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漢譯《增一阿含經》(T125)的「十念」之「念佛」 1/10


帖主無意間翻檢到《法苑珠林》引述《增一阿含經》的十念:
「佛法聖眾念,戒施及天念,
 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後。」(CBETA, T53, no. 2122, p. 548, c24-25)。

《法苑珠林》稱《增一阿含經》描述「念佛」為:
「第一『念佛』者,專精念佛如來形相,功德具足,身智無涯,周旋往來皆具知之,修行一法,自致涅槃。不離念佛,便獲功德。是名念佛。」(CBETA, T53, no. 2122, p. 548, c26-28)。

此段引述嚇我一跳,「阿含、尼柯耶」六念中的「念佛」,並未提及「念佛形相」,也未提及「念佛便獲功德」,這應該是不足採信的。
我們回到《增一阿含經》看原文是怎麼說的。

《增壹阿含2.1經》卷1〈十念品 2〉: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125, p. 552, c9-16)。

所以,《法苑珠林》引述有異,經文僅說「念佛」並未提及「念佛如來形相」,

《法苑珠林》的作者為唐西明寺沙門道世,他曾奉詔參與玄奘譯經,他的另一本著作《諸經要集》,也是如此敘述。

但是,「阿含、尼柯耶」教導「六念」中的「念佛」,是「念佛功德、十號俱足」,而沒有「念佛如來形相,功德具足」的說法。(《增壹阿含3.1經》卷2〈廣演品 3〉:「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CBETA, T02, no. 125, p. 554, a21-22)。這一〈廣演品 3〉確實與眾不同。)

《增壹阿含2.1經》的經文也有問題:「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所謂「修行念佛」便成神通、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恐怕是簡易的說法。只修行「念佛」,只能得四不壞淨,死後生天。

此經應該以關則富老師《增支部譯注(一)》106頁,296-305經為準:
「比丘們!修習、培育一法,則導向徹底的厭離、無欲、滅盡、寂靜、通智、覺悟、涅槃。一法是什麼?即念佛。比丘們!修習、培育此一法,則導向徹底的厭離貪、無欲、滅盡、寂靜、通智、覺悟、涅槃。」
-----
此處「念佛」是「Buddhānussati 佛隨念」,只能達到近行定,趨向四不壞淨,只是「導向」徹底的厭離貪、無欲、滅盡、寂靜、通智、覺悟、涅槃。
這是「導向」,不是「引發神通」,僅修「Buddhānussati 佛隨念」,也不能自致涅槃。
------
這也是佛學論文的一條紀律,不能單純地遵循引述,凡是遇到資料引述他書,應該回溯到原本的經律,核實其敘述。
-----
奉詔參與玄奘譯經的道世應該知道此段翻譯。
《瑜伽師地論》卷19:
「若以色量我,以音聲尋我,
 欲貪所執持,彼不能知我。」(CBETA, T30, no. 1579, p. 382, b24-2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