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法友飛鴻 183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Dear Yifertw,
《大智度論》提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念處,這和觀「身、受、心、法」的四念處有何不同?兩者如何調和?
法友 2015.12.20 AM 11:37
=============
親愛的法友:
根據我的理解,《大智度論》並未提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念處,《大智度論》提到的是:「觀四法四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法雖各有四種,身應多觀不淨,受多觀苦,心多觀無常,法多觀無我。」(CBETA, T25, no. 1509, p. 198, c11-14)。
這是指「修法念處」有四四、十六種修法,即使如此,這也和「阿含、尼柯耶」的教導不同,仍然是以「依經」為要緊。
Yifertw
佛教術語(14):「緣覺」、「獨覺」
============
3. 《佛光大辭典》與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的詞條所引文獻,不及正經,即使引《論》,也僅止於屬於大乘系統的《大智度論》。
4. 佛陀當代及以後弟子,無人修「緣覺乘」,實際上,經律所載,世尊也從未指出何者是「緣覺教」,而要弟子去修「緣覺教法」。
(緣覺:術語)梵語Pratyekabuddha,舊稱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羅。新稱缽剌翳伽
佛陀。舊譯曰「緣覺」。新譯曰「獨覺」。
「緣覺」者:一,觀十二因緣之理而斷惑證理,一,因飛花落葉之外緣而自覺悟無常,斷惑證理。
「獨覺」者,彼於無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觀十二因緣,或觀飛花落葉,而獨自覺悟也。
《大乘義章》十七末曰:「言緣覺者,外國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緣,佛名為覺。緣覺名義,解有兩種:一約所觀法門以釋。緣者是其十二緣法,始從無明,乃至老死。觀斯悟解,從緣得覺,故號緣覺。二就得道因緣以釋。如辟支佛得道因緣經中廣說,如拂迦沙見風動樹,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現事緣,而得覺悟,曰緣覺。」
《瑜伽倫記》八上曰:「獨覺地,若依梵語,名缽刺翳迦陀。舊云辟支,訛也。此云獨覺。初發心時,亦值佛世,聞法思惟。後得道身出無佛世,性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聖果,亦名緣覺。」
《玄贊》五曰:「樂獨善寂者,是獨覺義。出無佛世,得能證道,獨自善證寂滅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諸法因緣者,是緣覺義。故瑜伽云:或觀待緣而證聖果,故名緣覺。觀十二緣起而證果故。」然天台一家區分此二者,出於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為緣覺。出於無佛世,觀飛花落葉之外緣而成道者,為獨覺。
《四教儀》三曰:「辟支迦羅,是天竺之言,此土翻為緣覺。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
《大智度論》云:「緣覺有二種:一獨覺,二因緣覺。一明獨覺辟支迦羅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能獨出智慧,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獨覺。(中略)二明『因緣覺』者。因聞十二因緣覺悟,成辟支佛也。」
《輔行》九之三曰:「《大論》二十一云:迦羅此翻因緣覺,亦云獨覺。出值佛世,聞因緣法,名為緣覺。出無佛世,自然得悟,名為獨覺。」
《文句》四上曰:「《釋論》云:「緣覺、獨覺,獨覺出無佛世,緣覺願出佛世。」
《天台四教儀集註(選錄「集註」本文)》卷7:「『辟支迦羅』名,通二種。若『畢勒支底迦局』在獨覺,此皆梵音賖切故也。『緣覺』者,觀內因緣,稟佛教法;『獨覺』者,觀外因緣,無師自悟。」
《文句》四(七)引《大論》云:『獨覺者,出無佛世;緣覺者,願生佛世。』」(CBETA, P189, no. 1629, p. 167, a8-b2)
《俱舍論》十二曰:「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離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又曰:「諸獨覺有二種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獨覺先是聲聞,得勝果時轉為獨勝。(中略)由本事中說,一山處總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獼猴曾與獨覺相近而住,見彼威儀,展轉遊行至外仙,現先所見獨覺威儀,諸仙睹之咸生敬慕,須臾皆證獨覺菩提。(中略)麟角喻者,謂必獨居。」見緣覺條。
