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漢譯《增一阿含經》(T125)的「十念」之「念法」 2/10


除了上一帖「念佛」之外,唐西明寺沙門道世《法苑珠林》引《增一阿含經》之「念法」也有問題。
《法苑珠林》卷34:
「第二『念法』者,專精念法,除諸欲愛,無有塵勞;渴愛之心永不復興,於欲無欲,離諸結縛諸蓋之病。猶如眾香之氣,無有瑕疵亂想之念,便成神通,自致涅槃。思惟不離,便獲功德。是名念法。」(CBETA, T53, no. 2122, p. 548, c29-p. 549, a4)
《增一阿含2.2經》的原文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法』,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552, c18-23)。
我們可以見到《法苑珠林》「猶如眾香之氣,無有瑕疵亂想之念」,並未在《增一阿含2.2經》出現,而是出現於《增壹阿含3.2經》卷2〈廣演品 3〉:「此法猶如眾香之氣」(CBETA, T02, no. 125, p. 554, b28),其來源可疑。
《雜阿含931經》:「復次,聖弟子念於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昇進涅槃。」(CBETA, T02, no. 99, p. 237, c29-p. 238, a4)。
《增支部 6.10 經》與《雜阿含931經》的敘述相同。
《增壹阿含3.2經》稱「念法」為:「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法。」(CBETA, T02, no. 125, p. 554, b24-26)。
《增壹阿含3.2經》所稱「念法」與上述兩經不同。
-----
此處「念法」是「Dhammānussati 法隨念」,只能達到近行定,趨向四不壞淨,只是「導向」徹底的厭離貪、無欲、滅盡、寂靜、通智、覺悟、涅槃。
這是「導向」,不是「引發神通」,僅修「Dhammānussati 法隨念」,也不能自致涅槃。
「隨念」的巴利動詞 anupassati 源自動詞「觀看 passati」,和有強調意味的字首 'anu-'。「隨念 anupassati」的字義是「重複地觀看」或「緊密地觀察」。經典提及「隨念」,通常是為了要描述一種特殊的禪修方法,描述從一個特別的觀點去觀察對象。以身為例,這樣的觀察包括觀身無常(aniccānupassī, vayānupassī),如此也就觀身是苦(dukkhānupassī),或是不可意(asubhānupassī)與無我(anattānupassī),如此也觀身為應捨離的(paṭinissaggānupassī)。
這些不同的形式的「隨念」強調對象如何被觀察﹔也就是說,如同眾多經典所用的,「隨念(觀)」意指緊密地觀察對象的某些特性,例如無常或無我的特性。不過,在此處的經文被觀的特性看起來似乎就是所觀的對象;照字面翻譯,就是「於身觀身」,或「於受觀受」,等等。這種略為特殊的詞句需要進一步的考量。
-----
「念法」五支,請參考〈《增支部 6.10 經》:法是引人來見的〉: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Yz2deUZ2upv44gScR5tjPaNztktsDpEfoiX6DK87AHdcnPdVisda5HtQfGoSRyZpl&id=10001684062026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