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論文簡介 2-4:反思印順導師的「(修多羅、祇夜、記說)三支說」,介紹 Stefania Travagnin 與無著比丘的共同論文 -- 4/5



到目前為止,介紹了印順導師書中的幾個議題,敘述如下:
-----
(1) 三支、九支、十二支分教的議題:
  1. 是否先有三支,再結集成九支,最後在九支的基礎上附加另外三支而成十二支?
  2. 如果先有先有三支,是哪三支?「修多羅、祇夜、伽他」?還是「修多羅、祇夜、記說」?
  3. 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的分類適用於「經與律」?還是只適用於「阿含、尼柯耶」?還是只適用於「《雜阿含》與《相應部》」?還是只適用於《雜阿含》而不適用於《相應部》?
  4.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的關係,是九分教在前、十二分教在後?是十二分教在前、九分教在後?還是各自獨立的編纂?
-----
(2)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跟「阿含、尼柯耶」的關係:
  1.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在前、「阿含、尼柯耶」在後,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之下結集出來?
  2.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在後、「阿含、尼柯耶」在前,前者是在後者的基礎之下結集出來?
  3.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跟「阿含、尼柯耶」是各自獨立的編纂?
-----
(3) 《大智度論》:「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CBETA, T25, no. 1509, p. 59, b18-20)
  1. 四悉檀能套用在四阿含嗎?
  2. 覺音論師「四部註」的書名為《顯揚真義》、《破斥猶豫》、《吉祥悅意》、《滿足希求》,將此四部書名的意涵能套用在四阿含嗎?
-----
論文作者 Stefania Travagnin 的結論:
正是由於印順法師的著作,讓「支」的議題(三、九、十二支),它與四阿含、「雜藏」、「原始佛教」、「佛說」的關係,被廣泛地討論開來。

雖然如此,印順法師對於上述「支」的等等議題的論述前後並不一致。事實上,他列了幾個不同與「支」相關的表,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檢視它們。而且,他明白地呈現此一「支」的議題仍非定論,仍是一種學術爭論;印順法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的數個章節整理了與他當代學者的不同主張,而此一議題尚存多個待解的問題。

印順法師所關切的另一個議題是方法學與研究進程(進路 approach)。他認同巴利文獻研究的貢獻是可以對初期佛教(原始佛教 early Buddhism)與原始佛教聖典得到更佳的認識,但是他同時也對過度地尊崇巴利文獻所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提出質疑,可以參考《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476頁所舉的例子。最後,他採納了來自《大智度論》的四悉檀,當作澄清、詮釋印度佛教史與四阿含的解析工具。這可以呈顯印順法師進行對原始佛教的評估,也著眼於對大乘佛教給出更佳的理解與定位,他的對原始佛教的評估仍然不忘立足於大乘佛教的理念與「框架」(雖然是對「大乘佛教」重新定位,卻仍然是「大乘佛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