===========
《大智度論》卷18〈1 序品〉:「復次,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
因緣覺如上說。
獨覺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辟支迦佛。」(CBETA, T25, no. 1509, p. 191, b5-7)
================
《佛光大辭典》:
緣覺 |
釋文: 梵語 pratyeka-buddha,巴利語 pacceka-buddha。音譯缽剌醫迦佛陀、畢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獨覺、緣一覺、因緣覺。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於現在身中,不稟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聲聞與緣覺,稱為二乘;若共菩薩,則為三乘。 獨覺之種類,依大毘婆沙、俱舍、瑜伽師地諸論,有部行獨覺、麟角喻獨覺二種。依俱舍論卷十二載,部行獨覺指聲聞時已證不還果,而欲達阿羅漢果時,離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喻獨覺指獨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積足善根功德之覺者。關於部行獨覺,有一說認為原即指須陀洹等之聲聞;另一說則謂彼等先為異生,曾修聲聞之順決擇分,後自證道,由是而得獨勝之名,此係基於本事經中苦行外仙傚仿獼猴之威儀而獨證之說,即闡明部行獨覺乃異生凡夫之意。此中,部行獨覺之得名,係由其在聲聞修行之際,多居僧團中生活;麟角喻獨覺則係獨自於山間、林下修行,不結伴侶,故以麟角為喻。 另依大智度論卷十八之意,辟支佛有二類:(一)獨覺辟支佛,亦有二種:(1)小辟支迦佛,本是「學人」(即指「有學」,係相對於「無學」而言),在受生七次須陀洹之後來生於人間,而於無佛之世自證成道。(2)大辟支迦佛,即於百劫中增長福慧,而得三十一相、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之聖者。蓋前者即相當於部行獨覺中之得果聲聞,後者相當於麟角喻獨覺。(二)因緣覺辟支佛,係由先世福德願行之果報,而不必從他人聞法即能自出智慧,藉飛花落葉等之小因緣而覺悟,相當於部行獨覺中之異生凡夫。 又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明揭三種獨覺之道,其第一種即相當於今所說之大辟支迦佛,第二種相當於因緣覺,第三種相當於小辟支迦佛。四教義卷三引用大智度論之文,謂猶如獨覺有大小二種,因緣覺亦有大小二種,其說恐非允當。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四亦舉出緣覺有三種之別:(一)緣覺之緣覺,此與「因果俱」相同。(二)聲聞之緣覺,其中「因」係指聲聞,「果」成緣覺。(三)菩薩之緣覺,其中「因」係指菩薩,「果」成緣覺。 大乘義章卷十七對聲聞、緣覺有四句分別:(一)是聲聞而非緣覺,即聲聞人。(二)是緣覺而非聲聞,即麟角喻人。(三)是聲聞亦是緣覺,即為部行。(四)是緣覺亦是聲聞,即因緣覺。又聲聞、緣覺相較,則有五同六異之說,五同即:(一)見理同,同見生空之理。(二)斷障同,同斷四住之煩惱。(三)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四)得果同,同得盡智、無生智果。(五)證滅同,同證有餘、無餘涅槃。六異指:(一)根異,聲聞為鈍根,緣覺為利根。(二)所依異,聲聞依師,緣覺不依師。(三)藉緣異,聲聞藉教法為緣而得悟道,緣覺藉事相之現緣而悟道。(四)所觀異,聲聞觀察四真諦法,緣覺觀察十二因緣法。(五)向果異,聲聞人中四向四果,緣覺人中一向一果。(六)通用異,聲聞之人二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之人三千國土為通境界。 緣覺若與菩薩相較,則有一同十異,一同即入於聖位而永不退轉,十異即:(一)因異,緣覺之宿善狹小,菩薩廣大。(二)根異,緣覺為鈍根,菩薩為利根。(三)心異,緣覺畏苦,菩薩不畏。(四)所解異,緣覺觀十二因緣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薩觀一切法而解二空。(五)起行異,緣覺修自利行,菩薩修自他二利行。(六)斷障異,緣覺斷煩惱障,菩薩能斷煩惱、所知二障。(七)得果異,緣覺得小涅槃,菩薩得大涅槃。(八)起化異,緣覺僅現神通而不說法,菩薩能現神通,亦能宣說。(九)通用異,緣覺同於聲聞僅一心一作,不能眾心眾作,而諸佛菩薩能於一時化現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十)體義異,緣覺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無常、苦、無我、不淨,菩薩之涅槃則常、樂、我、淨。以上之比較係大乘家之說,小乘家則認為不論聲聞、緣覺、菩薩等,最後均歸於「灰身滅智」之狀態。 緣覺人唯有自利行,而無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眾生,遂難登佛果位。