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台語和佛經翻譯用字

pict 104

當初決定要開「部落格」,取名字時想到幾年前的一個簡短的演講:「台語和佛典」,佛教經典的翻譯用字常與台語讀音不謀而合,這一個題目也顯示是我兩個最喜愛的領域。

例 1:「闍」:

《雜阿含895經》卷31:「阿闍梨」(CBETA, T02, no. 99, p. 225, a23)

《雜阿含276經》卷11:「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CBETA, T02, no. 99, p. 73, c15)

《雜阿含1064經》卷38:「阿闍世」(CBETA, T02, no. 99, p. 276, b22)

阿闍梨 ācariya。摩訶波闍波提 Mahāpajāpatī。阿闍世 Ajātasattu。

雖然目前「闍」字讀作「ㄉㄨ督」(我很懷疑這樣的標音),在佛經翻譯用字,三處用「闍」來描述「jā, ca」,也就是台語「作者」的「者」字。這也和「形聲字」讀音相同的原則符合。

例 2:「鞞」:

《鞞婆沙論》卷1:「鞞婆沙說阿毘曇八揵度」(CBETA, T28, no. 1547, p. 416, a23)

這部論玄奘法師譯作: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CBETA, T27, no. 1545, p. 1, a7)

也就是「vibhāṣā」,「毘」、「鞞」對應到「vi」的音。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6:「鞞陀書」(CBETA, T22, no. 1421, p. 174, b14-15)

此處「鞞陀」是 veda 吠陀。

雖然目前「鞞」字讀作「ㄅㄧㄥˇ丙」(我很懷疑這樣的標音),在佛經翻譯用字,用「鞞」來描述「vi, ve」,也就是台語「卑鄙」的「卑」字。這也和「形聲字」讀音相同的原則符合。

例 3:「若」:

《雜阿含經》卷15:「阿若拘隣」(CBETA, T02, no. 99, p. 104, a13)

對應「阿若」的字是「aññā」,「若」讀作「nia」只保留在「台語」中。

4:「閦」;據我微不足道的國學程度所知,「閦」字並未出現在「非佛教典籍」上: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卷1:「東方阿閦佛及妙喜國」(CBETA, T09, no. 277, p. 390, c24)。

《金光明經》卷2〈8 功德天品〉:「東方阿閦如來、南方寶相如來、西方無量壽佛、北方微妙聲佛。」(CBETA, T16, no. 663, p. 345, c4-6)。

《一切經音義》卷29:「阿閦(楚六反梵語唐云無動)。」(CBETA, T54, no. 2128, p. 499, c16)。

不管是《玉篇》的「初六反」,還是《一切經音義》楚六反」,「反切」下來就是「tshook」。

台語讀音是「tshoo2」,和「楚」的台語讀音相同,如果依照《玉篇》與《一切經音義》的反切,此字就應該是「入聲字」

例 5:「般若」:此字中文要求破音,讀作『玻熱』,如有人讀為『班若』就「遜斃了」。一般佛教徒就知道他可能尚未深入接觸佛教。

此字今日台語讀為『潑劑』,音為(phuat-tsie1),「潑 phuat」讀如「潑婦罵街」台語的潑字,「劑」讀如「煮完中藥剩下的藥渣(劑)」的「劑 tsie1」字(ㄐㄧㄝ街)。

在《一切經音義》卷1:「般(音鉢,本梵音云『鉢囉(二合)』;囉取羅字上聲,兼轉舌即是也;其二合者兩字各取半音,合為一聲,古云般者訛略也)。若(而者反)正梵音枳孃(二合),枳音雞以反,孃取上聲,二字合為一聲。古云『若』者略也。」(CBETA, T54, no. 2128, p. 313, c8-9)

《一切經音義》『缽囉』二合,為(phuat);與梵文 prajña 相符。雖然《一切經音義》認為「古云『若』者略也。」其實依據我的見解,古譯『般若』是有其根據的,在台語『般』讀音與『班』相同,『若』音為 na7 (或nia7),與現存巴利讀音 (pañña)是完全符合的。此處非常奇特地,對照台語的讀法,現存台語的讀法保存梵音,但是古譯『般若』保留了與巴利讀音完全符合的讀法。

例 6:「墼」 :《中阿含經》卷48:「於下露地有千土墼」(CBETA, T01, no. 26, p. 727, b14)。

《建立曼荼羅及揀擇地法》卷1:「以加持香水和泥作墼」(CBETA, T18, no. 911, p. 928, b13-14)。

《一切經音義》卷47:「泥墼(顧野王云:『今刻土方如甓而不燒,為墼也。」(CBETA, T54, no. 2128, p. 623, c2-3)

這是「土結厝」的「結」的正確寫法。


pict 589

7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二

般涅槃後各收馱都,起窣堵波嚴飾供養

:請問這兩個字如何標音?
其原本的梵文或者巴利文是什麼?

在做600卷《大般若經》漢語拼音附加工程,有很多疑問,可以請教大德你否?

吉祥

Unknown 提到...

請問大德有沒有facebook可以聯繫?

台語與佛典 提到...

版主不上 facebook.
如有必要,可以留下你的 e-mail address 與聯絡事由。版主會第一時間刪去你所留的連絡網址。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卷1:「復有鄔波索迦造窣覩波,欲安馱都」(CBETA, T23, no. 1445, p. 1042, c22)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2:「盜設利羅。世尊馱都。」(CBETA, T24, no. 1458, p. 535, b17)

《一切經音義》卷8:「馱都(梵語也,此云法界,界即體也)。」(CBETA, T54, no. 2128, p. 352, a8)

《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4:「於我駄都(此謂堅實。如來體骨,舍利之異名也)。」(CBETA, X42, no. 733, p. 79, b11-12 // Z 1:66, p. 79, c13-14 // R66, p. 158, a13-14)

此字應該是。「dhātu」有「十八界」、「範圍」、「群、類」、「元素(四大)」等等不同意思。
sarīradhātu 為「佛陀舍利」。所以「馱都」是簡譯,完整應該譯作sarīradhātu。sarīra 除了作「舍利、舍利羅」解釋,其實,印度稱任何人的遺體都稱 sarīra 並無尊貴與凡俗、下賤之分。

Unknown 提到...

「般若」:
有人唸 bo1 re3 波惹;
有人唸bo1 ruo4 波弱.
其實都不近似原來的梵文、巴利文。
目前正在為經文加漢語拼音,是標
bo1 re3“波惹”音好呢?還是標
bo1 ruo4“波弱”音好呢?

台語與佛典 提到...

釋濟萍 提到.
馱都:這兩字各有兩個音, 朵、陀。 督、兜。 標註漢語拼音時如何選擇? 陀督、朵督、? 其實都不近梵文原字的音。怎麼辦? 若按唐朝的語言又是如何標音呢? 希望大德給一點意見好嗎? 吉祥 濟萍

台語與佛典 提到...

除了「般若(玻惹)」、「南無(男磨)」之外,應該用現行國語辭典的標音。
但是最理想的,還是要對這些「音譯」的詞彙加上註解,這些「音譯字」即使讀為「破音字」,還是不夠準確。
如「阿闍世王」應該標作讀音為「阿督是王」,其實巴利讀音是 Ajātasatta. 「闍」讀音是台語「作者」的者,古音是「假 ja」。
「馱都」,是「dhātu」,完整應該稱作sarīradhātu 為「佛陀舍利」,從梵音來看「馱」字音為「大」,「都」字音為「督」,但是,如果不加註釋,指標音作「陀督」即可。

Unknown 提到...

“印度稱任何人的遺體都稱 sarīra 並無尊貴與凡俗、下賤之分。"

按錫蘭籍比丘的釋疑:活的身體、死的身體、身體的部分、身體的碎片、遺體、遺體的碎片等都叫“舍利”。不知道動物、蟲蟻、微生物的身體是否也可以稱之“sarīra”?有沒人可以請教請教?

這與中文“身體”的概念可能不太相同。中文裡死人、
死的動物的身體也稱身體嗎?叫遺體吧?

目前有一個懷疑:dhātu 應該也不是佛教專用詞彙,那是印度文化的詞彙,可能是印度各個宗教普及使用的詞彙。有辦法考證考證嗎?或許可以從中了解dhātu此字的實際意思。

“佛陀”也是印度各個宗教普及使用的詞彙嗎?在佛教文獻裡,好像也有提及佛教以外的宗教團體也在使用“佛陀”的字眼尊稱其學團的導師。可能是巴利文典籍吧,有沒有人可以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