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328:四阿含的編輯宗旨



---------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489頁,〈第二項 四部阿含的宗趣〉敘述:

「四阿含」,無論是先後成立,或者是同時形成的,總之是有了四部阿含的存在。錫蘭佛教,是傳說「五部」或「五阿含」的,但以第一結集的「阿含藏」,分為四部:「品、五十集、相應、集」──四阿含,也是『島史』(西元四五紀間作)所說。四部的地位,顯然不是『小部』所可及的。然而,為什麼集成四部?這四部有什麼不同的特殊意義?起初,也許沒有考慮到,但在四部形成的階段,古人是應有這一構想的。近代的學者,當然可以從現存的部類中,探索其不同的目的。但在古代,那就是從傳承而來的古說了。說一切有部的『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三下──五0四上),曾這樣說:

「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集為增一,是勸化人所習。為利根眾生說諸深義,名中阿含,是學問者所習。說種種禪法,名雜阿含,是坐禪人所習。破諸外道,是長阿含」。

大體說來,這一分類,是有實際意義的。在說一切有部中,「增壹阿含」是(持經)「譬喻師」,「中阿含」是「阿毘達磨者」,「雜阿含」是「禪師」所特重,近於事實。說一切有部論義特色,多半依(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而成立;「中阿含」重於分別法義,所以說是「學問者所習」。從『瑜伽師地論』,以「雜阿含」為佛法本源來說,「雜阿含」是「坐禪人所習」,也非常適合。這一傳說,應有古老的傳說為依據的。覺音Buddhaghoṣa有四部的注釋,從注釋的書名中,表現了「四阿含」(四部)的特色。


長部注:Sumaṅgalavilāsinī (吉祥悅意)

中部注:Papañca-sūdanī (破斥猶豫)

相應部注:Sāratthapakāsinī(顯揚真義)

增支部注:Manorathapūraṇī(滿足希求)


龍樹Nāgārjuna有「四悉檀」的教說,如『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五九中)說:

「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

「悉檀」,梵語siddhānta,譯為成就、宗、理。四種悉檀,是四種宗旨,四種道理。四悉檀可以「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

---------
這當中有一些問題:
  1. 覺音論師對巴利「四部」所作的註解,各有其名稱。這四本「四部註」的名稱是否就代表巴利「四部」的宗旨,這是有待論究的。
  2. 漢譯尚有依經文長短及體裁編纂的說法。《摩訶僧祇律》卷32:「文句長者集為《長阿含》;文句中者集為《中阿含》;文句雜者集為《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為雜;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隨其數類相從,集為《增一阿含》。」(CBETA, T22, no. 1425, p. 491, c16-20)。《瑜伽師地論》卷85:「如是...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即彼相應教,復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CBETA, T30, no. 1579, p. 772, c20-28)。
  3. 菩提比丘提及,《長部》偏向「讚歎世尊功德」,而能勸化聽者信佛。《增支部》並未涵蓋較基本法義,偏向「教導初學及在家信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