此即緣覺之捨悲障。若自聲聞而言,則緣覺為利根;若自菩薩而言,則緣覺為鈍根。故舊華嚴經卷六等,相對於聲聞之稱為小乘,菩薩之稱為大乘,遂將緣覺稱為中乘;另於大品十地之中,稱緣覺為「支佛地」,置之於「已辨地」之上,「菩薩地」之下。亦即通教十地中之第八地。以支佛地而言,本身便有十地之分類。〔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二、賢愚經卷五、大毘婆沙論卷七、卷一八○、大智度論卷十九、卷二十八、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二、辟支佛因緣論卷一、出三藏記集卷一、瑜伽論略纂卷九、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三、慧苑音義卷上、玄應音義卷三、翻譯名義集卷二〕 p6132 ==============
被譯作緣覺是否是當時的寫本拼音接近pratyaya,因而誤譯呢?
2016年1月4日 下午12:08
無著比丘提到 Pacceka-buddha 有因外緣而悟的情況,類似禪宗因瓦塊擊木聲而悟、見墜花而悟的情況,所以有可能是「意譯詞」。請參考無著比丘論文:
https://www.academia.edu/14932515/Paccekabuddhas_in_the_Isigili-sutta_and_its_Ekottarika-%C4%81gama_Parallel
2016年1月4日 下午12:46
|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法友飛鴻 182 --- 論學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陳菊:【獄中遺書】
【獄中遺書】 陳菊
一、願所有受苦、被束縛、被壓迫的人早日得到解放,願我深愛的故鄉──台灣的人民早日享有真正的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的生活。祈法律能象徵代表正義,而非只是統治的工具,形同具文愚弄人民。
二、聖經上記載保羅在獄中致書提摩太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人子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也沒有為自己辯解,雖然我受盡了悔辱、欺凌,但我心無恨亦無所懼,我深信一切的是非、功過、歷史自有公正的論斷。
三、監獄是人類的恥辱,政治監獄尤其殘酷,惟可恥的並不是受囚禁的人,我至死堅信,鼓勵人民爭取維護自己的權利,是行使人類良心的行為,絕不是暴力。
四、我感謝並懷念所有愛我的朋友,不管此刻你們在台灣亦或在海外,請你們持續民主的香火,請你們永遠記取故鄉蒼生苦難的呼喚,不必為我悲傷,卅年來我不是第一個犧牲者,但希望最後一個。而念及義雄兄的滅門慘劇,我再大的痛楚都微不足道。
五、我向我最好的日本友人──三宅女士致敬,你為臺灣的人權奔走呼籲十年如一日;我所隸屬的東亞人權協會主席──司馬晉教授、好友林邁爾(Lynn Miles)以及為台灣政治犯默默努力的許多無名英雄,我向你們致最深摯的致意。
六、與我共唱《黃昏的故鄉》的友人,請你們不必因大逮捕而難過、懊惱,我最後緊握你們的手,凝視你們因故鄉而滄桑的臉,也包含我一切的了解、諒解和期待,希望我們能活在台灣人的心中。
七、我向史明老伯致意,三宅女士深知我對你的敬重,我已盡心盡力,期盼沒有讓你失望。
八、多年來與我共迎風暴和苦難的戰友,我知不管我的處境有多惡劣,你們永遠對我有信心,而我從早歲投入運動,從關心政治犯演變到最後亦得受唯一死刑審判的政治犯,這是必然的歷程,謹請司馬、慶黎、秋菫看顧我年老的父母,千萬不要讓他們陷於那麼孤苦和無助。
九、最後,我向父母手足致歉,進弟、雄弟得堅強,若我死於獄中,請葬我於老家三星的山上。人生有許多遺憾,有志未酬是其一,惟我能勘破,若有墓碑文字請司馬文武親撰。
陳菊于獄中親筆(一九八零年元月在調查局偵訊中被迫撰寫,一九八零年四月二十六日再稿,交予高瑞錚律師帶出監獄。)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無患子與草莓
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樹
| ||||||||||||||||||||||
科學分類 | ||||||||||||||||||||||
| ||||||||||||||||||||||
種 | ||||||||||||||||||||||
見本文
|
將「餐」翻譯成「偷」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4:「意者出家之人局乎律藏,戒中無犯方得通經,於戒有違未見其可。縱使香臺草茂,豈損一莖;曠野獨飢,寧飡半粒。然眾生喜見,斯乃俗流燒臂供養,誠其宜矣。」(CBETA, T54, no. 2125, p. 231, b5-8)
以下引自《豆瓣網》: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32704/discussion/52224580/
寧餐半粒是連半粒都不吃的意思
這應該是戒律規定,出家人不能自手料理食物,要靠居士炊熟好供養(乞食),
「寧飡半粒?」後面用「問號?」就會比較清楚了!
