俱解脫」除了佛法的特色外,含蓋了世間法的四禪八定、諸天之道,念力與神通的開發,俱足。「慧解脫」只有單純的依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到達解脫,而沒有世間法的四禪八定、諸天之道,念力與神通的開發。
並沒有那麼複雜,那麼複雜是因為過度於佛學知識研究,所引發的意境見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