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陳世明先生是否擔任「文字學」教授,或者受過哪些「文字學」訓練,是否對甲骨文字、鐘鼎文字、秦簡、楚簡、漢簡等簡帛文字有深入研究。整體來說,指斥西漢末年的楊雄《方言》寫錯字、白字,這是駭人聽聞。
我舉個例子來說,就像是中國宋朝時候的禪師去指責阿難所傳的是「誤解的佛法」。
我們舉陳世明先生的第一例,「黨、曉、哲,知也」。他認為「哲」字是錯字,應該寫作「徹」字,我們看《說文》:「哲,知也。」楊雄沒錯(《方言》成書在西漢末年(約西元前 25年?),《說文》成書在東漢(約西元 101年?)。)
至於「徹」字,則為「通」,不是通曉的「通」,而是「貫穿」的「通」,
《左傳,成公十六年》:「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這是射穿。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徹我牆屋」,「徹」,拆毀、毀壞。
《詩經,豳風,鴟鴞》:「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徹彼桑土」,拆毀、剝取桑樹的樹皮。
所以說西漢楊雄寫錯字,這是沒有字學根據。至於說《方言》「黨、曉、哲,知也」,「黨」字應作「懂」字,這要責備陳世明先生「不識字」了。《說文》未收「懂」字。「懂」字在唐末的禪師語錄才出現,宋朝《廣韻》說「懵懂,心亂」,這是「不知」而不是「知」。
大抵談「字音」、「字義」,首重「書證」,不能「想當然爾」地自由心證。
12 則留言:
He is an idiot. Got into a long debate with him and YouTube and he deleted all the posts after I pointed all his mistakes. 他说台和颐粤语不同音。我纠正了他。他不是学者,上古汉语学界几十年前就开始研究。早已经解开。请看https://youtu.be/KUIEuG5Ox6A
關於您的說法,昨天才看到,個人說明如下:
1.方言是輶軒之使的田野調查所記錄的,如第一條目所示,他用通語問方言區的民眾,知這個字您這邊怎麼說,然後把它記載下來。若當時方言區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那您想田野調查要怎麼紀錄,記音字就是最佳的方法。所以方言第一條,只有黨、哲(是智的意思,不是知)非知也。河南與洛陽有兩個民眾寫信來,說我怎麼知道他們的發音,其實這只是鹿港漢學老師所傳的音,因為泉州音才是漢朝的發音(民間的傳說是真的)。
2.懂是「不知」的意思,這可能是世說新語,您弄錯了吧!懵懂,是反義複詞。懵通懜,是不明的意思,懵懂是似懂非懂,才是不明的意思。
3.徹,就是通的意思。通徹、通曉、知曉皆同義複詞。通徹請見
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302426-495.html
https://www.moedict.tw/通徹
https://tw.ichacha.net/hy/通徹.html
4.黨《唐韻》多朗切,懂《正韻》多動切。臺語讀音皆讀作tóng,完全吻合並無不對,且懂就是知道的意思。
我只是鹿港家傳的漢學老師,平常在大學教授電腦課程,是資訊工程的老師。但就是非本科系,才能夠不被中文系的老師誤導,因為普通話不是古漢語主要的一支,且我這是有理論根據的(請參閱我的臺語漢字學,一本能解讀臺、客、粤語漢字的理論專書)。
https://youtu.be/KUIEuG5Ox6A
這段影片是擬音,擬音只是假設、構擬而已,且完全沒有根據。至於高本漢先生之論,莞爾一笑,胡謅之言。
我跟小明在這一點是相同的:高本漢的主張,並不可靠。
《方言》ㄧ書我若沒有十成把握,我是不會發表心得的。例:
蘊,崇也。(崇是記音字,本字是藏)
別,治也。(治是記音字,本字是緻)
都是臺語的以音通假(中文系),且每個條目看起來用字怪怪的,只要列出同義字,一定有一個方言音,跟臺語讀音相同或近乎相同(調值些微差異而已)。整本書都是如此!
不懂台語的人來批評,立場就站不住腳。只要有正常合邏輯的論述,古人有何不可評論的?動不動就是駭人聽聞,又缺少具體的論述,證據薄弱。唯一的舉證,懵懂更是顯示中文難堪的基礎。老師加油!
我也和他請教過一些問題,如:為何他認為ê的本字為「之」?又或者為何a為「兒」,但他都不回答,可見其此方面知識未深。
台語界就是有太多「權威」,又不願交流,閉門造車的情形可見一斑
當然咱台灣政府教育部愛有眼光
採用一寡專家好的意見和建議。
我有影真正願望:
咱台灣有一本完整標準的台語詞典。
網路拍字真緊就會用得拍台語出來
踮厝內愛講台語,媒體字幕寫標準台文
深有同感。
陳世明烏白亂亂教,連台語是上古漢語這號嘐潲話嘛敢炸,一點仔語言演變兮智識都無。
分享PTT網友的奇言妙談,有異曲同工之妙:
【推 arnold3: 主要是司馬遷算是比較早期的人 不一定懂本紀的寫法 04/21 23:10
→ arnold3: 所以到最後就變成主觀在寫 04/21 23:10】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