寧=豈。
縱然雜草茂盛,但是戒律不能破鬼神村,哪裡會折損一莖草?
縱然獨飢難耐,但是戒律不能自手取食,哪裡會自取半粒米呢?
天主教宗列 15 宗罪
1 自以為不朽、不可或缺及有「免疫力」:變得不會自我批評和改進,與民情脫節,以為較普通人更優越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彰化 1906》札記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修改文稿
=============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台語討論 5:歸路、一路、沿路
謝謝
如果說「她從美國飛回台灣,一路吃個不停」,改講成「她從美國飛回台灣,沿路吃個不停」就不通。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瞻彼」:史料觀與學者之分流
以下引自《豆瓣網》「瞻彼」的日記:http://www.douban.com/note/333306793/瞻彼 2014-03-01 11:40:10
所以,若按童先生三流學者來圈,我們如今,究竟是個幾流學者呢?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台灣人
以下引自《蘋果電子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51209/749423
2015年12月09日11:07
當台灣人在外國被錯認成中國人時,台灣人到底開不開心?日本《產經新聞》昨天一篇報導刊出不到24小時,分享數就破3千,文章標題是「被認作中國人會很懊惱,來日觀光變得靜默……爆買的背後,看見中台深溝。」完全戳破台灣旅客心情!
據《產經新聞》報導,當「爆買」一詞奪下2015年的日本流行語大獎,反映的是日本到處都能見到大肆採購的中國觀光客,同一時刻,旅日的台灣遊客卻變得沉默,同樣說中文,說話時儘量壓低音量,因為「討厭被誤認成中國人」!而當兩岸首腦於新加坡會談後,台灣民間「不想被混為一談」的情緒更強烈了。
一對60歲左右的台灣夫婦,跟團到關西10日遊,他們跟《產經新聞》說,剛到時還會說中文,但之後在觀光景點、百貨商場、旅館的大廳等地交談情形就變少了,聊天時會注意音量,周圍的人聽得到就好。「不想被當中國人,不然感覺好像會被伴手禮店的店員看輕。一注意到這一點,全團的言行風格就一致了。」這對夫妻說。
不只台灣旅行團如此,自由行的台灣人也變得低調。一對70歲的夫妻,在大阪心齋橋的咖啡店並肩坐著,耳語似地交談,音調特別輕。他們此行是來名古屋探訪留學的女兒,並順道旅遊,「我們每年都會來日本玩,今年女兒特別交代我們,說中國觀光客大增,在人前儘量不要講中文。」
《產經新聞》分析,去年訪日的外國人中,台灣人第一名佔283萬人,中國241萬人居第三;但今年1~10月的統計情形顯示,中國人倍增達428萬人,台灣人居第三位311萬人。今年兩岸首腦進行了暌違66年的會談,但其實台灣民間反應冷淡,多數人民希望維持現狀。「台灣是民主社會,總統是民選的,別把台灣和中國人混為一談,這樣對台灣的貿易、經濟是不利的。」受訪的台灣觀光客向《產經新聞》表示。
《產經新聞》最後指出,旅日的台灣人言行變化,也反應了複雜的中台關係之下台灣人民根深蒂固的感情。
(蔡碧月/綜合報導)
法友飛鴻 181:「三契經」
Dear Yifertw:
請問「契」字在佛經中的意思。
《三契經》--《翻譯名義集》:契,猶言一節一科。--孫楷第《唐代俗講軌範與其本之體裁》
HC 2015/12/9
===========
Dear HC,
現存資料,不存在有任何一部佛經稱為《三契經》,也沒有任何紀錄提到有《三契經》存在過。
倒是提到一首偈頌叫「三契經偈」,漢地出家人也知道此一「三契經偈」
《高僧傳》卷13:「帛法橋,中山人。少樂轉讀而乏聲,每以不暢為慨。於是絕粒懺悔七日七夕,稽首觀音以祈現報。同學苦諫,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應矣。』於是作三契經,聲徹里許,遠近驚嗟悉來觀聽。」(CBETA, T50, no. 2059, p. 413, b25-c1)。
今日已經不知道此一「三契經偈」的內容與曲調,可能是類似「開經偈」,在開始誦經之前必先唱誦的佛教偈頌。
南北朝梁簡文帝曾經歷一個規約:
《廣弘明集》卷28:「出過三契經不還。罰禮十拜三。」(CBETA, T52, no. 2103, p. 324, c16)
在參加「八關齋戒」此一儀式時,如果外出,到了唱「三契經」還未回到會場,就要罰行禮十次,跪拜三次。
至於「契經」,佛教是以「契」為貫穿而串結在一起,使其不散亂。一是串穿佛法教義,使不失散遺忘(確實印土、漢地都有教法、經義遺忘散失的情況)。另一是經頁串接收存不令失散。
《大乘四法經釋》卷1:「一素怛攬藏,此云契經。貫穿連綴所詮定學,契理契機益他故。」(CBETA, T26, no. 1535, p. 365, a5-6)「素怛攬」為「sutra」的音譯,「契經」是意譯。
《阿育王傳》卷5:「三契經偈」(CBETA, T50, no. 2042, p. 121, b5)
我不認為孫楷第的解釋對於「三契經」或「契經」的「契」字適用。
===========
重錄「聯存」
HC 貼出董橋手書的對聯:
「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有酒學仙,無酒學佛。」
以「聯語寫作」來看,這副對聯觸犯了一個基本規則「上聯收仄韻、下聯收平韻」,「佛」是入聲字,「史」是去聲字,因此成為「雙仄」,不能當作合轍的對聯。
我翻閱了一下手上抄錄的聯存,陽明書院的舊聯是作:
「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茶煙乍起,鶴夢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高峰入雲,靜流見底,何處更染點塵。」
「得少」並未跟「更染」對仗,不過這是對聯的本色,「文人聯」以意境為主,若字字頂著去對仗,反而呆板。但是上聯連押三仄「起、醒、趣」,總是「聲病」;應作「仄、平、仄」為宜。
如果「鶴夢未醒」改作「鶴夢猶清」,不知如何?「猶清」雙平,與下聯「見底」雙仄,有一些音韻上的呼應。
台灣的聯語有一些神韻極佳者,例如:
「霜後舊存文旦柚;
雨前新試武夷茶。」
如
「客至莫嫌茶味淡;
山居那似世情濃。」
正在「對仗」與「不對仗之間」,才有山家平常人語的風味。
版主從十來歲就傾心文人楹聯,斷斷續續抄錄了一些對聯,近年來發現中國出版《西湖楹聯》一書,與我舊藏「聯存」頗有出入,但是總以為這是雕蟲小藝,不是當務之急。
其實,我確實該花些時間將舊鈔「聯存」抄錄在網路上流通;我現在尋找舊聯,都還依賴手抄本,容易遺漏,不是個有效率的方法。
版主亦偶有聯作:
「歸帆遠懸天色外;
隔江人在雨聲中。」
「忽聞冷峻磊落語;
想見溫馨澹遠人。」
