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漢譯《增一阿含經》(T125)的「十念」之「念戒」 4/10


我們以「十念」的詞條查《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得到:
「(術語)念佛等之十念也。見『念』條。(又)十遍之稱名也。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淨土宗如他宗之授三歸五戒等,以十遍之稱名授其信者,謂之授十念。」
--------
我們以「十念」的詞條查《佛光大辭典》,得到:
「指『念佛』等十種念。又作十隨念。《增一阿含經》卷一,載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動)、念安般(數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
「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的詞義有待斟酌,《佛光大辭典》並未逐一設立詞條以提供進一步的解說。
--------
我們以「十念」的詞條查林光明(譯釋)《廣說佛教語大辭典》(中村元原著) ,得到:
「凝聚念想於十事,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等十念。」(《觀無量壽佛經》,CBETA, T12, no. 365, p. 346 上)。
所引述《觀無量壽佛經》無此「十念」,缺「念休息」詞條,各個單一詞條不正確。
--------
我們以「十念」的詞條查莊春江《漢譯阿含經大辭典》(http://agama.buddhason.org/ad/index.htm) ,得到:
「另譯為『十隨念』,十種憶念的修學法門,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止息(定)、念安般(呼吸)、念身、念死』」。
《增一阿含經》作「念休息」,而非「念止息」。個別詞條只有「念休息」,而無「念止息」。
-----------
我們以「十念」的詞條查《DILA 佛學術語字辭典》
(https://glossaries.dila.edu.tw/search?utf8=%E2%9C%93&locale=zh-TW&term=%E5%8D%81%E5%BF%B5&commit=Search)
所得跟上述無差別,幫助不大。
----------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有「六念」的詞條,而無「十念」的詞條。因為「十念」本依《增支部》、《增一阿含》之〈一法集〉的〈一法品〉而安立,《雜阿含經》、《相應部》無
「十念、十隨念」名目。此書未單獨設立詞條,而是合併於詞條「六念」中解釋。
--------
接續上三帖「念佛」、「念法」、「念僧」之後,我們繼續閱讀唐西明寺沙門道世《法苑珠林》引《增一阿含經》之「念戒」。
《法苑珠林》卷34:
「第四『念戒』者,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瓔珞身,現眾好故。猶如吉祥瓶,所願便剋。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戒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戒」(CBETA, T53, no. 2122, p. 549, a9-12)。

《增一阿含2.4經》的原文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戒』,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553, a5-10)。
《增壹阿含3.4經》卷2〈廣演品 3〉:「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戒。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纓絡身,現眾好故。夫禁戒者,猶吉祥瓶,所願便剋,諸道品法,皆由戒成。如是,比丘!行禁戒者,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CBETA, T02, no. 125, p. 555, a18-25)。
《雜阿含554經》:「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CBETA, T02, no. 99, p. 145, b22-24)。
「念戒」為「sīlānussati(f.) 戒隨念, 念戒」。

沒有留言: