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月,佛光山舉辦了「漢傳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經紀贇老師引薦,帖主第一次見到方廣錩老師,承蒙方老師盛情邀請我到他下榻的房間,詳盡地一一回答我的問題。
當時我表達我的看法:「世界一流的佛教文獻學者,致力於開拓東漢到西晉的漢譯佛典的研究。雖是漢譯佛典,這些歐美日本的學者極少引用漢語學者的著作,在這一領域裡面,台灣、香港、中國、新加坡的佛教學者完全喪失發言權(中國的術語為「話語權」)。」 方老師對我的觀察表示同意,認為漢語佛教學者應該發表一些書評(Book Review)或佛學評論,以增加對話的頻率和爭取發言權。
對當代歐、美、日佛教學者對漢魏兩晉的譯經所發表的論著,我期許自己能儘速發表「評論」介紹與指摘瑕疵;我給自己立下一個準則:「不寫只讚揚而無評點瑕疵的『書評』,到處都是訛誤與完全是優點的論著不評、不寫」。
-----
2008年閱讀英國佛學期刊《佛學研究評論》(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5(1)),讀到馬德偉 Marcus Bingenheimer 老師的論文:〈《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起心動念想寫一篇專文介紹,文章寫成之後,跟我的老師商量此中的論點是否成立,老師建議,發表之前還是請馬德偉老師看一下,問他看看有什麼意見。於是,就近找了馬老師,請他對我的評論給一些意見。隔沒幾天,馬德偉老師說,這篇文章還可以呀!這樣的評論應予鼓勵。
於是,我將文章投稿出去。
我的批評主要有三點:
1. 得眼林 Andhavana:《別譯雜阿含214經》「將欲向彼得眼林中」,〈《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文中譯為 ”and decided to enter the Andhavana forest [to meditate].”。玄奘《大唐西域記》則提到祇樹給孤獨園西北三四里維「得眼林」,並且敘述其得名的由來,所以此處「得眼林」是在舍衛城的一處地名,是專有名詞。
Andha 也有「黑暗」、「盲眼」的意思,所以《雜阿含經》「安陀林」確實是指稱《別譯雜阿含214經》的「得眼林」。即使如此,筆者以為,此處還是應該給一個註解,解說此處的Andhavana 為譯自「得眼林」,而非《雜阿含經》的譯詞「安陀林」。
2. 住於天住:《別譯雜阿含216經》「住於天住」,文中譯為 ‘abiding in [jhāna] meditation’。
文中此處的註解提及菩提比丘譯為「divāvihāra (for the day’s abiding)」(筆者試譯為「住於日間修行」),馬德偉教授則接受 Hirakawa 的論點,譯為「divyo vihāra (heavenly abiding)」表示為入「四禪」(This ‘heavenly abiding’ denotes the fourth jhāna. [Nakamura (1981, 981d)])。
此處巴利經文,相當於《別譯雜阿含216經》的「坐一樹下,住於天住」,對應的《雜阿含1200經》則譯為「入晝正受」。
《別譯雜阿含經》「住於天住」(或「入於天住」)的譯文大都有和「divāvihāra」衍生字相當的巴利經文,將其譯為 “for the day’s abiding 白天的禪修” 應該是合適的,只是不適合將其等同於表示為「入四禪的天住」(This ‘heavenly abiding’ denotes the fourth jhāna)。
3. 眾生何所趣:《別譯雜阿含218經》「眾生何所趣」,文中譯為 ‘from where do they arise’。譯文「眾生從何處而起 ”from where do they arise」,與經文原意有差距。譯文在《別譯雜阿含219經》「色像何所趣」則譯為「whither will it go 它將去何方」。譯文應可採取後一「趣」字的詮釋。
4. 馬德偉教授〈《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文中,提及Waldschmidt 認為編號Cat.-No.1399 以婆羅迷文(Brāhmī)書寫的「吐魯番殘卷」為《雜阿含經》或《別譯雜阿含經》的攝頌。比對了《別譯雜阿含經》的攝頌:
「曠野素彌 蘇瞿曇 華蓮石室
及毘羅 毘闍折羅 憂波折羅
第十名動頭」(CBETA, T02, no. 100, p. 456, b21-23)
但是,【宋】、【元】、【明】、【聖】、【龍藏】與【趙城金藏】版的《別譯雜阿含經》在此還保留了「第二首攝頌」:「無趣仙人,汝今喪子,華敷於上,眾生誰造,汝上壯年,欲生何處,何處受身」,看來與此梵文攝頌並無關聯。前四經為「無趣仙人(215),汝今喪子(216),華敷於上(217),眾生誰造(218)」,與Waldschmidt 認為的「吐魯番殘卷」的《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相近,這是值得探究的謎題。
Bingenheimer, Marcus, (2008), “The Bhikṣuṇī Saṃyukta in the Shorter Chinese Saṃyukta Āgama”,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5(1): 5–26. UK.
-----
蘇錦坤,(2009),〈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馬德偉教授〈《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正觀》51期,1-30頁,南投縣,台灣。
https://www.academia.edu/7215543/Hemavatta_Sutta_the_comparative_studies_among_S%C4%80_S%C4%802_and_Snp_2009_%E9%9B%AA%E5%B1%B1%E5%A4%9C%E5%8F%89%E7%B6%93_%E5%B7%B4%E5%88%A9%E7%B6%93%E5%85%B8%E8%88%87%E6%BC%A2%E8%AD%AF%E6%96%87%E7%8D%BB%E6%AF%94%E8%BC%83%E7%A0%94%E7%A9%B6
-----
帖主共寫了下列佛學評述:
1. 〈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馬德偉教授〈《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2009,《正觀》51期,1-30頁。
2. 〈《七處三觀經》研究(1)---《七處三觀1經》校勘與標點---兼對 Tilmann Vetter 與 Paul Harrison 論文的回應〉,2012,《福嚴佛學研究》7期,1-74頁。
3. 〈《七處三觀經》結構與譯者---兼對 Paul Harrison 論文的回應〉,2012,《正觀》62期,99-192頁。
4.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書評〉,2016,《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3期65-90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5. 〈屈大成《法句經今註今譯》評介〉,2017,《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4期,183-189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6. 〈《法句經》(T210)的詮釋與翻譯---以法光法師《法句經之英譯及研究》為例〉,2019,《正觀》87期,89-161頁。
7. 〈反思辛島靜志〈說一切有部法義「篡入」法藏部《長阿含經》的漢譯《十上經》〉一文的論點〉,2021,《正觀》99期,63-126頁。
8. 〈《佛教文獻學十講》書評〉,2022,《中外論壇》2022年第3期,249-26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9. 〈《佛教百科全書》的「增一阿含經」詞條評介〉,2023,《學思》第一期, 39-52頁,玄奘大學,新竹市,台灣。
10. 蘇錦坤、張譯仁,(2024),〈那體慧〈支謙兩首未證實來源的「法句偈頌」〉評介〉,《正觀》111期,5-62頁。
11. (待發表),〈《佛教百科全書》的「雜阿含經」詞條評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