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法友飛鴻 509:與 Yuan Chuan Su 談「中般涅槃」


「中般涅槃 antarāparinibbāyī」在多部經典出現,如
《長阿含9經》的「五法」:「復有五法,謂五人:中般涅槃...」(CBETA, T01, no. 1, p. 51, c12-13)。對應經典《長部33經》的 "antarāparinibbāyī"。

但是,僅有《中阿含6經,善人往經》與對應經典《增支部7.55經,Purisagatisuttaṃ 人去處經》用較長篇幅與多個比喻來說明這一詞彙的意義。
《中阿含6經》卷2〈七法品 1〉:「中般涅槃」(CBETA, T01, no. 26, p. 427, a23)。
關於「善人」去處的從低劣而高勝的次序是:
「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登上阿迦膩吒之流(色究竟天)者(漢譯作『上流般涅槃』)」(CBETA, T02, no. 99, p. 197, a25-27)。
但是《相應部48.15經》列出不同的次序:
「這些五根的達成者、完成者是阿羅漢;較之弱者是中般涅槃者;較之弱者是生般涅槃者;較之弱者是無行般涅槃者;較之弱者是有行般涅槃者;較之弱者是上流到阿迦膩吒者;較之弱者是一來者;較之弱者是入流者;較之弱者是隨法行者;較之弱者是隨信行者。」
此一次序與上述的次序相反,而與《雜阿含866經》相同:「若不得解脫,以欲法、念法、樂法故,取中般涅槃。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若不如是,或無行般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槃。若不如是,或復即以此欲法、念法、樂法功德生大梵天中,或生梵輔天中,或生梵身天中。」(CBETA, T02, no. 99, p. 219, c17-22)
《相應部48.15經》是「無行般涅槃」優於「有行般涅槃」,《雜阿含866經》則是「有行般涅槃」優於「無行般涅槃」。這當中恐怕有錯亂。
--------
Yuan Chuan Su
【七果】之說,則包括「中般涅槃者」。有人主張「中般涅槃」就是贊同「中有」,蘇老師贊同此一意見嗎?
--------
蘇錦坤:
我並不把「中般涅槃」當作「中有」。
--------
Yuan Chuan Su
我也認為把「中般涅槃」當「中有」很奇怪,從前後文看也不合理。
--------
蘇錦坤:
莊春江老師的解釋:【「中般涅槃(SA/MA/DA);中間般涅槃(DA)」,南傳作「中般涅槃者」(antarāparinibbāy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間隔中達成涅槃者」(an attainer of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按:《顯揚真義》等說,他不超越[生到淨居天]壽命一半證涅槃(yo āyuvemajjhaṃ anatikkamitvā parinibbāyati, SN.46.3/AN.3.88),或污染的般涅槃達阿羅漢狀態(kilesaparinibbānaṃ arahattaṃ patto, DN.33),但長老認為,如果從[antara]字面上的意思,那應該是在兩個生命之間的間隔證涅槃(attains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two lives),也許是在細身(subtle body)存在的中間狀態。按:「細身存在的中間狀態」意同「中有」(antarābhava)。「中有」的存在否,部派論師間是有異議的,南傳主流一向是不承認「中有」的。】
實際上,長老菩提比丘在《增支部7.55經》已經不作「在兩個生命之間的間隔證涅槃(attains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two lives)」的解釋。
這一部經(AN 7.55)牽涉到此一著名的優陀那(Udāna),《雜阿含64經》:「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CBETA, T02, no. 99, p. 16, c8-9)。
no cassa no ca me siyā, na bhavissati na me bhavissati, yadatthi yaṃ bhūtaṃ taṃ pajahāmi. (彼不會存在以及我的不會存在,彼將不存在以及我的將不存在,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我捨斷它。)
實際上,我主張將此字 antarāparinibbāyī 的 'antarā' 翻譯作「另一個」,而不是「中」。巴利經文說:
「以正慧觀見有更上寂靜的境界,但他尚完全證得此一境界,...」經文接著說:「他僅是『五下分結的滅盡』,而被稱為是『另一般涅槃者』」。
我認為這是「井水喻」,類似觀見井水,略嘗一兩滴井水,而尚未完全堅固地證得。」
菩提比丘將「atthuttari padaṃ santaṃ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翻譯為「There is a higher state that is peaceful」表明有一更高的境界。(而不是需要更長的時間,而在兩生之間證悟),註釋書說:這個更高的境界是指「涅槃」(Bodhi: note 1533)。
莊春江老師將這一句翻譯為「以正慧看見有更上寂靜的足跡,但那個他的足跡未被全部完全地作證」,這一譯句較容易被讀者忽視。
如果此一詮釋合理的話,這樣也顯示將 ' antarāparinibbāyī' 的 'parinibbāyī' 翻譯成「般涅槃」也是有問題。
我認為還是應該參考菩提比丘 AN 7.55 的翻譯,以及編號 1533 的註解。(1782頁),值得注意的是,菩提比丘在 note 1533 似乎故意迴避「中有」的討論。
應該細讀菩提比丘 AN 7.55 的全部經文(p.1048-1051)與相關的註解。
Bodhi, Bhikkhu, (2012),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USA.
--------
Yuan Chuan Su
莊老師該句是直譯。
--------
蘇錦坤:
pada 不一定要翻譯作 "足跡",這時候翻譯成 "境界 state" 會更清晰一些。
--------
Yuan Chuan Su
sammappaññāya 用正慧 單數 工具格
passati 單數第三人稱
atthuttari padaṃ santaṃ 受格。
因為pada也有地方境地的意思。
所以這意思就是之後還有更高境地,還有段路要走。
------
蘇錦坤:
基本上,不認為「阿含、尼柯耶」會主張「中有」,就不會將「中般涅槃」看成「中有」。
'pada' 的翻譯可參考「三十六刀」的翻譯: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eMpQugiotsSqP8pugTSPhsnNa2gkD2EHrc2k3BF2HncqjKYEn2ZjQ5frxCF8cuFFl&id=100016840620268
--------
Yuan Chuan Su
pada這字用在這邊有點雙關的味道。
之後還有一個更高的狀態,pada也有足跡的意思,要繼續走下去。
--------
蘇錦坤:
基本上,對「阿含、尼柯耶」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就不會偏離得太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