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楊雄《方言》與台語

P1160249

楊雄《方言》,原名《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約完成於西元前,這可能是人類第一本記錄對同一個意思的各地語言的書。

我手上有的書是,戴震《方言疏證》(《戴震全書》第三册)和周祖謨《方言校箋》,周祖謨的書參考了戴震、盧文弨、劉台拱、王念孫、錢繹等人的註解。

此篇貼文目的在引述與台語彷彿相同的記錄,頁次以周書為準。

p.1 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一切經音義》卷65:「《方言》:『齊宋之間,謂智為哲』,明了也)。」(CBETA, T54, no. 2128, p. 740, c21)

「黨 ton2」,也就是「懂」。台語不用「懂」作「明瞭、知曉」,只有稱人不懂事為「不懂 but-ton2」,但是來源甚為可疑,很可能是「外江話」。台語稱「知道、明白」為「tsai1」,如「心知肚明 sim1-tsai1-too2-meng5」。也稱「不知」為「不曉」,如「不曉禮數 be7-hiau2-le2-soo3」,或「不別 m7-bat」,「不別人情義理 m7-bat-lin5-tseng5-i7-li2」,「講到讓你別,我嘴鬚就打結 kong2-kah-hoo1-li2-bat, gua2-yshui7-tshiu1-tio7-phah-kat」。

「哲thot」字,即是「徹thet」字,「這本書讀不徹 tsit-buen2-tseh-thak-be7-thet」。

總結來說,台語保有「哲thot、徹thet、知tsai、別bat、識sek、曉hiau2」的說法。

p.10 (卷二):嫷,美也。南楚之外曰「嫷」。

雖然,「嫷ㄊㄨㄛˇ」,反切標註為「諾過反」。但是以「隋 sui5」的音,依形聲字讀音相近的原則,應該如台語讀作「sui2」。

p.15 (卷二):倚、踦,奇也。(奇偶)。

台語稱「奇ㄐㄧ」數為「khia1」,偶數為「雙 siang1」。

《一切經音義》卷9:「《方言》:『凡小兒多詐而獪,謂之狡猾也。』」(CBETA, T54, no. 2128, p. 358, a15)這就是台語的「狡獪 kau2-kuai3」。

5 則留言:

魚美人 提到...

(胡白意測)黨,會不會來自於「通」?

匿名 提到...

楊雄《方言》,是揚雄 非楊雄

台語與佛典 提到...

依據戴震全書的考證,是「楊雄」才對。在台灣,大學以上的教授已經認為「楊雄」才對,中學以下的老師還在教「揚雄」。

小明 提到...

您講的很有道理,楊雄當時講的語言是臺語的讀音。

所有的證據都在方言乙書裡面,再加上我的書《圖解講臺語其實不難》第八頁開始的理論,就可以完整的呈現古代的漢語系統。

小明 提到...

媠(嫷)這個字不是台語的sui2,而是「姝」這個字才對。

臺大十三姝、飛鷹三姝這個姝字才是台語的用法,俗諺說:紅姝烏大扮。姝,女+朱,朱就是紅的意思,且唐代以前的文獻多用姝。(姝美,同義複詞)文獻如下:

《新唐书·列女传·符凤妻玉英》:“ 符凤妻某氏,字玉英,尤姝美。”

且古代有姝顏、姝麗的用法,就是姝面(顏=面)、美麗的意思。


盛妝,就是台語的大扮。盛大、妝扮皆是同義複詞。國台語用字不同而已,這規則在我的「圖解講臺語其實不難」就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