「隔江人在雨聲中」語出宋朝詞人周邦彥;「想見溫馨澹遠人」出鄭板橋詩。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世說新語:台灣詞彙
1. 芭樂票:空頭支票,無法兌現的承諾。
2. 拜拜:有兩個意思:一是 bye-bye,再見、道別。二是台灣早年習俗,迎神賽會時,辦宴席請人到家吃飯,稱為拜拜。後來引申為「例行的、沒什意義的大活動」為拜拜。
3. 拜票:選舉術語。幫候選人助選稱為「拉票」,自己就是候選人,請選民投票給自己稱為「拜票」。
4. 敗家:花費很大,大量用錢。
5. 敗家子:把財產花光的子女。
6. 辦桌:台語。不是去餐廳宴客,而是請廚師到家裡或自己的場所,辦宴席請客。
7. 劈腿:同時與兩個女朋友或男朋友交往為「腳踏兩條船」,「腳踏兩條船」必導致劈腿。
8. 米麩:台語。用米磨成粉,熱炒過,加上熱開水可以隨時食用。早期通常是作為小孩斷母奶期間的主食。
9. 米粉:台語。用米磨成粉煮過作成麵條狀的食物。中國稱「米磨成粉,熱炒過」為「米粉」。
10. 麵茶:台語。類似「米麩」的作法,將麵粉加糖熱炒,加上熱開水可以隨時食用。
11. 摩鐵:Motel, 在台灣是偷情,或情侶過夜的旅館。
12. 滿臉是豆花:台語。指情況狼狽。
13. 蕃麥:台語稱「玉蜀黍」為蕃麥。
14. 泛綠:指支持台灣前途台灣自決的台灣人。
15. 泛藍:指支持國民黨主張的台灣人。
16. 瘋狗浪:台語。突然而來的大浪,常把海邊釣客捲走。
17. 地瓜:番薯、蕃薯。
18. 打臉:說謊當場被戳破、揭穿。
19. 大面神:台語。厚臉皮。
20. 堵:早期不良幫派,去目標人物必經的路上等候,然後伺機下手傷害、殺害對方。
21. 堵麥:麥是 microphone 麥克風,堵麥是在新聞人物出現的場所等候,等他出現時,眾多記者把麥克風圍住他,要對方發表言論。
22. 豆花:香港稱為「豆腐花」,非常細緻的豆腐,常撈出很薄的層層豆花,加糖水、薑汁、花生等食用。
23. 踢到鐵板:遇到堅強的對手、遇到困難、被無情地拒絕。
24. 土豆:花生。中國稱的「土豆」,台灣稱為「馬鈴薯」。
25. 「拉票」:幫候選人助選稱為「拉票」。
26. 咖:角色,腳色。
27. 轟趴:Home Party.
28. 雞同鴨講:無法溝通。
29. 擠牙膏:未能一次說明清楚,別人問一件、自己說一件,稱為「擠牙膏」,擠一下,才出一段牙膏。
30. 譙到無力:台語。「譙」在台語是「幹」的意思,此處意為「臭罵」。「譙到無力」是罵個不停。
31. 謝票:選舉術語,選舉過後,候選人(不分當選或落選)向選民「銘謝賜票」,稱為「拜票」。
32. 車輪牌:指國民黨。
33. 炒飯:近代俗語。稱「男女作愛」為「炒飯」。
34. 炒房:近代俗語。稱「大量買賣房屋」為「炒房」。
35. 炒地皮:近代俗語。稱「大量買賣土地」為「炒地皮」。
36. 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努力示好,對方不領情。
37. 死豬不怕滾水燙:情況很糟,所以不惜顏面、不顧體面地去處理。
38. 無殼蝸牛:指沒有自己的房子的人。
39. 網咖:供人上網的營業場所。
40. 用膝蓋想:台語。指事情直白、簡單明瞭,不用思考也知道真相或答案。台語稱「用腳頭窩想嘛知 ioon7-kha1-thau5-u1-siunn7-ma7-tsai1」。
41. A咖:第一流的選手,最好的角色。
42. C咖:第三流的選手,差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